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由承压井水位动态反演水井含水层的应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承压井含水层应力场与地壳应力应变之间以及含水层应力应变与井水位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利用承压不位变化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三种新方法,通过含水层的参数,固体潮效应以及气压效应反演水井含水层的应力变化,讨论了承压井水位反映含水层应力应变的稳定性,并将该反演结果与其它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利用郯庐断裂带中段附近10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基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分析郯庐断裂带中段深部构造特征。本研究得到,郯庐断裂带中段深部平均快波偏振方向为93.8°,即郯庐断裂带中段深部主张应变(张应力)方向,对照GPS资料和地震资料的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中段地壳和深部上地幔的形变存在总体的一致性,即郯庐断裂带中段岩石层的形变具有统一特征,地壳与深部上地幔处于相似的应力应变状态中。  相似文献   

3.
地球内部的温度和能量分布,是地壳各种构造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主导因素。温泉是被地下热源加热的深部地下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壳深部区域热状态及其变异。研究温泉出露规律、成因类型及泉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等,对于探讨地壳深部热状态、区域应力状态和孕震构造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而研究预测发震标志是有意义的。本  相似文献   

4.
正构造地震孕育、发生、震后调整过程中应力应变积累、释放必然伴随有相应的地壳形变发生。利用大地测量动态资料研究与地震过程密切关联的地壳形变时空动态特征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构造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通常在10km以下的深部),因此,如何建立逼近真实的地表形变动态变化与孕震断层深浅部应力应变状态的关系,以揭示孕震  相似文献   

5.
一种估算地震引起应力场调整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引言 承压含水层内水井水位的变化可反映含水层孔隙压的变化,而含水层孔隙压的变化与含水层所受的压力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地壳内的应力变化有时可影响到含水层所受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构造地震的发生,一般看作是地壳内应变的积累,岩体裂隙形成演化的结果。所以在大地震发生时会引起大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变化。这种应力场的调整变化是  相似文献   

6.
本评论总结了作为地震前兆的地下水、石油或气体流量或压力异常的各种报告。在距震中数百公里的地方,曾观测到压力,流量的增加或降低,前兆持续时间从不到一天至一年以上。虽然在许多已发表的水文异常报告中没有记载排除非构造影响后的信息,一些最新研究明确地评价了大气压力,降雨量和地下水及石油的开发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中国1976年唐山地震和日本1978年伊豆大岛地震之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在本文中专门作了详细介绍,有必要作进一步检验。地下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变化是定量表征地壳应变变化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水文前兆。因承压水位 对固体潮汐的响应可测定了承压水位与地壳应变间的比例系数。该系数将控制着流体压力对任何地壳应力场的响应,流体流动的储集层是否完全处于这个地壳应力场中无关紧要。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一些独立构造事件的反映,例如地震和非地震的断层蠕动,证明根据固体潮做出的校正值,可用于构造成因的地壳应变。地震产生的几种模式,可预测未来破裂平面上某一部分的加速稳定滑动。假若前兆滑动力矩低于或等于临震的力矩,那么震时体积应变就是前兆体积应变的上限。虽然地壳应变从多数承压水位异常报告中作出的只能是一种粗略的估算,但许多异常都出现在距震中150公里范围内的事实似乎与上述应变界限一致。与此相反,水位异常出现的震中距范围要比上述界限大几个数量级。显然,尽管水位监测能够提供地震产生过程的信息,但是要深入发展则取决于对数据的进一步积累与处理。  相似文献   

7.
垂直形变测量与地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地壳垂直形变与地应变的关系。根据水准测量或地倾斜观测,定义了平均地倾斜与地倾斜率;根据应变与位移的关系,推导任一坐标方位角方向的地倾斜或地倾斜率与应变或应变率分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是地壳介质中相对比较活跃的组分之一,广布于地壳深部介质中,由于存在的普遍性、流动性与难压缩性,当形成一个封闭条件的承压含水层系统时,便具有灵敏的映震性,这已经被许多观测事实所证明.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了某些大震(Ms≥6.0)前后井水位的异常现象,并命名为井水位的远场效应,远场效应主要包括震时的同震“阶变”异常,或同震“振荡”异常、以及震前的前驱波异常等.  相似文献   

9.
依照“源、场、外”相结合的地震科学研究思路,提出地下水诱发浅层前兆异常机理。认为降水等因素造成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可产生一种作用于地壳岩石的附加流体力;地震前,通过多种流体力作用,引起已经积累较高应力的地壳应力--应变场调整变化,并使岩石强度改变,从而促进与诱发浅层地壳的构造变动;其结果是派生或伴生出地形变、地应力、水化学及地电阻率等多种浅层前兆异常。在降水、地下水的多种周期变化成分中,只有那些能与地壳应力-应变过程产生力学耦合的周期变化,才能调制与诱发出异常,这一部分变化可做为广义的地震前兆。孔隙压力、动水压力以及化学腐蚀等原理,是该异常机理的理论基础。列举出六方面的事实做为该机理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主要决定于地壳介质结构和应力-应变的积累与变化.地下流体是地壳介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动态变化特征.因而地下流体不仅能灵敏地反映地壳介质的应力-应变的变化,而且能调整与诱发地壳的应力-应变变化.因此,地下流体的动态变化是一种重要的地震前兆信息.强震的孕育过程具有阶段性,从中期、中短期进入短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