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陕西省果区近50a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陕西大部果区呈减少趋势,减少最显著的是延安果区,其次是延安南部和渭北西部地区,关中和渭北东部地区减少趋势较缓;在季节上各果区春、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尤以春季减少明显,大部果区秋季连阴雨发生呈增加趋势,夏、冬两季降水呈增加趋势;依降水变化对各果区的影响进行分区评述,提出有针对性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2.
陕西苹果基地县9—10月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连阴雨定义,利用陕西省29个苹果生产基地县1961—2008年9—10月降水资料,从连阴雨次数、日数和强度方面分析陕西省苹果基地县9—10连阴雨气候特征。研究发现3项气候特征的分布次序从小(少)到大(多)均为延安果区、渭北东部果区、渭北西部果区和关中西部果区;各果区3项连阴雨气候特征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连阴雨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连阴雨发生次数和降水强度的减少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陕西汛期降水时空分布及典型旱涝年环流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陕西省1959~2002年汛期(6~9月)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REOF)分解方法,将陕西省按汛期降水划分为4个自然气候区:Ⅰ区包括关中及渭北地区,Ⅱ区为陕北长城沿线地区,Ⅲ区、Ⅳ区分别为陕南东部和陕南西部地区。对各气候区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汛期降水除陕南东部呈线性增加趋势外,其余各区均呈线性减少趋势。分析陕西省典型旱(涝)年北半球500 hPa环流形势距平场和环流特征量发现:典型旱(涝)年,Nino 3区海温为明显的正(负)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弱),脊线位置偏南(北)、西伸脊点偏东(西),欧亚地区西风环流指数偏弱(强),以经(纬)向环流为主。  相似文献   

4.
中国降水的季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世博  姜大膀  范广洲 《大气科学》2017,41(6):1191-1203
本文使用一套基于中国气象局所属的2416个台站数据所得的高分辨降水资料,对1961~2013年中国降水季节性进行了研究。就全国平均而言,各季节降水占全年降水百分率最高的为夏季(56.5%),春季(19.3%)和秋季(18.9%)次之,冬季(5.3%)最少;针对不同地区,各季节降水百分率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华南春季降水最多、东北至高原一线秋季降水大于春季降水。春、夏两季降水百分率高值(低值)区域略呈现出降水百分率减少(增多)趋势,秋季整体上略微减少,冬季则显著增加;季节降水百分率的变率整体表现为夏季大而冬季小,其西部的变率与地形为显著负相关,东部变率的大值区位置随季节变化;秋冬两季的降水百分率变率有显著增加,各季节不同地区变率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陕西苹果生长适宜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陕西苹果生产基地县及其以北地区气象观测和物候观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专家打分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影响陕西苹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气象因子、花期霜冻和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陕西苹果生长的气候适宜性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相对湿度变化不大,近30年 (1979—2008年) 年降水量明显少于1961—1990年平均值;1961—1990年、1971—2000年、1979—2008年3个30年苹果基地县大部分果区气候适宜性总评分没有明显变化;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研究区域一些县 (区) 苹果生长气候适宜性评分变化的主要原因。1961年以来, 4月中旬霜冻频率的增加使渭北西部果区和延安果区遭遇花期冻害的可能性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 高温日数的增加使果树受高温热害的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5年中国地面降水日值05°×05°格点数据集(V20)(下称V20格点资料)及同期陕西省内55站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V20格点资料在陕西地区的适用性,并分析了近年来不同等级降水事件在陕西地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V20格点降水资料在陕北地区的误差较小,在关中大部较实况降水偏大,在陕南地区较实况偏小;各等级降水在全省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V20中雨和大雨等级降水空间分布与实况较为一致,V20小雨雨量及雨日大于实况,V20暴雨事件较实况显著偏少;观察不同等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小雨在全省大部呈下降趋势,中雨在陕北北部、关中大部及陕南东部呈增加趋势,在陕北南部及陕南西部等地减少,大雨和暴雨在全省大部增加,V20各等级降水变化幅度小于实况变幅,暴雨事件变化趋势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7.
近40年黄河源区气候要素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徐宗学  和宛琳 《高原气象》2006,25(5):906-913
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黄河源区13个气象站点1959—1997年日照、气温、降水、蒸发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黄河源区年平均日照时数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明显的从北部向南部减少的态势,变化趋势从中部向西部、东部、北部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从西向东、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变化趋势为中部、南部地区上升趋势最小,北部、东部、西部上升幅度较大;多年平均降水呈较弱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变化趋势表现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蒸发量的下降趋势幅度较大,空间分布规律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变化趋势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以北部地区最为明显。另外,本文也应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黄河源区各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定西市是典型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该区域地处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基于定西市7县(区)1967—2013年气温、降水等资料,应用统计距平分析和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定西市近47 a气温、降水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全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55 ℃/10 a;冬季气温增速最大。(2)全市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降水量递减率为11026 mm/10 a;秋季降水量递减率在四季中最为明显。(3)就空间分布而言,漳县、陇西和岷县一带增温较快,渭源、临洮、漳县和岷县降水减少趋势较大。

  相似文献   

9.
鲁中地区冬小麦水分盈亏及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4年鲁中地区气象资料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单作物系数计算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利用美国农业土壤保持局推荐方法计算有效降水量、水分盈亏指数(CWSDI)和灌溉需水量,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有效降水量、水分盈亏指数及灌溉需水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5 a来,鲁中平原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呈弱的减少趋势,山区呈增加趋势;拔节—乳熟期是需水量最大的阶段,呈减少趋势,强度中心在中部地区。有效降水量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拔节—乳熟期呈增加趋势,强度中心在中部地区;除平原地区的越冬期外,其它生育阶段有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CWSDI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乳熟—成熟期减少幅度最大,自中部向南北两边递减。为满足冬小麦需水要求,全生育期平均灌溉需水量515 mm,呈上升趋势,强度中心在西部地区,拔节—乳熟期是灌溉需水量最大的阶段,呈减少趋势,返青—拔节期是增加趋势最明显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对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 d及以上)和非持续性(持续1 d)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的持续和非持续性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的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非持续性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的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性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年和季各等级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中国554个测站1961—2003年的日降水量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对我国全年和各个季节的总降水量和各级降水的线性趋势进行分析,并对两种不同的极端降水定义方法所得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全年总降水量在西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在华北和四川盆地地区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分析各类降水的季节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西北地区各个季节的日降水都是增加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各类降水的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冬季,而华北地区的各类降水在各个季节基本都呈减少趋势。极端降水趋势方面,西北、长江中下游、西南部分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华北、四川盆地和东北部分地区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198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鲁中地区近35 a无特大暴雨发生,降水发生频率随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降水频率与降水强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1 d降水除小雨外,其他强度降水发生次数均呈增加趋势,最多发生在7月,大暴雨的降水强度除沂源外,其他地区呈增加趋势,暴雨降水强度在中部平原和南部山区呈增加趋势;除大暴雨外,其他不同强度降水年均发生次数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但在第二特征向量上存在差异;持续2 d降水除暴雨年均发生次数随时间呈增加趋势外,其他强度降水均呈减少趋势,暴雨的降水强度除中西部平原外,其他地区呈增加趋势,大雨和小雨最多出现在8月,暴雨和中雨出现在7月,暴雨中北部平原最多,大雨东部平原最多,中雨、小雨山区最多;持续3 d中雨和小雨年均发生次数随时间呈增加趋势,降水强度在多数地区呈增加趋势,最多出现在8月,山区最多;持续4、5 d小雨年均发生次数随时间呈减少趋势,降水强度在多数地区呈减少趋势,最多分别出现在8月、9月,空间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3.
利用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198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鲁中地区近35年无特大暴雨发生,降水发生频率随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降水频率与降水强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1日降水除小雨外,其他强度降水发生次数均呈增加趋势,最多发生在7月,大暴雨的降水强度除沂源外,其他地区呈增加趋势,暴雨降水强度在中部平原和南部山区呈增加趋势,除大暴雨外,其他不同强度降水年均发生次数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但在第二特征向量上存在差异;持续2日降水除暴雨年均发生次数随时间呈增加趋势外,其他强度降水均呈减少趋势,暴雨的降水强度除中西部平原外,其他地区呈增加趋势,大雨和小雨最多出现在8月,暴雨和中雨出现在7月,暴雨中北部平原最多,大雨东部平原最多,中雨、小雨山区最多;持续3日中雨和小雨年均发生次数随时间呈增加趋势,降水强度在多数地区呈增加趋势,最多出现在8月,山区最多;持续4日、5日小雨年均发生次数随时间呈减少趋势,降水强度在多数地区呈减少趋势,最多分别出现在8月、9月,空间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4.
研究大陆或次大陆尺度日降水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对于检测、理解区域气候和陆地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十分重要。利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和中国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网降水观测资料,在对该站点资料进行基本质量控制基础上,选取东亚地区619个站1951~2009年日降水数据,按照百分位阈值对降水进行分级,共分为弱、中、强、极强4个级别,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方法构建区域平均的时间序列,分析了各类降水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近59年平均总降水量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日数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化,平均日降水强度略有减小;区域平均的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降水强度在中国北方大部、蒙古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和日本列岛多呈减少趋势,而在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南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表现为增加。从季节上看,近59年东亚区域平均的冬、春季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夏、秋季一般呈减少趋势,仅夏季日降水强度略有增加。降水的年内分配出现均匀化趋势。从不同级别降水事件看,近59年来东亚区域平均的各级别降水量均为下降趋势,中降水、强降水和极强降水日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弱降水日数表现出较明显增加;仅有全区秋季强降水量、日数减少趋势和冬季中降水量、日数增加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还发现,近30年(1980~2009年)东亚地区日降水趋势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增加,日降水强度减少,45°N以南多数台站降水量也增加,全区降水有向非极端化方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贵州降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61年1月-2000年3月全省83个气象站地面气象记录资料,计算了贵州全年和四季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特征指数。结果表明:降水量全省夏季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春、秋两季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冬季绝大部分地区则呈微弱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西部、北部、东部边缘地区趋于减少,中部和东南部、西南部边缘地区趋于增加,且增加的速率低于减少速率。1991、1996、1998年我省的夏季洪涝的发生,有其相应的长期降水气候趋势作为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6.
华南地区1961-2008年暴雨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对华南地区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8 a来,华南年暴雨降水频数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8次/10a,其中两广地区的东南和西部、海南省呈增加趋势,两广地区中部呈减少趋势;前汛期、后汛期暴雨降水频数均呈不显著的上...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近50 a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顶山地区7个气象站1957-2008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直线回归法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该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呈下降趋势,春、秋、冬季为上升趋势;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平顶山市区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四季中冬、夏季为增加趋势,春、秋季为减少趋势.高温、低温、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合理规划和发展陕西苹果产业,促进县域苹果种植布局优化和健康、可持续生产,结合陕西省苹果种植区地理、气候的实际特征,计算和分析了代表不同气候类型的4个代表县的苹果各生育期的干旱指数;并对4个代表县进行了分生育期的苹果干旱风险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萌芽—幼果期是陕西苹果全生育期旱情最重时段,其次是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再次是越冬期;延安果区苹果全生育期的旱情在整个陕西果区最为严重,其次是渭北东部果区,再次是渭北西部果区,关中果区苹果全生育期旱情相对最轻。研究成果可为陕西苹果不同生育期、不同果区的防旱抗灾工作开展和县域单元内苹果产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摘要:通过对1957—2005年延安地区气温、降水及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分析,揭示了近50a来延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地区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变化趋势,总体呈线性上升趋势,趋势率为0.242/(10a),1986年发生明显跃变,跃变后春季增温明显;降水量年变化特征趋势不明显,趋势变化较平均气温复杂,波动性大,21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增加。总体上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减少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延安地区降水量下降,气温升高,气候变化有暖干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59—2014年略阳县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略阳国家基准气候站1959—2014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略阳县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9年以来略阳县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年平均气温的线性趋势率为015 ℃/10 a,并在1994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降水偏多,90年代初降水开始持续减少;年日照时数也呈现减少趋势;年均风速为减小趋势,其中70年代年均风速均高于多年平均值;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未发生明显突变。近56年略阳县气候存在“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