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图象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及迁移图象,发现其地震序列中主震及余震明显地沿北北西向分布。7.2级地震所形成的形变带沿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分布,表明该断层即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时,沿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形成明显的地震形变带,表明其发震构造较复杂。主震后的强余震活动与北东向断裂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具有复杂的发震构造和破裂图象。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M-t图,频度图,震中分布图的细致分析以及相关地震的统计分析指出祁连山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东向西迁移特征以及与唐古拉山西段及澜沧,孟连地区地震活动相关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刘祖荫 《中国地震》1996,12(1):75-82
本文根据大地震前包含异常活动时段的地震序列全过程可以看作是非齐次泊松过程的理论,详细研究了1988年11月澜沧-耿马大地震前(1980.1-1988.10)澜沧到腾冲地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大地震前包含异常活动时段的地震序列全过程可以看作是非齐次油松过程的理论,详细研究了1988年11月澜沧-耿马大地震前(1980.1-1988.10)澜沧到腾冲地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1985年4月-1988年4月全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澜沧向北延伸分别出现210km的M≥3.5和160km的M≥3.0的地震活动平静地段。因此,由南向北将全带划分为南区、中区、中′区、北区四个研究小区;②在包含主震和余震区的中区,主震前分别出现了持续时间长达42个月(M≥3.5)和32.5个月(中′区,M≥3.0)的异常地震活动平静,并在0.99和0.97的置信度水平上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③与此同时,在南区却出现了长达42个月(M≥3.5)的异常地震活动增强时段,其置信度可达0.95。然而在北区,于1985年9月结束了长达52个月的地震活动增强,置信度仅0.85,显然它是受1976年龙陵地震余震活动的影响,因为该区正好包含龙陵地震的余震区。  相似文献   

5.
唐山和澜沧地震序列震源区应力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刁桂苓  于利民 《地震学报》1995,17(3):305-311
以唐山地震序列167次MS4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澜沧地震序列163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为基本资料,系统分析了各自震源区应力场的状况.结果表明,震源区应力场的方向稳定,没因发生强震序列造成显著的改变.余震机制解的优势空间取向与主震机制解相近,受主震及强余震影响,部分余震机制解有所偏离,但偏离程度随时间减小.唐山和澜沧序列中优势取向的机制解占全部解的比例相当,暗示构造应力场对强震序列的控制作用大体相同.经震源机制的聚类分析发现,唐山较澜沧序列类型多、取向分散,分析认为是唐山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比澜沧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复杂所致.   相似文献   

6.
利用1次中强以上地震(M0≥4.7)发生后前6天地震序列的资料,对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0±0.3)或更大的地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3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FCM算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M0-0.3级的地震发生;Ⅱ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无相当或更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次M0≥4.7级中强震序列资料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对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7.
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主震Ms≥6.0级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主要对第一个强震后2天内地震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3次大震(Ms≥7.0)后1天和2天震型在关联识别正确率均为0.77(表1)36次强震(6.0≤Ms〈7.0)的均为0.83(表2,表3)。由此表明,灰关联分析方法是早期识别地震序列类型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69年以来中国大陆9对MS≥5.9级地震为例,引出诱发性前兆的概念。诱发性前兆是指远区强震(A)发生后3个月内产生于未来后续地震(B)附近(△≤200km)的,并与该地震有某种成因联系的继发性异常和新异常。诱发地震与诱发性前兆是反映强震间耦合作用的同因异象。1988年以来南北带强震组(1988年耿马、澜沧7.6级地震──1990年天祝、景泰6.2级地震)诱发地震和诱发性前兆显著,并呈连锁式分布,表明该地震组各强震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耿马—澜沧—勐海地区的卫星图象显示;组成该区构造格架的是早、晚两期形成的网格状构造。这也是该区多发生双震型地震的构造因素。但主要控制本区地震孕育、发生和迁移的却是北北西向的复杂地震断裂带。  相似文献   

10.
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形变带、极震区及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分析了7.6和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是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一条单一的断层,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有明显破裂表现,这一特点与震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