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目的是分析垂体腺瘤CT表现,探讨其与肿瘤分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为本组21例垂体腺瘤中肢端肥大8例,闭经伴泌乳8例,多饮多尿1例,无特异性明显临床表现4例,经冠状位CT扫描增细并局部放大,结果得到本组CT所见实性肿瘤7例,囊实混杂13例,囊性1例,手术病理结果为色性细胞腺瘤13例,嗜酸性细胞腺瘤7例,垂体腺瘤恶变1例,结论明确CT是诊断垂体腺瘤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CT改变,再结合临床表现对肿瘤分类有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了300例脑囊虫。对脑囊虫病的CT表现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1)平扫为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如囊壁上有高密度点。(2)较大囊状低密度灶,囊壁上有高密度点。(3)平扫为多发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出现多发结节及环形强化灶。为诊断脑囊虫病有价值的征象。本文还对脑囊虫病的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囊型肝内胆管囊腺类肿瘤的MSCT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胆管囊腺瘤及2例胆管囊腺癌的MSCT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囊液密度均匀度、有无分隔、壁结节、强化特征、邻近肝内囊性病灶、肝内胆管扩张情况及邻近肝实质灌注等。结果:6例均表现为囊性病灶,5例病灶位于近肝门部,1例病灶位于肝右叶下段;4例病灶囊液密度均匀,2例囊液密度不均匀;5例病灶囊内均有分隔,1例病灶无分隔;2例病灶存在附壁结节并明显强化,2例病灶囊壁及分隔钙化;2例病灶邻近肝内可见小囊状病灶(1~2个);5例病灶远肝门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1例肝内胆管未见扩张;5例病灶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结论:巨囊型肝内胆管囊腺类肿瘤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均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胆囊癌CT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了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CT表现。根据CT表现及结合病理分为1)壁厚例,表现为胆囊壁弥性或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2)腔内型,表现为从增厚囊壁突入腔内的不规则结节影,伴胆囊壁侵犯,增强较明显;3)肿块型,胆囊腔闭塞,胆囊区低或等密度肿块,伴邻近肝脏直接浸润,胆管扩张及局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小脑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小脑星形细胞瘤的MRI资料. 结果实质瘤体型7例,瘤在囊内型10例,囊在瘤内型13例,1例表现为完全囊性,31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水表现. 结论小脑星形细胞瘤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病灶检出和定性诊断.术前诊断是可能的,但需与血管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转移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报告93例鞍区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其中垂体腺瘤64例,颅咽管瘤13例,空泡蝶鞍7例,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22例,胆脂瘤、垂体癌、血管瘤、脊索瘤各1例。本文着重分析鞍区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并讨论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对空泡蝶鞍形成的理论基础及CT分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10例非典型的垂体区肿瘤,结合手术发现和临床随访作了回顾性研究,并对垂体肿瘤CT表现分类,病理和临床以及鉴别诊断作了全面系统的复习,本组资料显著说明垂体高密度的增加对垂体区肿瘤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相反垂体的低密度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较低,对于CT诊断明确的鞍区肿瘤,内分泌学检查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是有帮助的,诊断困难的微腺瘤,决定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10例,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大囊小结节型肿瘤,在MRI表现为囊性病灶及附壁结节,实质型肿瘤表现为实质肿块,偏心性囊变,异常血管流空和显著强化.单纯囊型肿瘤表现为囊性病灶.结论: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特征表现是囊肿和壁结节、异常血管流空效应以及肿瘤的异常增强.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典型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检查呈不典型表现的卵巢畸胎瘤50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0例中,均发生于单侧卵巢,右侧27例、左侧23例。大小范围为1.1~12.8am。形状呈类圆形43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2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45例、实性5例。根据肿瘤CT表现与病理特征分:囊肿型38例(偏低密度囊肿型12例,高密度囊肿型9例,厚壁囊肿型9例,薄壁囊肿型8例)、无壁全脂肪型3例、实性型5例和混合肿瘤型4例。结论:有些不典型畸胎瘤也具有一定的CT特点,熟悉其CT征象及病理基础有利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和间质瘤在诊断上易于混淆,通过对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总结两者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7例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和9例间质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平扫与三期增强的CT表现,并对两者的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者发生部位、囊变或坏死、强化时相、强化程度的P值均为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其中强化时相和程度有重要价值;两者在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和病灶内的血管、出血、气体、钙化情况上差异无显著性,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结论:当病灶位于胃肠道外、无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缓慢上升的直线型时多考虑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可进一步结合MRI进行鉴别诊断;当病灶位于胃肠道壁、有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呈中度至明显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缓降的抛物线型时多考虑间质瘤。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肝占位病变37例分析研究比较原发性肝癌22例,肝转移癌2例,肝血管瘤8例,肝腺瘤1例,肝脓肿3例,肝包虫1例的CT和B超诊断,认为CT和B超的联合应用对肝占位病变的检出能力,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 CT 双期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比较2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者共取出甲状腺结节35枚,其中甲状腺腺瘤18枚,结节性甲状腺肿17枚。腺瘤组平扫 CT 值30~60 HU,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平扫 CT 值25~55 HU,两者差别不明显。腺瘤组增强扫描 CT 值120~160 HU,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增强扫描 CT 值60~100 HU,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甲状腺 CT 双期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腺瘤和结节状甲状腺肿在鉴别诊断上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胸段食管癌术前CT检查与手术切除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段自营癌术前CT检查的价值及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方法5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前均作CT检查并将其表现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CT均显示出食管癌的解剖部位,长度,外侵程度及邻近结构的关系.53例中手术切除47例手术探查6例。结论胸段食管癌术前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判断其能否手术切除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影像特征,评价其对甲状旁腺腺瘤的术前诊断及定位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3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62例(98.4%)为单发病灶,1例(1.6%)为多发病灶,共计病灶64枚。45枚(70.3%)病变位于甲状腺下极后方,15枚(23.4%)位于甲状腺上极后方,4枚(6.3%)为异位腺瘤,其中1枚异位于甲状腺内,3枚异位于纵隔内食管旁。CT平扫,病变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部分病变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33枚(51.6%)病灶与正常甲状腺之间可见“短线征”。CT增强早期,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强晚期病变强化程度减低,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减小,“短线征”未见明显变化。18枚(28.1%)病灶可见细小动脉血管进入病灶。三维重建图像显示53枚(82.8%)病灶长轴平行于身体长轴。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可较好地显示甲状旁腺腺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内部质地成分等特征,并可清晰显示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于病变的定性和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含脂肪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证实的22例含脂肪原发性肝癌的CT、MRI表现。结果:22例含脂肪肝癌中,巨块型16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肿瘤单发17例,多发5例;5例多发肿瘤内均只有1个含脂肪病灶,共有含脂肪肿瘤22个。18例肿瘤以实质成分为主,肿瘤内脂肪呈散在、小簇状分布;4例肿瘤以脂肪成分为主,瘤内脂肪呈球状表现,实质成分较少。CT显示肿瘤内斑片状、球状脂肪密度影,MRI脂肪抑制序列及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序列正反相位均明确显示脂肪的存在。22例动态增强扫描均较好地显示“快进快出”的影像强化特征,其中15例显示肿瘤假性包膜。结论:CT、MRI能较好显示原发性肝癌的影像特征及肿瘤内所含的脂肪组织,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并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45例患者中,形态规则,多形性腺瘤24例(均为单发),基底细胞腺瘤6例(均为单发),腺淋巴瘤15例(单发5例,多发10例,双侧多发5例)。10例腺淋巴瘤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多形性腺瘤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基底细胞腺瘤表现为动脉期和静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稍减退;腺淋巴瘤表现为“快进快出”,可有血管贴边征;三者增强方式不同,其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CT特征表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有利于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睑板腺癌(SC)与基底细胞癌(BCC)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4例SC和7例B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结果:在14例SC患者中6例行CT平扫检查,7例行MRI平扫检查,1例行CT与MRI检查;在7例BCC患者中1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MRI平扫检查,1例行CT与MRI检查。SC病例中92.9% 为女性(13/14),50% 发生于上睑(7/14),病灶形态多数呈环条状和结节状(12/14),半数病灶边界不清晰(7/14),病灶内常出现“弧形征”(5/14)和气体征(4/7),1例侵犯邻近眼眶组织;BCC病例男女患者比例相近,病灶全部位于下睑(7/7),近半数病灶形态呈结节状(3/7),边界多数较清晰(6/7),1例病灶内见钙化灶,未见病灶侵犯邻近组织。结论:SC与BCC在流行病学、发病部位、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掌握二者鉴别要点可提高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食管胃结合部癌病理型别的能谱CT鉴别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6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为腺癌,52例为鳞癌。高分化27例,中分化45例,低分化44例。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扫描。比较腺癌和鳞癌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肿块内统一ROI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Eff-Z)、水浓度(WC)、能谱曲线斜率(λHU),并比较不同分化程度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肿块内IC、Eff-Z、WC、λHU。分析能谱CT对食管胃结合部癌病理型别和分化程度的鉴别诊断效能。对腺癌和鳞癌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能谱CT的IC、Eff-Z、WC、λHU比较,结果:①两组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的W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的IC、Eff-Z、λHU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的IC、Eff-Z、λHU均高于鳞癌患者。静脉期IC、Eff-Z、λHU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静脉期Eff-Z诊断效能最佳,AUC为0.97,以8.72为阈值时,鉴别敏感度为88.90%,特异度为94.70%。结论: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对食管胃结合部癌病理类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入院就诊,经超声、CT平扫怀疑肾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对比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双源CT成像特征,并比较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及实质期碘浓度和NIC(标准化碘浓度)、肾透明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碘浓度和NIC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32例肾透明细胞癌和17例非透明细胞癌,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扫描,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皮髓期和实质期碘浓度及NIC均较非透明细胞癌患者高,组间统计差异显著(P<0.05);肾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及实质期,低级别(Ⅰ级、Ⅱ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碘含量及NIC均显著高于高级别(Ⅲ级、Ⅳ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发现:以实质期NIC界值0.70为标准时,对肾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83.67%)和特异度最高(77.5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可通过将碘定量分析技术区分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还能为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