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大海 《气象》1990,16(12):21-25
本文给出了有云天空入射太阳辐射量计算式,将Pasquill稳定度类别的Turner(或Gordon)判别法与Smith判别法直接联系了起来。说明按有效云量即总云量与低云量之和的一半所判别的太阳辐射强度指数,将使Turner方法更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2.
基于1960年~2003年太阳辐射资料,采用Mann-kendall方法、并结合累积距平曲线对太原市年和四季的太阳辐射的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年和四季的太阳辐射都存在一次减少突变,但突变点略有不同,年太阳辐射的减少突变主要是与夏季和冬季太阳辐射的减少突变有关,秋季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谭文  古书鸿  廖留峰  张波 《气象科技》2018,46(2):316-323
利用贵州省2011—2015年10个太阳辐射站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月拟合太阳辐射计算参数a、b,结合相应站点的地理信息(纬度和海拔高度),建立参数随地理位置变化的分月模型,进行1962—1990年威宁站独立样本检验,利用2001—2010年贵阳站数据与海拔分区法进行比较;结合1981—2010年85个常规气象站日照时数资料和相应站点的地理信息推算累年各月太阳总辐射量,并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用分月参数模型计算贵州省太阳辐射误差更小、精度更高,提高了太阳辐射计算的准确率;贵州省气象台站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3415.76~4737.04 MJ·m~(-2)之间,西部和西南部多,北部少,其中年总辐射最大值出现在威宁,最低值出现在务川。  相似文献   

4.
根据 1993~1998年沈阳市太阳辐射观测记录 ,分析了沈阳市太阳辐射日变化及逐月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沈阳市太阳辐射状况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强 《辽宁气象》2000,(2):26-28
根据1993~1998年沈阳市太阳辐射观测记录,分析了沈阳市太阳辐射日变化及逐月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邯郸1980—2017年气象观测资料和河北乐亭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基于Hybrid radiation模型,估算邯郸近38 a太阳辐射,采用线性倾向率、突变检验、复小波分解等方法,分析邯郸太阳辐射的空间特征、线性趋势、突变和周期。结果表明:邯郸年辐射值为5 000~5 300 MJ/m2,春、夏季太阳辐射约是秋、冬季的2倍,大部分县太阳辐射资源很丰富。邯郸太阳辐射总体呈下降趋势,期间经历了连续减少、稳定维持和缓慢增长3个阶段,近10 a太阳辐射的缓慢增长主要是由春、夏季太阳辐射增加引起的。邯郸春季没有突变点,夏、秋、冬季和年序列的突变点分别为1995、1999、2001和1996年,突变年之后,下降趋势减缓。除春季外,邯郸太阳辐射存在2~4 a显著的短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7.
根据连南、连州、连山、阳山4个气象观测站1970~2009年的日照资料,采用杜尧东等人研究出的计算公式Q=Qo(a+bs),计算分析了粤西北地区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粤西北地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3873.75MJ·m-2,最大区域在阳山为4031.00MJ·m-2,最小区域在连山为3768.01MJ·m-2。太阳辐射量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逐渐增多;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连山的年际变化最大,阳山的年际变化最小。1970—2009年总体上是减少一增多的变化过程,粤西北地区年太阳辐射普遍存在17年周期和3~4年周期;月平均太阳辐射量呈单峰型,在7月份达到峰值,2月份达到最低值。太阳辐射年际变动大的月份主要在3月,年际变动小的月份主要在9月。夏季有全年最大的太阳辐射,其次是秋季,春季有最小的太阳辐射;春季太阳辐射量存在28—30年周期(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夏季太阳辐射量存在18—25年周期,秋季太阳辐射量存在4—6年周期,冬季则存在明显2—3年周期。4季太阳辐射最大区域均在阳山,而春、秋、冬3季最小区域均在连州,夏季最小区域在连山。4季太阳辐射量均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四川省1971~2000年日照、水汽及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别模拟计算了四川省高原和盆地太阳辐射值,分析了全省日照、太阳辐射及太阳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日照分布的基本特征是高原多、盆地少,高原冬春日照多于夏秋,盆地春夏日照多于秋冬;太阳辐射年总量呈经向分布,其东西差异达一倍以上;盆地南部及西南部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太阳能资源贫乏区;川西高原是四川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全国太阳能资源三级分布区之一,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对四川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阳辐射是地球热能的总来源,是气候形成的决定性因子,所以太阳辐射的异常变化必将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太阳黑子的峰值年和谷值年是太阳辐射的一种异常变化,厄尔尼诺现象是气候的一种异常变化,它们之间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们利用1943~1994年资料,对它们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太阳黑子活动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利用1943~1994年资料[1],对太阳黑子的峰谷年与厄尔尼诺发生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表1。注:1997年为实际预测验证情况。通过表1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1.1太阳黑子的峰谷年与厄尔尼诺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0年1月~1983年12月已滤波的OLR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1980~1981年(正常年)和1982~1983年(异常年)低纬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低频振荡的空间分布及遥相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所下异常年,这些地区低频振荡的强度,空间型及时间系数的变化有较大的差异,此外,还发现正常年这些地区存在3种低频遥相关,即赤道西太平洋型,北热带西太平洋型和赤道印度洋型,异常年  相似文献   

11.
厄尔尼诺的成因分析和影响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3~1995年资料,通过形成气候的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三大因子,研究了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出现规律和对辽宁旱涝灾害的影响。发现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太阳辐射在太阳黑子11年周期中的平均变化波谷相一致,表明厄尔尼诺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减弱的周期性变化,通过大气、海洋耦合作用形成的。运用厄尔尼诺在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中各位相的出现规律和影响就可以进行预测,并预测下一次厄尔尼诺将在2001年附近出现,辽宁2001或2002年将发生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1982/1983 年季风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82/1983年夏季(6~8月)欧洲中期预报中心850hPa、300hPa两层纬向风场的网格点资料,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讨论了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振荡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20°N以南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振荡显著区域是印度半岛至菲律宾东部一个西西北-东东南走向的带状区域4低层(850hPa)1982年5°~15°N之间以及中国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都是振荡的显著区域;而1983年30°N以南振荡明显比1982年弱,只有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及孟加拉湾东南、马来西亚北部是振荡的显著区域。②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85°~90°E,30°~40°N的青藏高原是振荡的源区,其南传支波列可传到盂加拉湾北部的20°N附近;而1983年青藏高原上80°~90°E,35°~40°N区域是振荡的汇区。  相似文献   

13.
咸阳市北五县高炮防雹联防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咸阳市北五县联防作业前(1983~1988年)和联防作业后(1989~1992年)10年的雹日进行统计检验,并对受灾面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炮防雹联防作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南宁市太阳辐射站1986~2011年的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资料,分析南宁市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变化特征.另外,利用南宁站同期的低云量、地温等要素,计算这些要素与太阳辐射的相关系数,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各月的线性关系,分析其对太阳总辐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李刚  季国良 《高原气象》2001,20(3):283-290
提出一种利用地方气象台站测得的地表宽谱 ( 0 .3~ 4 μm)逐日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包括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 )来估算晴空无云天气条件下背景大气中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的方法 ,这主要是基于地表的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对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特性的敏感性。该方法建立在观测数据和模式计算结果相互比较的基础上 ,而不需要知道某地相关的云、臭氧或水汽的探空资料。利用此方法 ,我们使用来自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6个地方气象台站 (兰州、敦煌、民勤、格尔木、乌鲁木齐、喀什 ) 1986— 1992年的逐日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得到了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在年际和月际间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根据部分气象台站1961-2006年期间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地面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 也联系该地区云量、 降雨日数、 能见度、 沙尘暴日数和相对湿度等相关气象要素的资料的变化, 分析了该地区太阳辐射变化的可能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该地区太阳能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高原地面太阳辐射的年变化与该地区天文辐射的变化基本一致, 夏季的云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最强, 春季的沙尘气溶胶和较多的中高云量使该地区散射辐射的比例明显增加, 而直接辐射的比例明显减少; 近46年鄂尔多斯高原的地面太阳辐射量和直射比均呈总体减少的趋势, 但在1992年以后略微增加\.因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 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地面接收太阳辐射总量发生改变,探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其影响成为热点。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9年大同市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验证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突变年份和周期变化及未来变化趋势,探讨太阳辐射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9 a大同市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年平均值为5617.28 MJ/m2,整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2000年后又缓慢上升;大同市地面接收太阳总辐射在1975年发生突变;太阳总辐射的振荡周期为9a,现正处于太阳辐射偏高年份;日照时数逐年递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在波动中缓慢减少,而地面接收太阳辐射总量减少,二者呈现一定正相关;云量变化逐年减少,但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相关性不明显,气候的自然因素变化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9~2018年ERA5地面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主要大气环流特征指数与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春季,东亚槽位置对中国中东部大面积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有一致性的影响,其位置偏东时,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少。冬季风强度和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分别对长江流域南北、中国南方东部和西部有反位相的影响。(2)夏季的影响因子比较复杂,NAO(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和夏季风是两个较主要的影响因子,NAO对中国北方较多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夏季风主要与江淮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相关联。当NAO指数偏大(小)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偏少(多)。当夏季风偏强(弱)时,江淮流域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少(多)。(3)在秋季,地面太阳辐射异常主要受到东亚槽位置、冬季风和NAO的影响,冬季风和东亚槽主要影响北方地区,当东亚槽偏西或冬季风偏强时,中国北方除东北地区外的大部分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偏多。NAO主要与中国西部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关联,当NAO指数偏大时,西部地区北方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偏少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偏多。(4)在冬季,ENSO和冬季风是较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其显著影响区域并不对称。在ENSO负位相或冬季风较强时,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多,而ENSO正位相或冬季风较弱最有利于中国南方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偏少,但显著影响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19.
郑光明 《贵州气象》2001,25(6):37-39
2001年中国气象局组织了一次全国气象测报交叉大检查,9月6~11日,地面、太阳辐射检查组对我省的地面测报、太阳辐射工作进行了检查。10月9~14口,业务处又组织了一次省内交叉互检。这两次共检查了12个站点,从检查中发现,我省地面气象测报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共性的,也有些是特殊的,下面就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求取得共识,达到提高气象测报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近40年太阳辐射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经验公式,插补了黑龙江省不完整的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近40 年太阳辐射变化规律。初步认为,总云量的变化是影响黑龙江省太阳辐射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