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海—西太平洋地区ITCZ气候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65—1984年6—9月逐日08时850hPa历史天气图上分析的ITCZ,统计出ITCZ频数分布图,研究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ITCZ的气候特性和季节性进退,揭示了ITCZ具有与副热带高压同步北跳现象和频数突增现象。发现:西太平洋上的ITCZ容易在12°N和20°N附近形成和维持,使ITCZ频数图上出现南、北两个多频带.这一分支现象与热带低层赤道西风和高层热带东风的分支现象密切相关。由于ITCZ存在着活跃与间歇的低频振荡,加上海陆、地形和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以及ITCE的结构特点,因而月平均多云带和最小OLR轴位置比流场ITCZ显著偏南,而且在南海地区出现偏离季风槽而沿地形槽的走向.对比分析表明,用OLR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值X来表征ITCZ的位置可能比直接用最小OLR轴更合理.  相似文献   

2.
利用美国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TC)资料等,通过定义一个描写南海范围内(5°N~20°N,105°E~120°E)的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强度指数,研究了南海ITCZ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TC[South China Sea-generated tropical cyclone(SCS-G TC)]活动的可能影响,并从异常强、弱南海ITCZ年份的大气环流背景和海表温度等变化特征来尝试揭示南海TC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南海ITCZ强度指数与南海TC的生成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期趋势变化间的关系存在不同。南海ITCZ的强、弱显著地影响到南海TC的生成频数。强南海ITCZ年,南海TC频数偏多;弱南海ITCZ年,南海ITCZ频数偏少。强、弱南海ITCZ年对于南海TC的生成源地、TC的维持时间以及路径和强度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动力和环境条件方面,强、弱南海ITCZ年可能差异较大。异常偏强年,对流层低层出现气旋性环流,上层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季风槽在南海区域偏强、位置偏南。与OLR表示的深对流区相配合,存在暖的海表温度和低层强烈的正涡度和强辐合,在高层存在相应的强的气流辐散,形成了极有利于南海TC发生发展的条件。弱南海ITCZ年则相反。另外,ITCZ强年,太平洋异常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出现为La Ni?a特征,南海ITCZ区对流活跃,强度偏强。反之,ITCZ弱年则表现为El Ni?o特征,南海ITCZ关键区的对流强度偏弱。这些结果可为深刻认识南海TC的生成规律以及对南海TC的预报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西北太平洋TC高频源地与GMS-SST暖水区及ITCZ的匹配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具有趋暖性。GMS-SST大于等于28℃的阈值条件为西北太平洋TC发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并且存在10°N高频收缩轴,其与由GMS-SST大于等于28℃所定义的西北太平洋暖水区,GMS-OLR小于等于240 W.m-2定义的ITCZ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即存在TC高频源地—GMS-SST暖水区—ITCZ三者间的匹配相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由美国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OLR资料研究了影响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记为ATC)与热带对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1)当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ATC为异常偏多(少)时,ITCZ位置累积距平为正(负)值,即ITCZ位置异常偏北(南);(2)利用OLR设计了Walker综合指数WI,该指数的强弱可以反映ATC的异常情况,即当ATC为异常偏多(少)时,walker环流圈异常强(弱);(3)OLR距平累积量场能较好的表征ATC异常年份所对应的低纬度及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配置,其可以作为预测影响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5.
近50年南海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用中国气象局组织整编的《台风年鉴》资料和全球近表层简易海洋数据同化(SODA)资料,研究了近50年南海海域生成和经过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10月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集聚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南海15~22°N海域,并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5年以前,海洋因子对南海海域生成和经过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的影响主要以La Nia和类La Nia事件为主,1975年之后以El Nio和类El Nio事件为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1949—1976年7—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资料(缺1971、1974—1976年打转低压资料)对122—145°E间15°N以北范围内的太平洋上打转台风进行了统计(①指其路径轨迹已呈一圆形,②包括打转热带低压,但不包括在南海生成东移至本区域打转的台风或热带低压,下同)。统计结果表明,打转台风路径虽是台风路径的一种特殊现象,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第二讲 OLR资料应用于热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尚城 《气象》1993,19(11):50-53
引言 如上一讲所述,OLR能很好地反映热带大气中的大规模上升与下沉区。而热带大气中最主要的两大环流系统——热带辐合带(ITCZ)和副热带高压,分别对应于大规模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区。故OLR对这两个热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析很有用。本讲介绍如何用OLR分析ITCZ及副热带高压,以及用OLR  相似文献   

8.
2003年夏季OLR特征及与中国异常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于玉斌  姚秀萍 《气象》2005,31(7):10-15
利用NOAA卫星观测的多年平均OLR及2003年的OLR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OLR场的异常特征及其与2003年中国夏季异常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在60~150°E范围内热带辐合带(ITCZ)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北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到南海地区,其中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地区的对流较常年偏强,而南海地区的对流较常年的偏弱;菲律宾以东洋面的OLR场数值异常偏高,对流活动异常不活跃,这是2003年台风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OLR大于250W·m-2的区域所表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常年相比,表现为南北活动相对稳定、东西出现振荡、强度偏强的特征,这是2003年南方持续高温酷暑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孟加拉湾西南季风与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汀  琚建华 《气象学报》2013,71(3):492-504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向外长波辐射和风场资料及日本气象厅的降水资料,用30-60d滤波后的夏季风指数在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区域平均值分别代表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对两支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和南海热带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夏季风期间(5-10月)都有约3次半的波动.夏季风期间,在阿拉伯海-西太平洋纬带上,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有4次从阿拉伯海的东传和3次从西太平洋的西传,其中7月后东传可直达西太平洋.孟加拉湾和南海在夏季风期间都有4次季节内振荡的经向传播,但孟加拉湾在约15°N以南为季节内振荡从热带东印度洋的北传,在约15°N以北则为副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南传;而在南海则是4次季节内振荡从热带的北传.在以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和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分别划分的6个位相中,都存在1-3位相和4-6位相中低频对流、环流形势相反的特征,这是由热带东印度洋季节内振荡的东传和北传所致.热带印度洋季节内振荡沿西南-东北向经过约14d传到孟加拉湾,激发了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的东传,经过约6d到达南海,激发了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北传,经过约25d到达华南,形成热带印度洋季节内振荡向华南的经纬向接力传播(45d).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所影响的降水主要是在20°N以南的热带雨带随低频对流的东移而东移;而南海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所影响的降水除了这种热带雨带随低频对流的东移外,还有在20°N以北的东亚副热带地区存在雨带随南海低频对流的北移而北移.  相似文献   

10.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抬至25°N的OLR特征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许金镜  杨林  温珍治  王毅仁 《气象》2003,29(9):42-46
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 2 5°N日期和射出长波辐射 (OLR)月平均资料为素材 ,确定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指数和异常年例 ,揭示异常年例的OLR特征 ,进行诊断判据分析 ;主要结果有 :(1 ) 6月东亚中低纬地区的OLR距平场由中纬向低纬若呈偏低 (高 )、偏高 (低 )、偏低 (高 )分布时 ,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易于偏早 (迟 ) ;(2 )在分析诊断判据时 ,上一年 1 1月侧重南半球澳大利亚地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而当年三月侧重西太平洋辐合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