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震信息系统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震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1966年3月在我国河北邢台发生的灾害性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先河,而且产生了中国地震信息系统.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前期是以传递地震观测信号和实时传递地震信号为起始,现在已经为地震观测服务发展成为具有全国规模的行业地震信息平台.全球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地震信息系统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同样发展迅速.信息网络通达地震行业各个角落,地震各项工作无不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地震信息系统已经彻底改变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的工作方式、科研方式,同时促进了人们传统观念的变革,使我国地震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地震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结合地震系统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无线信道建立计算机远程数据通信网系统用于区域地震通信网。文章简要叙述了通信网系统结构、通信规程、系统主要功能和特点,重点阐述了通信子网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3.
陈尚平  冯树文 《中国地震》1997,13(3):301-307
中国地震科技期刊的现状、作用及其评价陈尚平冯树文赵苹(中国北京100045国家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地震科技期刊是地震科研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我国的地震科技方针政策、报道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积累提供地震科技信息以及培养、发现人才等方...  相似文献   

4.
地震信息系统为我国的地震预报研究和趋势分析提供了必要和及时的客观和科学的依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现今地震信息系统种类与发展状况基础上,探讨地震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我国地震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向:准确完善的源数据、网络化建设与规范化、高效实用的应用、多专业信息综合集成、GIS及SDE功能的应用以及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思想的引入等。  相似文献   

5.
地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区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叶洪  陈国光 《地震地质》2000,22(2):200-204
应用GIS建立的地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区信息系统是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其任务是为新一代区划图的编制及其它相关领域提供基础信息服务。该系统空间数据库包括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等基础资料以及地震区划的部分初步成果。系统以MapInfo桌面地图系统为软件开发及运行平台 ,采用公共识别码在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相互查询、指定区域查询、缓冲区查询及各种统计分析等功能 ;应用GIS软件的制图功能 ,实现了计算机制图 ;结合抗震减灾工作实践 ,建立了各种应用模型 ,初步实现了通过GIS动态反映地震环境的变化 ,为工程地震、地震预报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陶夏新  张明宇 《中国地震》1996,12(A00):18-24
作为不同区划方法编图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方案之一,本文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地震辅助评估系统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震构造信息系统联合应用于太原-临汾地区地震区划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中美洲及北京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尺度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试图揭示地震空间活动的层次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所研究区域的范围和总体地震活动水平如何,总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地震活动水平分别为高、中、低的小区域;在把一个区域粗略划分成4个区域的情况下,地震活动性最高与最低小区域的地震数目比值约为4-5;对于更小的区域,地震活动也都具有这种规律,表现出很好的层次性,并且这种层次性不依赖于时间和震级,地质构造的空间层次性是产生地震空间分布层次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谢永  郑治真 《中国地震》1997,13(2):186-188
地震分布空间分维数Ds与b值之间关系探讨谢永郑治真(中国北京100045国家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主题词:b值空间分维数Ds引言地球科学中的许多现象都有自相似性质,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级分布也具有自相似性。Ds和b值正是反映地震空间分布和震级分布的自...  相似文献   

9.
关于地震文献信息系统整体化建设的思考与构想随着地震科学研究和事业的发展。地震科技文献量逐年递增,所涉及的门类众多,跨学科、多主题、相互交叉的文献信息大量产生,加上其价格呈指数上涨,对我们地震文献信息部门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而在地震文献信息系统内部,...  相似文献   

10.
1我国地震信息网站建设概况 2004年初,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对我国网站进行了普查,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约有229家地震网站,其中200家网站保持正常运转状态,网站分布全国各地,小到区、县及学校社区,大多数以普及地震知识为主.地震信息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了辽宁地震数据传输网络的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分别介绍了IP地址规划;台站局域网的设计与综合布线;省局局域网设计;台站到省局区域中心的网络设计。在实施中通过路由器的配置来保证数据流的畅通,实现全网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2.
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简要介绍。根据《自动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由5个区域自动地震速报分中心(辽宁、河北、福建、陕西及云南)和国家地震速报备份中心(广东省地震局)组成。通过"十五"国家测震台网的建设,利用全国1 000多个地震台站和200多个境外地震台站,现阶段自动地震速报能力达到国内地区1 min左右、周边地区2 5 min、国外其他地区3—30 min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胡鹏  袁希平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5):1098-1104
传统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型采用GIS网络技术,对水资源信息进行优化配置,未对地震多发区域水资源管网进行综合规划,存在地震破坏后受污染水资源信息管理性能差的问题。设计考虑区域水资源地震破坏后污染的信息管理模型,模型包括受污染水资源信息规划设计模块、信息监测和采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3个模块分别实现对地震破坏后污染的水资源管网的合理规划、监测和采集以及污染信息的综合管理。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型对区域水资源地震破坏后污染的信息管理的平均时间达到1.38 s,且在管理过程中各项功能的评分都高于93.5分,具有较高的管理性能。  相似文献   

14.
根据收集的美国FEMA等机构有关地震中信息网络运行的经验教训资料,综述了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对信息网络系统冲击的对策研究。介绍了对一个灾难中指挥系统地震信息安全计划的自我风险评估。通过制定地震信息安全收集和传播计划,有效降低信息网络管理的风险。详细介绍了指挥系统信息网络的地震信息安全计划、突发事件响应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的编制程序。  相似文献   

15.
首都圈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的技术构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了首都圈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初步设计中的主要技术思路和确定技术参数的基本设想。该台网在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首次全面采用卫星通信收集和广播数据,首次在遥测台台网中列入地震烈度速报。它将成为我国身心健康为止最大、台站数最多、应用最先进的区域地震遥测台网。  相似文献   

16.
详细阐述了宁夏地震局防震减灾信息网络的现状、需求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地震局“十五”地震信息减灾技术的要求,对宁夏地震局“十五”网络改造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介绍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建设的宁夏防震减灾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探讨了今后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乐山市盐气资源开发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乐山市开发利用威西岩盐矿和犍为县麻柳场天然气出现诱发地震活动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在威西岩盐矿和天然气开发区建立高质量的地震监测台网,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系统可靠的基础观测资料,深入开展盐气资源开发与诱发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提供依据;开展跨行业科学研究,搞好盐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切实抓好重大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管理和各类设备的抗震安全,提高抗震防灾能力,加强领导与协调,共同做好盐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路由器实现VPN连接及地震信息网络VPN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VPN技术和路由器实现VPN连接的建立过程。结合地震信息网络现状,分析了VPN技术应用前景,提出了基于VPN技术整合地震信息网络全国虚拟专网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山东遥测数字地震台网新建、改建、扩建为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后的台网与“九五”期间建设的观测系统比较,提高了整个台网的观测动态范围,扩大了台站的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的信息量;台站数量与密度的增加,使台网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介绍了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内容、台网布局、监测能力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区域前兆台网的大量数据存于数据库中。为便捷地查询测项信息、台站工作日志和观测日志、台站基础信息,并减少区域台网中心工作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建立了基于B/S架构的前兆数据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该平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在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预报研究中心、各省属地震台和市县地震部门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