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青海26个代表1961~2002年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东部地区10个站1981~2001年降水自记资料,分析近40a来青海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降雪日数增多和每次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20a来十分钟、一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机率多于80年代,白天则少于80年代。因此从降水的强度变化和强降水出现时间变化来看,今后防止洪涝灾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2.
利用铜仁地区1970—2009年10个气象台站逐日雨量和雨日资料,分析了铜仁地区年、季雨量和雨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0 a铜仁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呈增多的趋势,雨日呈现显著减少趋势,说明降水越来越集中,强度在增加。在降水量和各量别降水日数的空间分配上,地区东部多于西部,年降水多的站点海拔也较高。春季雨日最多,但降水次多。夏季雨日次多,降水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利用长江源区5个气象站46a的地面降水和高空露点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和高空水汽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6a来,长江源区不同雨量等级的雨日和雨日平均雨量在夏半年呈减少趋势,冬半年呈明显增多趋势,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增大;年际间降水量不稳定,年变化趋势不明显;夏、秋季降水量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而冬、春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增幅较大,冬季增湿趋势明显,冬、春季降水量均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长江源区气候在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自1986年起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发和陆地蒸散加强,地气水分循环加快,空中水汽输送加强。  相似文献   

4.
1954年~2006年介休市降水及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省介休市气象局1954年-2006年的降水等资料,分析了介休市近53年来的降水及干旱气候变化.得出:a)近53a来,介休市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速度为22.1mm/10a,显著高于全国水平。20世纪90年代减少趋势尤为显著。在季节上,夏、秋降水减少明显,说明降水减少主要是由夏、秋季降水减少造成。b)53年间介休市有2个明显干燥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干燥系数四季均有增大趋势,但春季增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近40年浙江省降水量、雨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961~1999年浙江省36站的资料, 研究了浙江省年、季、月降水总量与雨日数的气候变化。指出在浙江省年降水量增加的同时,雨日数没有同步的增加。浙江省除了7、8月份雨日是增加以外,其他月份的雨日数都表现为减少。由于7、 8月降水量的增加比雨日的增加更明显,反映出浙江省平均的日降水的强度增加了。研究还指出,雨日的减少是在1978年前后突变发生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 浙江省9~12月的雨日已有大幅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6.
采用安徽省15站近60年来的降水资料,研究了季节和年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雨日、降水量"南多北少",雨强中北部地区相当,皆小于南部地区;雨日数南北在冬春季相差较大,降水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雨强上南北在春季相差较大;雨日、降水量及雨强在年和季节上基本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2)时间演变上,雨日在减少,降水量、雨强在增多(大),且表现为两阶段的变化特征;小波分析显示约10 a的年代际周期变化,雨日上存在、降水量上在衰减、雨强上则不明显,约5 a、3 a的周期变化存在较多;雨日在春秋季减少明显,降水量春秋季减少,夏冬季增加但不明显,雨强尤以夏冬季增大明显;无论是年还是各季节的时间演变上,降水量与雨日、雨强均呈显著正相关,但雨日与雨强之间相关性则差些.  相似文献   

7.
近48年西南地区降水量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0-2007年西南地区97个观测站点的日降水量资料,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年、季节的降水量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降水量分布整体呈"东多西少"的分布形态,高值区位于四川盆地的雅安地区和滇西南区,且这两个地区也是四季中降水最多的。年雨日、春季雨日和秋季雨日呈东北—西南向的"偏少—偏多—偏少"型分布,夏季雨日呈"西多东少"型分布,冬季与夏季分布相反。近48年西南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弱的减少趋势,春、冬季的降水量呈增多趋势,而夏、秋季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且夏季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准16年周期变化。雨日的季节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类似,夏季雨日呈明显的准17年周期变化。另外,中雨日和小雨日呈明显减少趋势,但暴雨日、大雨日均呈增加趋势,极端降水天气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利用西峰站1951~201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划分的雨量级别分析了近60a来陇东塬区西峰年降水量及分级降水雨量谱的气候变化特点,并利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方法对气候突变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近60a西峰的年降水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小雨、中雨、大雨均为正贡献,暴雨为负贡献。而1986—2010年期间年降水有弱的上升,主要是大雨级的雨量增大、雨日增多和雨强增强所致;进一步分析得出,上述变化仍属于年际变化范畴,因此不能说突变已经发生,但有上升迹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雨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利用1954~2000年中国160站的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中国年、季、月雨日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指出,中国年雨日已经明显减少,而且雨日的减少比降水量的减少明显得多,平均每10年减少雨日3.8天.各季的雨日都是负趋势;季雨日平均每10年减少1天左右.夏季雨日减少最明显(统计检验最显著),秋季雨日减少最多(雨日减少天数多).雨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东北、华北、西南区的雨日减少是最多的,这些地区的雨日每10年减少7~10天.雨日的长期趋势变化与降水量的长期变化并不完全一致.雨日的负趋势与降水的负趋势比较,不但范围广,而且强度大(负趋势绝对值大).中国年降水量明显的负趋势仅位于华北(34°N~38°N,109°E~122°E),而雨日减少最多的地区是东北、华北、西南,范围比降水量大得多.季雨日的长期变化与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的差别很大.中国没有一个季节、一个测站的雨日有明显的正趋势变化,但是,降水量仅在秋季是大范围的负趋势,夏季降水量有些测站是明显正趋势,冬季降水量只是小范围的负趋势(冬季的降水量在增加),在冬季,东北仅是很小范围的降水量在减少,而雨日是大范围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1961-2005年宁夏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61-2005年宁夏逐日降水量资料,将降水量划分为9个级别,分析了宁夏45 a来各级别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降水量以平均3.6 mm/10 a的速率减少;近15 a来,冬、春季降水量明显减少,夏、秋季10.0 mm以下降水日数明显减少,25.0 mm以上降水日数明显增加。以1986年为界的气候变暖前后25.1~50.0 mm级别的降水日数夏季和年增加的显著性概率分别达到了5%和1%,降水频率分布呈现向高级别降水量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56a武汉市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意林  覃军  陈正洪 《湖北气象》2008,27(3):253-257
以武汉市1951—2006年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累积距平、线性趋势、移动T检验、5%分位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6a来武汉市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6年来,武汉市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2)除春季外,其它季节以及汛期、梅雨期、伏旱期等时段的降水量均有所增加;降水日数在春、秋季、汛期呈下降趋势,其余时段则为增加趋势;降水强度在夏季、伏早期呈减小趋势,其余时段均为增大趋势;(3)梅雨期、年的降水量变化较为一致,其周期性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10a年代际周期,突变点约在1979年;(4)1960、1970年代暴雨日数较少,在1979年前后突变增多后,进人多暴雨阶段;(5)历年最大日降水量、5%分位数极端降水强度、暴雨平均强度变化略有减少趋势但不显著,而大暴雨平均强度减弱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马艳鲜  何晓红 《气象》2005,31(12):28-31
利用西藏地区1961~2000年汛期(5~9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并结合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全区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西藏地区汛期的主要雨型,与全国夏季雨带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丹东地区1951—2009年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丹东地区暴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年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呈减少趋势,汛期洪涝贡献率趋势变化不明显;2001—2009年6月份暴雨日数明显增多,7月份暴雨日数偏少,暴雨初期和终期提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巴音布鲁克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了逐年降水日数、降水量、以及5—9月不同量级降雨日数、降雨量,进而得到暖季不同降雨雨强,运用线性趋势系数、M—K检验及滑动71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巴音布鲁克山区降水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2a来巴音布鲁克山区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9.5mm/10a、3.2d/10a,然而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增加主要源自冷季而非暖季,年降水量与降水强度关系更密切。巴音布鲁克山区暖季5~9月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八成以上,暖季微雨日显著减少,小雨事件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减弱,大雨和暴雨的贡献率增加。冷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显著增加,冷季降水日数在1975年附近发生增多突变,冷季降水量在2003年后发生增多突变。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7年我国东北地区96个站点逐日降水、相对湿度和气温等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东北地区小雨量减少进行了成因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东北地区夏季总降水量与各量级降水频率和贡献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总降水量的多寡受大雨频率及贡献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小雨量和中雨量的减少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总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暴雨量受暴雨贡献率增加影响呈增加趋势。小雨量和小雨贡献率在1993年前后出现了年代际突变,小雨贡献率的突变是造成小雨量年代际突变的内在因素。东北地区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有72个;小雨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有85个,显著减少的站点数达到25个;中雨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有70个,显著减少的站点只有9个;大雨量呈增加与减少趋势的站点数相当;而暴雨量呈增加趋势的站点数大于减少的站点数。从云形成机制角度出发,分别讨论大气水汽、温度、气溶胶浓度变化对东北地区小雨量减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气温增加和气溶胶浓度增加是导致该地区小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种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1960~2011年中国601站9~10月逐日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针对他人提出的华西秋雨指数,并结合华西秋雨的天气气候特征,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华西秋雨指数,并与他人提出的指数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能够相对更好的反映华西秋雨易发地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强度变化,更准确地表征华西秋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新指数发现华西秋雨的全区一致性特征明显,并呈现准6年周期的年际变化,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偏强,197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偏弱,进入21世纪,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但90年代后期以来,前汛期暴雨的总日数却减少;前汛期暴雨总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6~7年周期振荡。广东省前汛期暴雨量占总降水量的37.7%,它与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广东省前汛期降水与500 hPa关键区在大多数年份均存在显著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虽然它们也存在30~60 d振荡,但不显著。500 hPa关键区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振荡超前或滞后的时间差在2 d之内。统计近48年4—6月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前后3 d(个别4 d)广东省暴雨出现的概率为79%。采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得到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暴雨出现的大气环流场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可为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湖南9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逐日降水量和湖南天气气候分区,研究湖南极端干旱特征和极端干旱时段内人工影响天气增雨潜力,结果表明:①湖南极端干旱期有相当的增雨潜力,各个分区的极端干旱频次和大气可降水量年代际变化除70年代外均呈现为北少南多的特点。②极端干旱时段内各分区年均可增雨日数主要表现为月际差异,可增雨日数主要集中在8—10月,各分区区域差异较小,各分区在伏旱期的可增雨日数大约占伏旱期的16%~20%。③湖南极端干旱按照出现的季节分类有11种,频次最高的是夏秋连旱,同时夏秋连旱的可增雨日数最多。  相似文献   

19.
应用1958-2012年河北21个基准站和基本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汛期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汛期暴雨分布呈现东部、南部多,向西北部递减的特征。最大暴雨量中心在河北东部、燕山南麓的唐山、秦皇岛地区。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分析,暴雨量、频次、强度都存在2-3 a的年际变化周期信号,暴雨量和频次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存在15-20 a的年代际周期信号。汛期暴雨量、暴雨频次时间序列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河北暴雨量和暴雨频次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暴雨强度在近50 a变化幅度不大。在空间分布上,暴雨量、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三个特征量在年代际变化中整体都呈现东退南缩的特征。从趋势分析看来,大部分站点汛期暴雨量、频次、强度都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临沂市汛期暴雨与旱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佃美  白玉荣 《气象》1999,25(4):52-54
根据临沂市1961-1997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汛期暴雨日数,相当蚶日 与旱涝级别和汛期总降水量的关系。得出:汛期暴雨多少对汛期降水多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汛期旱涝预测主要是汛期暴雨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