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通过对大量考古数据的统计分析,用文化层顶面的平均埋深速率对渭河断陷进行了下沉速率分区,进而用文化层的埋深、厚度及其距现代地面的高度,定量地研究了渭河断陷现代(距今3000~5000a)地壳垂直差异运动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最后,对渭河断陷未来几十年内的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认为该区在今后20~30a仅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古文化层埋深确定汾渭盆地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49处仰绍至东周古文化遗址埋深数据研究了距今7000~2500年汾渭盆地内部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盆地内部的凸起地区沉积速率一般小于凹陷地区,如渭河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46mm/a,临汾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36mm/a,而临潼凸起和襄汾凸起的沉积速率为0.20mm/a左右.分析各时代的沉积速率还发现,在仰绍(距今5000年)之前渭河盆地内凹陷的沉积速率明显小于仰绍之后,宝鸡凸起还由东周之前的相对下降变为相对上升.沉积速率相对较大的地质单元往往是地震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秦郑国渠渠首变迁与渭河断陷北缘断裂的最新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学发  师亚芹 《地震学报》1992,14(2):195-200
本文利用秦郑国渠渠首变迁,并结合考古点(遗址)埋深和水准测量资料,分析了渭河断陷北缘断裂近2000余年来的垂直差异活动速率.结果表明,该断裂在明代时期表现出最大的升降差异速率,约为6.6mm/a,而自清初以来则表现出较小的升降差异速率.约为2.6mm/a 这与渭河断陷在15——16世纪出现的强震活跃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河套断陷带及其邻区地壳磁性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航磁资料和频率域磁性单界反演方法,计算了河套断陷带及其邻区的基底磁性界埋深;依据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求取了该区磁性层下界面,即居里界面的埋深;分析了磁性层上下界面的定量特征,并结合重力、地热、地形变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讨论了该区的地壳结构特征及地震成因。  相似文献   

5.
应用古文化层埋深确定汾渭盆地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49处仰绍至东周古化遗址深数据 距今7000-2500年汾渭盆地内部的沉积人部的凸起地区沉一般小于凹陷地区,如渭河凹平均沉积速率为0.46mm/a临当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36mm/a,而潼凸起和襄汾凸起的沉积速率为0.20mm/a左右,分析各时代的沉积速率还发现,在仰绍之前渭河盆地内凹陷的沉积速率明显小于 仰绍之后,宝鸡凸起还由东周之前的相对下降变为相对上升,沉速度相对较大的地质单元往往  相似文献   

6.
周原的历史演变与渭河大断裂的最新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学发  师亚芹 《地震学报》1994,16(3):341-345
利用周原原面的历史演变资料, 分析了渭河大断裂带(西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垂直差异活动速率。结果表明, 该断裂在明代时期表现出最大的垂直差异活动速率, 约为6.4mm/a, 与渭河断裂在15-16世纪出现的强震活跃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种对应关系, 对渭河断陷有8级左右地震发生的强震活跃期间隔时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渭河盆地是环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大型断陷盆地之一。在环鄂尔多斯地块的4个边中,渭河盆地的现代地震活动属于最弱的一边,表现为环鄂尔多斯地块最大的地震空段。渭河盆地内部由多个次级断块组成,但它们对盆地内的现代地震活动控制却不明显。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紧邻的一个大型外侧盆地,盆地内的现代地震活动与青藏高原的大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响应,表现为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大震活动,盆地内部的地震活动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双王井水位的渭河水体荷载效应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义民 《地震》1993,(3):77-80
井孔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双王井位于渭河断陷盆地中央隐伏断裂带北侧,渭河双王曲流段南岸的二级阶地上.北距渭河3km,东距渭河2km(图1).终孔深度315.07m,静水位埋深5.6m,揭露含水层厚度92.26m,其岩性为中更新统中粗砂夹砂质粘土.滤水管在184.64-203.58m,218.93-223.74m,231.84-253.3m,262.95-310.0m四段.下套管315.07m,优质水泥固井.由于该井184.64m以上尚有5层亚粘土为  相似文献   

9.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莫霍界面速度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祥  薛广盈 《地震地质》1995,17(4):446-452
根据陕西省及邻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利用地震及工矿爆破的首波走时,采用地震层析技术,重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的莫霍界面速度图象。并对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及其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韩许恒  韩城建 《内陆地震》1993,7(4):363-369
根据渭河断裂中段两侧渭河一二级阶地的高差对比,研究了近20000多年来,特别是近6000多年来渭河断裂中段的活动性,并粗略估算了断裂活动的位移幅度和位移速率。又根据断裂附近探槽揭示的古地震遗迹及历史地震、现代地震沿断裂的分布,认为渭河大断裂为近期活动较强烈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1.
用考古学方法讨论渭河断陷带现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恒悦  黄亦斌 《地震》1994,(4):73-77
考古学方法为解决地质时期第四纪,尤其全新世的年代问题提供了方便,在地质,地貌等研究中得到应用。本文用较多的考古材料讨论了渭河断陷带现代构造运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韩恒悦  张逸等 《地震研究》2002,25(4):362-368
渭河盆地和灵宝盆地的形成始于始新世,中新世运城盆地开始形成,到上新世时期渭河断陷带统一。早更新世断陷带内形成广阔的“三门湖”,中更新世时期“三门湖”逐渐萎缩消亡。晚更新世以来断陷带继承性的发展。由于受秦岭、华山山前断裂带等相关阶状正断层的正倾滑运动的控制,断陷带演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沉陷、扩张并接受巨厚的堆积,在其内部产生了一系列向南掀斜的断块差异运动。断陷带新地质时期垂直差异运动十分强烈,是一强地震活动区。  相似文献   

13.
苏浙皖沪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定标志的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区内中强地震震例、地震构造背景、地壳深部构造、居里等温面埋深变化及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提出区内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别的主要标志,重点讨论了区内中强地震与中地壳层内的深变质岩系和居里等温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应用波动方程的Kirchhoff积分解实现地下反射层的偏移问题,该技术应用所有偏移距的地震资料,能适应纵横向速度变化较大的情况,是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的较理想的方法.叠前时间偏移是对偏移处理和偏移速度修改的一个迭代过程,偏移速度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偏移效果.对大庆油田古龙断陷某工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进行成像处理,对于埋深较大的目的层,断陷结构复杂,介质的各向异性较为严重,所以应用考虑各向异性参数的速度修改公式,得到较为精确的偏移速度体,进而保证偏移CRP道集拉平,得到成像良好的偏移数据体.实际地震数据偏移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可对复杂构造的地震数据准确成像,可在古龙地区断陷地层勘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及天然地震反演结果给出了东经96°~108°,北纬32°~40°范围内的莫霍面埋深图,并讨论了莫霍面轮廓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厚度急剧变化、陡变带拐弯处及中地壳顶部存在低速层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6.
土层液化对房屋遭受的地震荷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液化后谱烈度比这一新指标来定量评价土层液化对房屋遭受的地震荷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液化层厚度及其埋深、覆盖层刚度、液化层密度等因素所起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砖石房屋等短周期建筑往往受到隔震作用;长周期房屋遭受的地震荷载的变化比较复杂,有时加强震动,有时减小震动,取决于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7.
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崇立 《中国地震》1993,9(4):327-333
本文综合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本区深、浅部结构,构造和地壳价质物性特征的关系;结合浅部地震地溶部探测的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现代垂直形变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形变测量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的现代垂向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晋北地区以北东至北东东向构造活动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浅部构造活动和地壳介质的特征特征对地壳形变的制约作用;2.山西断陷带内主要盆地的垂直形变与其深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西安地区位于新生代渭河断陷盆地中部,南依秦岭,北傍渭河,西以沣河为界,东越坝河抵骊山西侧,该区断块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表现强烈,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地震的袭击。本文通过对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分析,提出西安地区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19.
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山西临汾地区是一个历史强震多发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在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大震区地震长期活动特征,我们对临汾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记录的1987-1999年期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根据对这些地震震源位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解制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应是长80km,埋深5-26km的NNE走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型断层,而临汾地震的震源断层是长70km,埋深5-22km的NWW走向,高倾角的左旋走滑型断层。这与洪洞,临汾两次大震极震区的等震线及该地区应力场的构造环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近地区的速度场、介质品质因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该区地质构造的关系,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结果表明该区域速度场与介质品质因子分布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