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许华清 《气象》2003,29(7):55-55
20 0 3年 6月 8日、9日 ,浙江省嘉善县气象局地面观测值班员发现 ,观测场内虹吸雨量计笔尖内的墨水减少得特点快。以往即使在夏天蒸发量大的时候 ,一般加一次墨水至少一天一夜不会干枯 ,而现在每隔二、三个小时就要加一次墨水。一般站到了晚 8点观测后不再守班 ,次日早上重新巡视观测仪器时 ,笔尖内的墨水从半夜起早已“蒸发”而尽 ,造成自记记录迹线中断。接连二天出现这样的现象 ,引起了值班员的重视。经过观察分析 ,造成记录中断的“元凶”竟是一只只小小的蚂蚁 !不知道墨水里究竟有没有营养成分 ,只见几只蚂蚁爬到笔尖里面 ,错把墨水当…  相似文献   

2.
意外收到你的来信 ,我感到异常惊喜。时隔数年 ,我觉得你依然停留在原地 ,透过你来信的字里行间 ,我多么希望看到一点思想的光芒 ,或者从中感受到你活泼向上的气息。事实上 ,读完你相隔不到十天寄来的两封来信 ,我觉得你比从前消沉了许多 ,你说你现在不是无所事事而不知道路在何方 ,就是昏昏欲睡而提不起半点精神 ,我真的无法想象你当前的情形。此时 ,你很容易让我想到冬日的阳光下一只慵懒的猫。直到今天 ,我依然怀恋那个纯真与笑意写满脸的女孩 ,因为她曾经是那样朝气篷勃 ,那样充满青春活力。我一直困惑的是 ,有些女孩为何到了一定的年龄…  相似文献   

3.
《山东气象》2003,23(3):3-4
这次到气象局来看一看,首先代表高丽书记,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山东气象部门的全体干部职工,包括离退休老同志和职工家属表示真诚的问候。昨天晚上,我把今天的活动报告高丽书记时,高丽同志说:一定要代表我看望一下气象职工,向气象职工表示慰问。我是第一次到省气象局来,看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又听了蒋局长详细的汇报。我想借今天的机会讲几点意见:第一、要切实认识到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当中气象事业的重要位置。从现代化建设和事业发展来看,气象部门所承担的责任是其他任何部门所不能代替的,气象部门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愈加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追求美丽的人们开始惧怕阳光。再加上夏季媒体对太阳风暴的“爆炒” ,更使许多人感觉到好像太阳会给地球人带来一场灾难。于是 ,厂家、商家着实在防晒用品上大赚了一笔。其实 ,太阳风暴并不可怕 ,今天的太阳大约有 5 0亿岁 ,正值中年 ,是它一生中最辉煌、最稳定也是最漫长的时期。我们看到的天空中圆圆的太阳 ,是太阳的光球层 ,光芒万丈的阳光就是从这层发出来的。很早就有人观测到 :太阳的光球部分经常会有许多暗黑的斑点成群结队地出现和消失 ,这就是太阳黑子。因为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光球低 140 0℃左右 ,所以看上去就有点…  相似文献   

5.
一、绪言人类从事的许多活动,其范围是如此之广,尺度是如此之大,已经对区域性气候造成了影响。如果这一过程继续下去,也必将对全球性气候产生察觉得到的影响。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大气中的气溶胶日渐增多,对气候将产生如下两种影响:1)改变低层大气和地面的辐射平衡。2)可充当凝结核或冻结核,从而影响降水率。本文只讨论第一种影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溶胶,在被降水冲洗掉以前,大部分仍留在低层大气中。因此,人为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仅限于地面及对流层下部。为了估算其对地面和低层大气热平衡的总的平均影响,需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因素:1)各种气溶胶的产生率与浓度的地区变化趋势。2)气溶胶在被清除掉以前,从一给定源区散布  相似文献   

6.
常见的冻土测量错误原因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时而呈冻结的状态,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冻土.该项目是中国北方地区许多气象台站的冬季观测项目之一.它是以灌注在橡胶皮管中水的冻结深度为记录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每天08时观测一次.在观测地温表以后,把冻土器的铁盖连同橡皮内管取出来,用一手拿住橡皮管而以另一手摸测管内冰柱的下端与哪一刻度线相近(从零厘米线进行计算,即冻土深度),以厘米为单位,只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冻土深度不足0.5 cm,记"0",冻土全部融化或没有冻土时,冻土栏不填.  相似文献   

7.
枫叶红了     
又是一个平静的秋天,又是一抹十月懒洋洋的斜阳,又是一树红彤彤的枫叶…… 站在夕阳的余辉里,尽管已是满怀疲惫,我依然固执地仰望着蓝天和那渐渐运去的云彩,既而陷入了长久的遐思,在我回过神来的一刹那,树上的枫叶猝然红了。似曾相识的红枫叶啊,在我眼前,火一样燃烧,鸟雀一样跳跃,悠忽簌簌凋零,坠入尘土,仿佛一颗爱过、恨过、恋过、怨过又归于淡泊的心灵。 我虽平凡,平凡得犹如秋天的野地里一棵无人关注的小草,但顽强而执著。我努力向上,挥汗如雨,只因渴望成功;我埋首耕耘,只因期盼丰收。于是,我用满怀的喜悦讴歌十月,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枫叶,用四季不变的劳作证明青春不老。当我又一次走进十月,又一次目睹红枫叶一片片从枝头无声地飘落,我的心不禁震颤了:是什么时候,雁儿已经飞走,只流下一片寂寞的、无以点缀的天空是什么时候,对流光易逝,我变得非常敏感而有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忧郁秋天的脚步真的渐行渐远了吗但我还没有向她道一声再见,还没有丝毫迎接冬天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大气科学的世纪进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大林 《气象学报》2005,63(5):812-824
今天的大气科学已从20世纪初经验的阐述转变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客观定量化的一门数理学科,其发展步伐在近50年来不断加快。文章回顾了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在探测、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3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大气科学在21世纪的潜在发展作一展望。大气探测、计算能力和信息输送方面的技术进步无疑是近代和未来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巨大动力。这些技术进步促使数值模式分辨率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实测和卫星等遥感资料在通过反演和同化进入模式初始条件和全球气象分析场,模式物理过程和参数化逐步趋向现实,从而使全球和区域数值预报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对大量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和许多气候子系统耦合模式的若干试验,大大提高了对造成气候变化和影响的物理、动力机制的认识;特别是对全球气温变暖,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ENSO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机制和过程的认识。近期数值天气预报则趋向于模式发展的统一、预报时效的增加和对有足够成员且有代表性的集合预报的日益重视。气候研究将致力于减少各物理和化学过程参数化、分辨率等因素在模式中的不确定性,逐步达到跨月、季节直至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合理预测。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地球-空间系统各变量的观测和预报将逐步数字化、自动化,人们可提前3~5 d得知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间和地点的概率,人工影响天气等学科在21世纪将会有突破。同时,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地球-空间综合观测系统,发展能“包罗万象”的地球-空间-减灾的统一模式。然后综合利用大量观测和模式资料,及时掌握地球-空间系统中的各尺度变化规律,以确保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将曾庆存等提出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计算季风的理论方法作了改进,使之更便于研究季风的建立过程.该理论方法将环流突变和季风建立时段,其"变差度"和与其前和其后场的"相似度"等由空间场的泛函随时间的变化(即数学名词上的"流"[flow])一起求出来.研究Ⅰ先分析气候平均场,Ⅱ分析各个别年份的情况及年际变化.研究Ⅰ的结果表明:(1)该方法可以客观定量地定出"突变"时段的关键日期;与季风建立过程联系,即是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它比人们用天气-气候学方法(甚至用别的气象要素)定出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或有明显实用价值的"季风来临日期"要早2至4天.(2)在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区域,夏季风的来临在许多关键地区伴有明显的环流突变,建立和推进者很快,但也有许多区域不表现为当地环流的突变,推进速度也慢.(3)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低空的热带季风分支,在6月中以前可明确区分为3个子系统,(a)西太平洋暖池和邻近低纬区域,4月中下旬建立;(b)热带东北印度洋(北界与孟加拉湾相邻,但不包括其在内)及索马里东边海洋,4月末至5月初建立;和(c)南海区域,5月上旬从南到5月下旬到北部.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最快,于5月末候即可达北回归线附近,然后与暖池西北区域风场的突变一起,于6月中旬影响到东亚30°N区域;印度洋季风于6月初到达印度半岛东南端,然后逐渐推向印-巴次大陆.7月中以后,热带季风才连成一片,由非洲东岸直至长江下游和菲律宾附近.副热带季风分支于6月中旬可以感到其影响,于7、8月盛行于东亚和西太平洋区域,且结构和演变都比较复杂;6~7月间只表现为在(5~20°N,120~150°E)区域有强的环流突变(与副高增强并北移对应),7月中至8月底,则在上述区域和沿30°N的长江下游和日本以南的洋面上有3个强的环流突变中心(对应于副高又一次增强北移和西伸).这里暂不讨论温寒带季风分支.(4)季风具有鲜明的三度空间斜压结构,尤其是在低空季风"爆发"之前,平流层早已有强的环流突变,季节调整完成,然后突变向下延伸(虽然强度大减),跟着就有当地的低空季风"爆发"(建立).平流层和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季风建立的关系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将曾庆存等提出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计算季风的理论方法作了改进,使之更便于研究季风的建立过程。该理论方法将环流突变和季风建立时段,其“变差度”和与其前和其后场的“相似度”等由空间场的泛函随时间的变化(即数学名词上的“流”[flow])一起求出来。研究I先分析气候平均场,II分析各个别年份的情况及年际变化。研究I的结果表明:(1)该方法可以客观定量地定出“突变”时段的关键日期;与季风建立过程联系,即是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它比人们用天气-气候学方法(甚至用别的气象要素)定出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或有明显实用价值的“季风来临日期”要早2至4天。(2)在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区域,夏季风的来临在许多关键地区伴有明显的环流突变,建立和推进都很快,但也有许多区域不表现为当地环流的突变,推进速度也慢。(3)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低空的热带季风分支,在6月中以前可明确区分为3个子系统,(a)西太平洋暖池和邻近低纬区域,4月中下旬建立;(b)热带东北印度洋(北界与孟加拉湾相邻,但不包括其在内)及索马里东边海洋,4月末至5月初建立;和(c)南海区域,5月上旬从南到5月下旬到北部。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最快,于5月末候即可达北回归线附近,然后与暖池西北区域风场的突变一起,于6月中旬影响到东亚30°N区域;印度洋季风于6月初到达印度半岛东南端,然后逐渐推向印-巴次大陆。7月中以后,热带季风才连成一片,由非洲东岸直至长江下游和菲律宾附近。副热带季风分支于6月中旬可以感到其影响,于7、8月盛行于东亚和西太平洋区域,且结构和演变都比较复杂;6~7月间只表现为在(5~20°N,120~150°E)区域有强的环流突变(与副高增强并北移对应),7月中至8月底,则在上述区域和沿30°N的长江下游和日本以南的洋面上有3个强的环流突变中心(对应于副高又一次增强北移和西伸)。这里暂不讨论温寒带季风分支。(4)季风具有鲜明的三度空间斜压结构,尤其是在低空季风“爆发”之前,平流层早已有强的环流突变,季节调整完成,然后突变向下延伸(虽然强度大减),跟着就有当地的低空季风“爆发”(建立)。平流层和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季风建立的关系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