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对甘肃地区的"十五"数字化观测台网水位资料的年、月、日动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井点的资料连续可靠,特大地震的震后效应明显。目前数字化水位观测中存在的问题是个别井点的水位动态存在一些明显的突变和缺数。根据以往的震例总结,年变规律明显的井点,有可能在地震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监测中发挥一定的效能;观测资料日均值月动态和时均值日动态规律明显的井点,在地震短期或短临前兆监测中有可能发挥一定的效能。潮汐理论用于模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在数字化观测资料中应用。总体来说,甘肃地区"十五"数字化水位观测质量明显要高于"九五"台网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车用太  赵文忠  鱼金子  刘成龙 《地震》2006,26(4):103-112
在较为系统地调查北京、 天津、 河北地区井水位数字化观测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各井水位的年、 月、 日动态特征, 并根据以往的震例评估了地震前兆监测的效能。 研究结果表明, 约90%井的水位年动态有一定规律性, 可在地震中期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 约50%井的水位日、 月动态有一定规律性, 无阶变与超3倍均方差的脉冲, 可在地震短期和短临前兆监测中发挥一定效能。 研究结果还表明, 数字化井水位观测中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约一半的井水位动态中存在较大幅度的脉冲状"异常"变化, 严重影响地震前兆监测效能。  相似文献   

3.
赵文忠  车用太  刘成龙  牟凤香 《地震》2006,26(4):121-128
较为系统的分析了北京、 天津、 河北地区井水温度观测现状及年、 月、 日不同层次上的动态特征, 及其在相关的地震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的可能性做了宏观的评估。 评估结果表明, 74.7%井的水温观测正常运行, 58.6%的井在地震中期或中短期的前兆监测发挥效能, 67.8%的井在地震短期前兆监测发挥效能, 41.2%的井在地震短临前兆监测中有可能发挥一定效能。 文中还提出了进一步发挥井水温度观测监测效能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井水位的数字化观测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南省在运行中的7口数字化观测井井水位的年、月、日正常动态特征,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得出异常动态特征,以及各井对大震远震的响应特征,并根据以往的震例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研究了数字化观测井水位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情况。结果表明:海南省部分井水位在地震中期和短期前兆异常监测中可发挥效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后的观测中应加强管理台站周边环境、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等,保证各井水位的观测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发挥。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甘肃及其附近地区数字化气氡观测资料的年、月、日动态特征,根据以往的水氡震例评估了其地震前兆监测效能,认为从气氡观测资料中有可能识别出以破年变为标志的中期前兆异常,但很难识别以阶变和脉冲为特征的短期异常.另外,气氡的动态稳定性不如水氡,目前以气氡观测完全取代水氡观测的条件还不成熟,应经过大量的长期观测实践再作抉择.  相似文献   

6.
较为系统的分析了青海地区"十五"期间架设的12个数字化水温(地温)井的观测现状,及年、月、日不同层次上的动态特征,对其在相关的地震前兆观测中发挥效能的可能性作了宏观的评估。结果表明,有10个井孔可在地震中期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有7个井孔可在地震短期的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有7个井孔可在地震短临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文中还介绍了主要影响数字化水温(地温)资料的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昱  李春森  赵小茂  王新  李永强  李春玲 《地震》2008,28(3):103-109
甘肃及其附近地区已建成的数字化水位观测点共有12个, 其中模拟与数字化观测同时运行的只有甘肃平凉一个测点。 文中分析了数字化水位的年、 月、 日动态特征以及数字化资料的应用。 分析了主要影响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干扰因素, 分析结果发现, 数字化水位观测中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水位动态中存在较大幅度的脉冲和突变。 根据以往的震例总结, 认为有可能识别出破年变为标志的中期前兆异常, 以阶变和脉冲为特征的短期异常很难识别。 潮汐理论用于模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 仍然可以在数字化观测资料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葫芦岛药王庙井水温观测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于2007年进行数字化改造,观测资料连续可靠。通过对水温多年资料的研究,分析典型震例,并利用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等,排除日常观测干扰,找出水温同震效应及水温前兆异常的表现形式及规律,总结深井水温的映震效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西南地区地震前兆台网记录的井泉水温数字观测资料,对水温各类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提取不同井水温各类观测动态及同井不同深度水温各类观测动态特征.收集整理了114个井泉水温观测台站的观测数据,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水温观测以中深非自流井为主,水温动态范围较大,热水和高温热水主要分布在川西和云南地区.西南井泉水温长期动态可大致分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三种,短期动态可大致分为短周期型、稳定型、固体潮型三种.研究区井水温的同震变化以下降居多,单个井水温对不同地震的同震响应存在优势响应方向,说明水温的同震特征更依赖于井孔自身观测条件的影响.通过对1966年以来西南地区36次MS≥5.9级震例总结的统计分析得出,西南地区水温前兆异常率达67%,上升型水温异常占比最大,且水温异常多属于短临异常.给出了Ms≥5.9地震震前水温异常井的最大震中距的大致范围,并根据异常震中距-震级的G-R关系给出其定量关系,为今后西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提取有用的水温前兆信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地区氡的数字化观测及其地震前兆监测效能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成龙  鱼金子  赵文忠  车用太 《地震》2006,26(4):113-120
京津冀地区已建成氡的数字化(气氡)观测井(泉)共12口, 目前正在运行8口, 其中有1口井观测的数值低于仪器检出限, 故实际有效观测井(泉)为7口。 文中系统分析2004年7口井(泉)气氡年、 月、 日动态特征, 根据以往的水氡震例评估其地震中期、 短期与短临前兆异常的可能性, 认为多数井中有可能识别出以破坏年变规律为标志的中期前兆异常, 但很难识别出以阶变或脉冲为特征的短期和短临前兆异常。 文中还对比分析了同一口井(泉)气氡与水氡动态的差异性, 发现气氡的动态稳定性明显不如水氡, 这不利于气氡在地震短期或短临前兆异常监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南琼海加积井水温同震效应特征和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海南加积井数字化水温2007年1月-2010年4月震中距小于8 000 km、Ms≥7.8大震的同震响应资料,系统分析水温年月日正常动态特征,发现远震引起的水温同震效应特征为上升脉冲,与以往的非自流井水温同震效应以下降为主的认识不一致;水温变化幅度与震中距、震级有一定关系,加积井水温同震效应成因,可用“层内混合”作...  相似文献   

12.
甘肃地区水氡(流量)异常与周边中强地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及周边地区是一个中强震多发区,该地区的前兆异常对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强震活动有着敏感的反映.1980年以来该区发生5.0级以上地震20余次.多次地震前,甘肃地区的水氡资料出现了大量的中短期异常.分析了甘肃省目前仍在继续观测、观测环境较好、仪器稳定的水氡测点在甘肃及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前资料的变化情况,发现多数测点在多...  相似文献   

13.
塔院井水温微动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谷元珠  车用太  鱼金子  张培仁 《地震》2003,23(1):102-108
简要介绍了塔院井水温动态观测的环境与条件, 系统清理了水温多年、年、月、日动态特征并认识了水温的正常变化规律, 揭示出存在的干扰因素, 研究了典型震例, 发现了井水温度观测的最佳深度及在此观测到的水温潮汐、同震阶变与远震前兆异常等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十五”改造,浙江省目前有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站5个,10项测项,主要是水位,水温和水氡。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中有明显映震效应的台站为100%,测项为80%。水氡测值表现为临震向上突跳异常,最大异常幅度达23.7%,创历史之最;水温测项主要出现临震突跳或阶跃;水位测项主要是同震效应现象,为水震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认为同震效应可能是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引起的含水层弹性形变所致。并且认为观测效果不一定是井位越深越好,而是要看含水层封闭情况和仪器观测传感器的位置,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好的静水位观测井记录的水震波效果明显优于动水位观测井。由于前兆数字化仪器采样率相对较底(1次/min),记录数据缺失较多,记录的同震变化波形不完整,很难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邢台地震台地下流体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内在质量及年、月、日动态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辖流体观测井水位资料连续、可靠,内在质量较高,4个测点均是较理想的井水位观测点,其中,衡水井、辛集井水位对远场大震的同震效应明显;宁晋井因受井孔条件所限,同震效应不明显。井水位年变均为趋势性下降变化,但下降幅度均大于5 m,不利于地震中期或中短期地球物理异常信息的识别。在大部分月份月、日动态变化呈规律性,固体潮效应明显,这可在地震中短期地球物理异常监测中发挥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万山井水温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探究井内深度215 m和241.58 m处的水温动态特征及其主要干扰因素和映震能力。通过水温梯度分析和水温正常动态对比研究,认为:在井深215 m处,水温动态为稳定型;在井深241.58 m处,水温长期动态为升温漂移型,月动态为上升-阶变型,日动态为随机起伏型,升温漂移是仪器自身的零漂现象,随机起伏反映了仪器自身噪音或者对应井水温的随机变化。对水温主要干扰因素的分析表明,井深241.58 m处的水温异常主要来自人为干扰引起的井水震荡和探头线扰动,异常形态均表现为单个台阶或突跳。在2018年9月8日湖北襄阳襄城ML 3.2地震前后,该深度处水温均呈高频V型阶变异常,此为地震发生前后区域应力积累与释放对井水温的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7.
王喜龙  贾晓东  王博  王熠熙  王俊  向阳  靳浩  付聪 《地震》2018,38(1):35-48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经过数字化改造以后, 观测资料的采样频率显著提高。 流体观测资料中的高频数据含有丰富构造信息, 为我们捕捉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的前兆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 高频信息的出现激发了对数据分析方法改变的需求, 如何研发与数字化高频观测资料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方法, 从高频观测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前兆异常信息, 成为目前地震地下研究者首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应用概率密度分布法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174组水位、 水温分钟值高频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鲁甸6.5级地震前共有10个水位测点和7个水温测点出现高频信息异常, 异常多集中在滇西南构造带的滇中次级块体两侧, 且随着时间推移, 有向震中区逼近的变化特征。 通过对震源区及附近地区地壳结构、 构造应力作用及更大范围的区域动力演化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异常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川滇地区地壳运动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说明概率密度分布可有效反映出区域构造应力作用, 同时也验证了利用概率密度分布在流体观测数据的高频信息异常提取方面具有一定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晋5-1井水位正常的年变动态、影响因素、动态特征的生成机理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找出引起年变动态畸变的原因。为正确合理运用观测资料进行日常监测、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30井新、旧观测点井水温资料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清理温泉台新30号观测井水温度20多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新30井新、旧观测点井水温动态的多年趋势和年、月、日动态类型,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多年动态类型为下降—阶变型和下降型,年动态类型为平稳—下降型,月动态类型为平稳—下降型和平稳—上升型,日动态类型为随机起伏型。影响水温动态类型的因素有地表水的侧向补给、邻井地下水开采及观测井内的井水扰动等,此外仪器本身的不稳定性对动态类型也产生重要影响。排除各种干扰之后,仍发现井水温度有较好的映震效应。该井水温以同震或震后效应为主,对附近的中、小地震在震前也有一定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