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梳理2018年8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十届城市气候国际会议主要研究成果,分类汇总了城市气象研究的最新国际进展与发展趋势,包括城市气候过程、城市环境下气候变化适应与应对、气候条件下城市规划和管理、最新城市气象探测技术、城市环境数值模拟、大城市气候、城市遥感、城市地区极端天气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特性,探讨了我国城市气象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候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近60a来,百色出现了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一致的增暖变化,主要变化特征有:气温明显升高,年降水日数减少,冬季降水量增多,年日照时数减少;高温和干旱频率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暴雨日数偏多。与广西平均气候变化状况相比,百色的气候变化程度风险低于广西平均水平。预估到本世纪中期,百色气温仍将缓慢升高,干旱和强降水的强度可能加剧。建议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科学评估城市气候承载力,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提升生态气候环境监测及自然灾害预警应急能力,建设生态气候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3.
利用美英等国5个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主要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4个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前后近100 a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预估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4个城市气候变暖情景下未来100 a的采暖降温气候条件。可以为黑龙江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和能源公司做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美英等国5个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主要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4个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前后近100 a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预估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4个城市气候变暖情景下未来100 a的采暖降温气候条件.可以为黑龙江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和能源公司做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00年以来京津冀城市群气候变化及影响适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京津冀城市群年平均气温和极端高温指数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波动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极端强降水指数降低。京津冀气候变化是全球变暖和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化加速了京津冀变暖趋势,增加了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气候风险高。未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面临高温热浪、强降水、水资源短缺和海平面上升等风险将更严峻,气候变化适应是京津冀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适应策略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适用性和针对性还存在不足。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深入研究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共同作用下的气候风险精细化预估技术,系统研究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和不同行业的脆弱性,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路径和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城市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气候效应凸显,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等造成影响.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城市气候效应,包括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混浊岛效应、于岛效应和雷暴岛效应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其与城市化、天气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并对未来城市气候效应的研究方向及技术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结合城市(武汉市)气候变化,分析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对雾、霾的影响及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保护,这对防止城市气候恶化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2017年百色市气象资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以气候天然容量、极端气候事件压力、城市气候压力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四个评价指数组成的城市气候承载力综合函数,客观定量评价广西西部山地城市百色2000—2017年的气候承载力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百色市的气候承载力整体呈现一种波动上升的状态,反映百色的城市建设与气候之间的协调力增强,城市建设发展仍有较大的气候承载空间。百色城市气候承载力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特别是干旱事件较为敏感;人为影响因子对气候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提升气候承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应从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降低城市气候压力着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气候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吴忠义 《贵州气象》1994,18(2):32-33
由于城市数目日益增多。城市中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以及生活生产活动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液、废渣和燃烧时放出的人为热,从而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城市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全世界已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到本世纪末将有可能上升到2/3.自从1968年世界气候组织(WMO)气候学委员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16城市气候和建筑气候学讨论会以来,世界城市气候研究的进展速度更快了,涉及的地区更为广阔.因此,开展城市气候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理论意义.1城市气候研究的史要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观测"主题来源数据库:SCI-E和CAJD,检索时段:2014-2015年抵消城市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Counteracting urban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 measure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rmal comfort.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4,Vol.115,No.1.同周边区域相比,城市的热负荷明显偏大。再加上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城市热事件明显增加。因而,减缓和适应城市气候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越来越突出,呈现和传统气象灾害不一样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作为中国国际化大都市的代表,上海在2016年提出了"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在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应对方面挑战和机遇并存。从上海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特征、风险预估以及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实践等方面,介绍上海市气象局在轨道交通、健康气象、城市内涝、海洋气象和航空气象等五个领域的实践案例,并对未来城市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前景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科学方面的几个最新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提升了我们对气候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原因以及预估未来气候系统变化等方面的认知,对过去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可靠的认识。综合多重证据评估指出,全球气候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包括极端事件在内的归因进展已把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认识从大气圈扩展到水圈、冰冻圈和生物圈,进一步强化了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和区域气候的认识;有关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各行业和敏感地区的气候变化影响联系更加紧密,使这些信息能更好地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气候变化区域适应提供支持;气候模式和约束预估方法的发展以及对气候敏感度认识的深化,减少了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全球地表温度(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GST)、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热含量的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这份最新报告对我国提升气候变化研究水平和防灾减灾应对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柳州城市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柳州市和其周边4个郊县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柳州城市气候的变化趋势,发现在气温、降水方面的显著变化。针对这种城市气候变化带来的的负面效应,提出了改善城市气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采用社会调查和参与式评估等方法,了解地方决策管理者对于气候变化风险的认识,以及对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的必要性及其内容、功能和优先工作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从中梳理出一些可供其他城市决策者参考的政策建议。本研究旨在提高国内学术界对于城市适应规划研究的关注,并为各级决策管理者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气候天然容量、城市气候压力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3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较完整的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气候天然容量指数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城市气候压力指数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指数采用基于熵权的综合评价方法计算,进而构建城市气候承载力综合评价函数以量化评价结果。以上海市为例,对其气候承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它可以描述某一城市时域上的变化,也可以对区域气候承载力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甄别,并可作为气候预警响应的依据,为我国建立区域气候安全管理机制提供技术参考。分析上海市2004-2013年这10年间气候承载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上海市气候承载力整体劣于基准年值,且因深受气候天然容量的影响而处于较大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6.
柳州城市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伍文辉 《广西气象》2006,27(2):15-17,21
对柳州市和其周边4个郊县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柳州城市气候的变化趋势,发现在气温、降水方面的显著变化。针对这种城市气候变化带来的的负面效应,提出了改善城市气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机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实行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应对气候变化原则,已出台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总体来看,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法规制度缺位、监测评估不足、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挑战,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类型、数量和力度都明显弱于减缓。为完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机制的框架设计,文中梳理了相关研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适应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及主要国家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闭环的适应气候变化核心决策流程及关键支撑机制,并重点从开展法制建设、制定适应战略(计划)、建立监测评估机制、构建协调机制和完善资金机制等五方面,归纳了主要国家的经验与启示,最终研究提出完善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机制框架设计的建议,包括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法制建设、加快构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设计、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支撑能力建设、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众多建筑物和混凝土铺装使城市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高密度的人口活动和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使城市形成与城市周围不同的局部气候环境。热岛效应、低湿、多雾霾成为目前城市气候的主要问题,对居民的健康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城市绿化是缓解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以西安市为例,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降温增湿以及通风引风和降低雾霾几个方面,介绍分析城市绿地对于城市气候环境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气象》2019,(11)
<正>《"一带一路"未来极端天气气候预估研究》张井勇等著该书聚焦于"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的气候变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回顾了"一带一路"极端天气气候预估、影响及适应的研究进展;评估了18个全球模式降尺度结果对研究区域历史时期12个指数表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能力;对未来"一带一路"温度与降水表征的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开展了系统预估;以瓜达尔港为例研究了当前与未来"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所在地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及影响,并提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梳理日本适应气候变化法律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日本多主体适应气候变化的框架机制,结合其目前具体的适应实践进展,总结出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启示。研究发现,日本适应气候变化法律政策的发展经历了由重减缓、轻适应,到上升至国家战略,再到立法这3个阶段,形成了以国家、国立环境研究所、地方公共团体、地区气候变化适应中心、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多主体适应框架,从科研成果与决策应用转化、适应信息“共享—反馈—更新”有效循环、建立跨地区合作平台、适应资金支持、实施进度监测管理等5个方面构建了多主体适应气候变化机制。目前日本各适应主体逐步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实践,但适应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适应信息共享体系、跨地区合作细则以及适应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结合日本的法律政策经验和中国具体情况,提出了中国应科学定位适应气候变化法律地位、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监测评估—信息共享—适应行动—效果评价”多主体适应框架的机制体制,引导企业采取气候风险管理和适应性商业活动,提高居民的适应认知和适应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