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气象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分析1957-2004年影响我国并达到台风强度以上的三类热带气旋,即生成热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和登陆热带气旋的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强热带气旋频数在1957-2004年间呈显著减少趋势,强度越强,其减少趋势越明显。近50 a台风以上强度的强热带气旋频次占总频次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比例呈减少趋势。1957-2004年热带气旋的最大强度呈线性减弱趋势,生成热带气旋和影响热带气旋的平均强度亦呈减弱趋势,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也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2.
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1951~2012年影响广西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及1984~2012年热带气旋灾害失情况.结果显示:8、9月的热带气旋频数呈明显减少趋势;热带气旋年频数呈减少趋势;热带气旋频数年代际变化表现为近10年最少.热带气旋最大强度呈不显著减弱趋势,平均强度呈不显著增强趋势.29年间,热带气旋造成的受灾人口明显增多,死亡人数明显减少;农作物受灾率和绝收率、房屋倒塌数量以及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变化趋势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大气中CO2浓度与我国季风气候区域气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CO2浓度与我国东亚季风区域的相关分析可知,CO2浓度的增加与我国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的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是导致这些区域增温的主要因素之一;7月增温效应以北亚热带为界,北亚热带以北地区相关不显著,以南地区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1961—2020年热带气旋个例及风雨影响数据,采用2014年福建省地方标准,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登陆和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结果表明,60a来登陆和影响福建热带气旋总数为646个,平均每年约10.8个,呈减少趋势。其中,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约1.7个,近30a来呈增加趋势;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约9.1个,呈减少趋势。热带气旋登陆和影响福建的集中期在7—9月,强度多在强热带风暴等级以上(86.7%),给福建带来风雨影响兼有的热带气旋占比最大(59.4%)。  相似文献   

5.
影响中国降水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影响中国降水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表明,1951—2005年影响热带气旋的频数呈减少趋势,近10年其频数最小;近55年来影响热带气旋中超强台风的频数显著减少;5—11月是热带气旋影响中国的主要时期,7—9月为活跃期。影响热带气旋的源地主要有3个,源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和季节变化。影响热带气旋的路径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南北移动。影响热带气旋的影响期约为5.6个月,近55年其影响期呈缩短趋势,夏秋季的影响天数较长,冬春季较短。影响热带气旋频次的空间分布呈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中国台湾省受热带气旋影响最频繁。影响热带气旋的年平均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6.
近50年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了1951~2007年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频数、强度以及初旋、终旋影响日期的变化,结果表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年频数、最大强度、强度超过32.7m·s-1的热带气旋频数均呈减少(减弱)趋势,且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为热带气旋影响偏多、偏强期,80年代以后为偏少、偏弱期.初旋影响日期呈偏晚趋势,终旋影响日期变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用1970年1月到1989年12月热带太平洋SSTA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不同格点SSTA的功率谱分布特征,发现热带太平洋SSTA年限变化有准4年,准2年,准1.3年三种尺度周期。其空间持征主要表现为(1)热带中东太平洋和热带西太平洋SSTA对于赤道准对称,但呈反位相分布,且热带西太平洋与热带外中东太平洋之了在明的SSTA交换通道。(2)热带中太平洋呈北半球东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显著的SSTA与赤道东  相似文献   

8.
1960—2003年我国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3年登陆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及其造成的降水资料, 对44年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水与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相一致, 主要发生在5—11月, 其中7—9月为盛期; 热带气旋降水量以及热带气旋暴雨日数的分布是自南向北、从沿海到内陆迅速减小, 最大出现在海南和华南、东南沿海地区; 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其最大过程降水一般也就越大, 但是两者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 1960年以来, 我国受热带气旋影响的绝大部分地区热带气旋降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登陆热带气旋影响湖南并造成强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1951~2007年热带气旋、湖南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登陆影响湖南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及造成的强降水特征.结果表明:57年中登陆影响湖南的热带气旋共161个,平均每年3个,主要出现在7~9月,影响热带气旋主要为台风或以上强度;影响湖南的热带气旋登陆地点以广东、福建最多,强度达强热带风暴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可造成极端暴雨降水,时间主要出现在8月.20世纪90年代以后暴雨强度呈加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1年5号热带风暴“米雷”、9号强热带风暴“梅花”和2012年15号台风“布拉万”共3个近海北上热带气旋的对比分析发现,这类热带气旋给山东半岛造成的影响表现出“先雨后风”的特点。在近海北上热带气旋的影响下,山东半岛的降水基本呈东西向阶梯型分布,同量级的雨带基本呈南北向分布,某地区降水的起止时间、降水量峰值和风速极值的出现时段与热带气旋距该地的距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越过30°N和到达距某地区最近距离的时间对该地降雨的起止时间、降雨峰值和风速极值出现的时段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6,自引:9,他引:56  
阎俊岳 《气象学报》1997,55(2):174-186
利用多年的海洋船舶、岛屿站和沿岸站观测记录及卫星观测的高反射云(HRC)资料,揭示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和建立时期的环流特征及要素变化。在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平均时间为5月中旬,北部略早(5月12日),南部略迟(5月20日),但年际差别可达一个月左右。伴随着西南季风的爆发,南海云量和降水量增多,对流加强,但海区之间具有很大的不均匀性。西南季风建立以后,强对流区稳定于南海中部,季风雨带没有明显的跳跃现象。西南季风爆发之前,南海表层温度迅速升高,其开始时间较季风爆发约提前一个月,海面水温的升高为季风爆发提供了热量和水汽条件。4—5月,南海海面热交换分量(海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潜热输送等)发生明显的改变,特别是潜热交换和蒸发量明显增大,它可能是西南季风首先在南海爆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ObservationalStudyontheOnsetoftheSouthChinaSeaSouthwestMonsoonYanJunyue(阎俊岳)NationalClimateCenter,Beijing100081ReceivedNovemb...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外强迫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NCEP/NCAR、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er)Had ISST以及NOAA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海温、海冰及雪盖异常对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跃变的外部强迫作用,同时也对比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与20世纪8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特征和成因的一些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EAWM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国一致偏冷型,同时中国近海的海温也偏低;该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而海温和海冰的作用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末EAWM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东亚北方气温显著偏冷而南方偏暖的南北反相变化分布;EAWM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受北大西洋海温和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共同影响。北大西洋显著的异常暖海温,激发一个向下游传播的波列,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加强,EAWM加强,从而导致我国北方气温下降;同时,秋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和秋季欧亚雪盖偏多对东亚冬季风的增强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热带西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会导致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有异常的辐合和对流增强,引起大气环流的Gill型响应,对流西侧的异常气旋在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南风异常,使得东亚南部地区温度偏高。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东亚温度呈现南暖北冷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中部一次飑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小松  李宏波 《气象》2003,29(12):34-37
利用地面资料和雷达回波,分析了2002年9月8日云南中部一次飑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情况,得出低纬高原飑天气出现时天气和要素变化为:雷暴最先出现,随后湿度急升,气温直线下降。在这突变过程中出现大风、大雨和冰雹,气压出现跳跃。飑线水平尺度长不到100km,宽仅10km,生消史两个小时左右。其雷达回波有前期征兆,发生演变过程,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5.
雾是一种严重的天气灾害,极大地影响了交通和日常生活,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1958~2007年678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资料,采用相关系数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冬季雾日数的时空特征,发现冬季多雾地区和年际变率较强地区集中在西南、华北和华南等地区。根据冬季雾日分布特征,将中国划分为3个较为独立的雾区,从水汽条件、大气稳定度及大气环流背景等方面讨论了区域气候条件差异对局地雾形成机制的影响,发现不同区域冬季雾日产生的气候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如下:西南区冬季雾的形成受水汽输送影响较小,受大气稳定度影响较大,且巴尔喀什湖东侧高压脊加强,冷空气南下,西南较易发生雾;华北冬季雾日的形成受水汽输送影响较大,伴随长江中下游水汽异常推进偏北,水汽异常大值中心偏北,且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以及东北低压减弱,冷空气活动较弱,华北较易发生雾。华南冬季雾日的形成受水汽输送影响较大,伴随长江中下游水汽异常推进偏弱,水汽异常大值中心偏南,且东亚大槽减弱,华南较易发生雾。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夏季的主要天气及其环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简要讨论了2005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形势。2005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新疆地区降雨异常偏多,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而长江流域出现了空梅。造成6月华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气系统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主要为从东北和西北来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于华南地区而形成。2005年与1994、1998年环流的对比表明,1998年西南季风强度比1994、2005年都要弱,但2005年梅雨期东阻位置在贝加尔湖东侧,比1998年的鄂霍次克阻高偏西,中纬度地区多小槽活动,贝加尔湖地区没有长波槽建立,中高层西风急流带偏北大约10个纬度,低层西南风急流也偏北,有利于北方降水的发生。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多,强度较强,这是又一特点。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多与登陆或西太平洋上活动的台风有关;东北地区多低涡活动。与2004年对比,2005年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数偏多,而且出现持续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数也偏多。  相似文献   

17.
1999、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成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梅珠  江吉喜 《气象》2001,27(4):38-41
运用GMSTBB资料对比分析了1999年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暴雨的成因,其中,重点探讨了南海季风云涌与副主的相互作用同南方强降水过程表成的关系,认为,南海季风涌爆发射副高比推或者保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压形成,张降雨出现在华南,相反,季风云涌间歇期西北太平国高西伸占据南海和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强降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TOGA研究计划第1,2,3,8个航次考察结果,计算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环流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非常强烈,在双子台风环流内Qk出现负值,在台风环流内Qe也出现减弱现象。1986/1987年ElNino事件发生后,热带中太平洋水温异常增暖,热带西太平洋西部洋域表层水也在增暖,但是,热带西太平洋洋域海-气界面间热量交换反而减弱。西风爆发首先出现在中太平洋热带洋域,然后逐渐往西扩展。  相似文献   

19.
张守保  丁治英 《气象》2002,28(12):6-10
应用1965-1999年历史资料,对发生在亚洲及其沿海地区的爆发性气旋进行统计研究,得到了其时空分布、强度变化及其爆发时刻等各方面的若干统计特征。结果表明:35年中,爆发性气旋共出现136次,平均每年3.9次,且主要出现在冷季(10-3月);其年际变化非常明显,最多的1987年出现11次。亚洲及其沿海地区的爆发性气旋的强度普遍较弱,无强爆发性气旋(≥2.0B)发生,且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平均来说,爆发性气旋在夜间发展强烈。这些结果对更进一步探索爆发性气旋的发展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夏季主要天气系统及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简要介绍了2006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形势。2006年夏季我国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淮河流域、东北大部、河套西部降雨异常偏多,而长江流域降雨偏少。6月造成华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气系统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7、8月则为台风。2006年的梅雨期在典型梅雨常见的中高纬度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均未建立,中高纬度高压位于贝加尔湖以西,低纬度副高位置比气候平均稍偏北。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多为低槽冷锋造成。东北地区多低涡活动。2006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偏早、偏多、偏强,特别是4号台风“碧利斯”和8号台风“桑美”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西南地区的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四川、重庆出现了特大伏旱,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数偏少,但也出现了持续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数也偏多,东北基本未出现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