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广西气候与建筑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广西建筑设计所涉及的气候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给出了南宁、桂林的基本风压、采暖通风和空调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采光系数,为建筑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255m天津气象塔数据定量评估了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气象参数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设计负荷的影响,建立了一种气温垂直模型,明确了该模型可推算超高层建筑室外气温,基于此推算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室外设计气象参数。结果表明:在5—200m处,供暖设计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和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均随高度降低,200m与5m高度处相比,分别降低2.0℃、1.4℃和2.8℃,导致供暖和冬季空调设计负荷分别增加5.78%和1.36%,而夏季空调设计负荷减少5.85%。基于气温垂直模型得到的200—500m气温数据计算气象参数,发现从200m到500m,供暖设计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和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均随高度降低,降幅分别为0.52℃/100m、0.50℃/100m和0.66℃/100m。本研究表明,基于地面2m高观测数据计算的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气象参数无法满足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需求,应充分考虑气象参数的垂直变化,选择合理的气象参数,为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提供基础,以保证室内热舒适环境达标,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杨智 《气象科技》2018,46(5):1038-1043
根据云南省1981—2010年的历年气象数据,采用建筑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得出了云南省125个城镇的气候区属、采暖度日数、空调度日数、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5项建筑设计气象参数,模拟计算了围护结构热桥表面温度及线传热系数,以期为云南省建筑热工设计提供实用的参考。结果表明:为提高建筑气象参数的精度和实用性,应采用全省所有气象台站的30年气候整编资料,且最冷月、最热月平均温度的计算应采用实际最冷月、最热月温度;云南大部地区建筑热工设计都应满足冬季保温设计需求,热桥部位保温薄弱容易结露,应选用导热率小的建筑保温材料。  相似文献   

4.
高建筑对周围建筑雷击保护距离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先导连接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选取近地面层为研究区域,保持方案中其他基本参量不变,通过改变闪电的空间形态,在同一建筑分布的背景下进行多次闪电模拟。研究多个建筑之间的屏蔽作用以及建筑雷击保护距离与建筑相关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建筑对矮建筑具有屏蔽作用,并存在一个临界保护距离,当高、矮建筑高度分别为190 m和165 m,宽度均为20 m时,建筑之间的距离在12 m以内,矮建筑受高建筑完全保护不遭受雷击;建筑之间的距离超过12 m,矮建筑遭雷击次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层建筑采暖和空调的气象参数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层建筑的建筑特点,探讨了涉及高层建筑采暖和空调问题的若干气象参数的计算和修正。为充分利用高层建筑气候资源,保证室内标准环境,降低能耗提供了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分别耦合传统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模拟了2001年冬季北京冠层大气的动力、热力特征,并和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更能细致描述建筑群对城市冠层大气的动力、热力作用.由于建筑群的动力、热力作用,使北京城区的温度升高,风速减小,湍流动能增强,形成了明显的增温区、阻风区和湍能增强区,中心均位于城区高大建筑群附近,并向郊区递减.  相似文献   

7.
基于上海市奉贤、青浦和宝山三座梯度观测铁塔半径1 000 m区域的下垫面粗糙元几何形态参数,使用四种形态学方法(Rt, Ra, Ma, Ka)进行空气动力学参数估算,分析各方法计算结果及其对计算参数的敏感性,并以基于铁塔梯度观测数据的动力学计算方法(Lw)结果为参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本文研究区域内,形态学方法与动力学方法计算结果在数值和分布趋势上都有差异。其中,形态学方法的零平面位移显著小于动力学方法,Ka方法结果最大,与动力学方法也最为接近;动力学与形态学方法的粗糙度差异相对较小,Ma和Ka与动力学方法结果较为接近。(2)通过对四种形态学方法对计算参数的敏感性的对比,Ka方法对建筑高度及其变化率、建筑排列方式等最敏感。首先,Ka方法计算结果与zH max、σH和z H的相关性均较高,其中zd对建筑高度的非均匀分布更敏感,z0则与zH的相关关系更显著。其次,在本文研究区域中,Ka方法随λF和λP变化最显著,即对建筑排列方式最敏感。(3)通过与动力学方法的对比,认为Ka方法的方案一最适用于以本文研究区域为代表的、上海典型城市下垫面的动力学参数估算。此外,在观测资料、形态学数据较少的情况下,Rt方法可作替代方案进行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城市冠层过程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城市冠层过程研究的概况和历史,概括了城市冠层的特征及其作用于局地气候和中尺度系统的主要方式,总结了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或模式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几种参数化方法和模式的特点,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现有的参数化方案和模式尚未能完整体现城市下垫面特征、准确反映人类活动影响,二者的发展有赖于对城市下垫面建筑特征更合理、细致地描述,对人为热量、水汽影响更准确的估计与刻划.与局地因素密切相关的城市冠层模式还需要更多地在模式中引入局地差异影响.同时指出,要提高耦合城市过程的中尺度模式预报水平,需要相应改进包括云、降水、次网格地形及边界层动力学等的参数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从事防雷设计审核工作的经验和在审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开发了三类防雷审核业务系统,可以对三类防雷设计文件进行智能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和报告,又可以对各项目具体参数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并提供多功能的、便捷的查询方法,对新建建筑防雷审核业务、监督检测和竣工验收工作都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高斯扩散模式中选用的扩散参数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已成为研究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P-G扩散参数、Briggs(城市)扩散参数在使用时各有局限,它们的通用性较差。因此,需要作更广泛、深入的现场探测,以取得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扩散参数。杭州半山工业区位于西湖风景区以北约12 km。工业区内以厂房建筑居多,各厂之间有  相似文献   

11.
分析目前云计算架构下的传输机制,针对网络传输机制中缺少对链路上的任务需求的耦合相关性,提出未来面向云计算的网络体系结构下数据传输机制,分别从网络传输延迟、传输可靠性和云节点存储安全性进行研究,并针对每个瓶颈提出相应的修改方法,从而构建了一个支持不同服务质量需求的云架构,该架构支持现有的网络异构融合,满足可控可管可扩展等需求,适用于新型网络通信信息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王甫棣  赵希鹏  王帅 《气象科技》2020,48(3):362-367
结合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思想,依托工作流引擎技术建立一套任务调度框架,以满足气象预报管理任务对业务节点、流程和场景灵活便捷调度的需求。通过实现以节点为中心的功能算法一体化管控,满足流程节点构件化注册和资源复用;通过可配置的流程装配模式,实现在气象预报业务任务的快速编排;通过流程场景描述和状态可视化跟踪的模式,实现对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监控。该研究成果在气象预报管理业务系统中得到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融媒体时代对气象服务产品加工个性化、准实时、智能化新诉求,以SOA架构组件式开发思想为指导,归纳气象服务产品加工业务共性,提出一套集成应用WebGIS、并行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气象服务产品自动化加工解决方案。利用组件开发和工作流引擎技术,搭建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产品加工模型装备框架,对产品加工组件进行模型编排,实现无须编程情况下的产品加工模型快速构建;利用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加工服务器集群技术,搭建加工服务器集群环境,对产品加工模型服务进行发布和管理,实现产品加工任务的秒级高并发处理;利用基于消息和定时机制的加工任务调度技术,开发了产品加工任务调度器,通过设置消息主题和定时计划策略,实现加工任务参数智能解析和适配应用,统一协调触发各加工模型服务进行自动化作业。智能化气象服务产品自动加工系统自业务化运行以来,在加工效率、美观性和扩充性等方面表现出很好的应用价值。以温度、降水、风速、相对湿度全国实况格点服务产品加工为例进行实验,加工耗时由797 s缩减至14 s,效率提高5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4.
刘洁  陈玉宝  王箫鹏  韩旭  邵楠 《气象科技》2022,50(4):500-505
针对天气雷达固定测试平台存在无法完成雷达系统、分系统关键参数测试;便携式移动测试平台不具备对雷达自动控制功能,无法实现一键自动化测试功能;以及雷达故障诊断不具备智能诊断等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天气雷达移动测试保障平台的自动智能化测试系统,该系统由软件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测量仪器功能组件以及测试适配接口四大部分组成。该系统基于标准总线与合成仪器的架构,采用高集成度的射频收发硬件平台和具有二次开发能力的开放式可扩展软件平台相结合进行设计。通过仪表和雷达自动化控制、测试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测试报表自动生成、基于逻辑判断的故障智能定位等技术,实现了雷达参数自动化一键测试和定标,以及雷达故障智能定位等功能。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提高雷达现场测试、定标和故障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刘立明  常飚 《气象科技》2017,45(2):240-246
针对传统模式数据服务的缺陷和弊端,按照互联网+思维,研究模式数据的分类和特点,深入分析各模式数据的类型、层次、时间、时次、数据中心、要素、时次、时效、区域、分辨率之间的关联,设计数据配置以及数据配置项与MARS命令脚本的转换算法。从易用性角度进行了流程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页面设计,根据用户使用行为设计一个基于B/S的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了用户按需进行精细化获取数据的系统,降低了数据服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业务用户和科研用户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Scientific momentum is increasing behind efforts to develop geoengineering options, but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challenges of geoengineering are as much political and social as they are technical. Legislators are looking for guidance on the governance of geo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possible deployment. The Oxford Principles are five high-level principles for geoengineering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ir intended function and the core societal values which they attempt to capture. Finally, it proposes a framework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a flexible governance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formulation of technology-specific research protocols.  相似文献   

17.
气象信息决策支撑系统在气象防灾减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单体架构的气象信息决策支撑系统无法满足科学决策和智能减灾的需求,在扩展性和复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基于Spring Cloud的微服务架构具有低耦合、易扩展的特点,已经在各大中型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微服务架构中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3种气象信息决策支撑系统架构的重构策略。针对气象信息决策支撑系统局限性,结合微服务架构特点,设计基于微服务的气象信息决策支撑系统架构,分为核心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重点对业务逻辑层进行了重构和实现,并把重构后的业务功能应用到了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平台,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复用性。  相似文献   

18.
单体式架构应用在突发事件预警辅助决策系统开发中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本文引入了微服务架构设计开发该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分析微服务架构在复杂系统中相对于传统单体式架构的应用优势,设计出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选用Spring Cloud微服务框架,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展,创建了基于该系统设计的注册中心与网关.系统采用二三维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展示平台,通过接入各行业静态、危险源动态监测数据,根据设定的模型进行数据融合、处理,辅助进行预警信息生成、发布及应急处置阶段的指挥决策.所设计方案在湖北省突发事件预警发布辅助决策系统中得以实际应用,验证了该类系统使用微服务架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气象实时资料传输中大量气象数据小文件的高时效传输需求,对其中的数据传输服务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基于实时网络状况的自适应数据传输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优化网络传输协议并使用文件压缩技术,通过获取网络传输线路上的实时参数,实时调整压缩参数和网络传输参数以优化传输性能。在自适应压缩时,通过试验分析和归纳,确立了气象数据小文件标准为文件小于50 KB;根据网络实时状况,设计了基于实时网络状况自适应调整压缩等级的算法。在自适应传输参数调优中,研究了TCP缓冲区大小和TCP并发连接数在GridFTP协议中的重要性,针对实时网络状况,分别设计了自适应调整TCP缓冲区大小和TCP并发连接数的算法,算法提升传输性能65%。对以上提出各自适应参数调整算法进行试验验证表明,融合压缩和网络传输的自适应调优方法能显著提升气象小数据文件的传输性能近500倍。  相似文献   

20.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order makes it imperative that a just and effective climate regime should balance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the increasing absolute emissions from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The key pillars are briefly proposed for a new international climate architecture that envisions replacing the current annex system with two new annexes: Annex α, for countries with high current emissions and historically high emissions, and Annex β, for countries with high current emissions and historically low emissions. Countries in both annexes would implement legally binding targets under this framework. Additionally, this proposal includes alterations and revisions to funding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to correct for weaknesses and inequities under the current Kyoto architecture. The proposed framework stems from a belief that a top-down, international approach to climate policy remains the most effective for ensuring environmental integrity. Given the slow rate of institutional learning, 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urrent system is held as a more efficient course of action than abandoning the progress already achiev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ould effectively accommodate key equity, environmental integrity, and political feasibility conc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