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倾斜断层的静态位错模式计算了唐山地震引起的剩余倾斜场的空间分布和泰安等倾斜仪台站处的理论倾斜阶跃,讨论了按不同震源参数计算得到的剩余倾斜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断层参数对倾斜变化的影响。各台站倾斜阶跃的观测值是:泰安,1.4×10-8(北),1.1×10-7(东);沙城,2.4×10-7(北);易县,-1.3×10-7(西),单位为弧度。观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表明,观测的和计算的倾斜阶跃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数值上观测值较大。观测的和计算的倾斜阶跃方向的一致性说明了观测到的阶跃与地震的关系,而观测值较大则说明观测的倾斜阶跃仍包含其他局部因素的影响。观测倾斜阶跃的上升时间约3小时。分析表明,它可能是地震滑动和无震缓慢蠕动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2.
营口台SQ-70模拟水平摆倾斜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营口地震台SQ-70模拟水平摆倾斜仪NS向分量自2015年4月出现的N倾加速打破年变异常变化形态,2016年5月对该项异常进行了认真落实。截止到2016年5月N倾幅度已达227ms,从仪器观测稳定性、降雨资料、周边干扰情况调查等方面对资料异常变化进行了科学合理严谨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水平摆倾斜NS分量N倾加速异常变化真实可靠且信度较高,该仪器对局部应力场的敏感性较高,为捕捉地震前兆异常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许璐  张智慧  邢喜民 《中国地震》2017,33(4):741-748
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发生6.6级地震,本文以温泉台水平摆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温度、水位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摆NS向倾斜量滞后气温约114天,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0195;EW向倾斜量滞后气温44天,相关系数为0.8449978;NS向倾斜量滞后水位约17天,相关系数为-0.6886279。然后,利用回归分析,选取适当的回归模型剔除温度、水位对温泉台水平摆观测数据的影响。最后,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精河6.6级地震前温泉台水平摆倾斜量的异常特征为:(1)NS分量自2015年10月29日之后的年变畸变,精河地震发生后,于2017年8月11日转向N倾,异常结束;(2)EW向倾斜量自2016年5月13日起出现持续E倾变化,截至地震发生时E倾幅度达0.88″。  相似文献   

4.
地震与地下水的变化有关系吗?我们知道,地下岩石的孔隙和裂隙中都充满着水和气,在岩石发生变形或破裂的过程中,岩石中的水和气必然随着发生变化.地震前发生的一系列地下水异常现象,如地下水位的升降,井水的翻花冒泡、变混、变色、变味,干枯多年的井(泉)突然涌水或原有一定涌水量的井(泉)突然干枯等;还有的需要用仪器进行观测,观测中可发现地下水的水质成分、气体成分、同位素成分及地下水位、水温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是地震的前兆.随着地震前兆研究的进展,利用地下  相似文献   

5.
倾斜扰动--一种可能的有效地震前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小地震时的倾斜记录和岩石破裂时的应变扰动记录提出,岩石破裂和微小地震可能引起倾斜扰动,这种扰动将可能是大地震的有效前兆。然而,如何区分干扰和前兆扰动还需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西省及部分邻区近几年的洞体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在几次中强地震前观测数据的分量均值、倾斜矢量、潮汐因子变化等不同指标的异常特征,找出了区域地震前倾斜的共性异常特征和个体异常特征,并与数字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数字观测资料在今后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将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地倾斜形变观测的原始记录图、日均值图、矢量图中存在的地震扰动、同震阶跃等异常形态进行分析。以发现震前的中长期异常,总结规律,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环境调查等手段,收集整理泗县台观测山洞周边环境变化参数及相关岩石力学参数,运用二维不规则载荷模型模拟计算荷载引起的倾斜变化量。结果显示,泗县台周边2处荷载干扰源对泗县水管倾斜仪EW向观测有一定影响,最大倾斜影响量为354.07ms,远小于水管EW实际观测倾斜量1 630.28ms,说明荷载变化仅对泗县台水管EW向E倾变化初始阶段有影响,并不是目前其持续E倾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倾斜潮观测台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福 《内陆地震》1993,7(3):211-224
系统论述了中国地震倾斜潮观测台网利用地倾斜及其潮汐监测预报地震的科学思路、台网特征、观测精度、映震效能等。重点总结了建网中切合国情、台情的中国独特经验;对第一代、新一代台网记录倾斜同震阶跃信息与前兆异常现象的能力作了对比;还讨论了台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地壳介质微形变异常与强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什么是形变观测中可靠的地震前兆 ?虽然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认识 ,但都还是认为应从地球力学和形变应变的变化信息中获取地震前兆 ,形变观测的地震前兆应是由于地震孕育到破裂过程中地壳介质产生形变应变等力学变化的信息 .当然 ,地震前兆存在场兆和源兆之分 ,如构造块体活动产生的区域应力场变化 .场兆与地震的发生是一种间接关系 ,是大范围内的异常现象 ,而源兆则主要是震源区及近源区出现的效应 .显然 ,源兆的捕捉对地震的预报是极为有利的 .微形变观测主要包括倾斜、应变和重力观测 .与 GPS、大地形变测量和流动形变测量相比 ,微形变(倾…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内大量岩石黏滑实验表明:对存在断层的岩石加压,岩石在黏滑失稳前会有预滑,预滑会出现在断层的某个区域.由于浅源地震也是断层失稳破裂的结果,近年来临震预滑作为一种地震前兆信息日益受到地震学界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广泛的野外观测证据来证实黏滑实验中的预滑现象在构造地震前也普遍存在.本文对青藏活动地块区内姑咱地震台等12个台的应变仪和水位仪的记录作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汶川MW 7.9级地震前数月,各台陆续记录到了 一些"阶跃式"波形.在对观测结果可靠性讨论的基础上,用岩石黏滑实验结果和颗粒物理原理来解释这种"阶跃式"波形可能是预滑震相Xp.姑咱等12个地震台观测到预滑震相Xp表明:在青藏活动地块区临震预滑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准同步"的临震预滑,特别是2008年4月18日和5月6日2次幅度较大的预滑可能引发了汶川MW7.9级地震.因此,关注预滑,特别是临震预滑对预测未来强震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岩石破裂与氡含量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氡含量的变化能否视作地震前兆,作者进行了岩石破裂与氡含量变化关系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以认为岩石破裂是引起地震之前氡含量异常的原因之一。文末,根据实验结果对在地震区某些实际观测中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地震电磁辐射与地震预报的观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参加了30多年的地震电磁辐射观测实践和震例研究,总结了中国地震电磁辐射信号在频率域、时间域和空间分布的特性。为了探索地震电磁辐射的物理机制,作者做了一系列的岩石破裂实验研究(室内和野外实验)。企图模拟在观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岩石破裂不同阶段产生电磁辐射信号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了1990年10月21日磐石大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探讨了大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震构造。总结分析了大旺地震前后吉林省中部地区地倾斜观测出现的异常变化及特征,结果表明:异常时间上有阶段性,异常形态上有阶跃、突跳,异常分布与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岩石破裂电磁辐射(EMR)现象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破裂电磁辐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随着电磁辐射观测技术在地震研究、冲击矿压预测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岩石破裂电磁辐射的实验研究.本文对岩石破裂电磁辐射的影响因素以及相伴生的现象,以及有关的物理解释进行了概括介绍.由于不同研究者使用实验设计、实验参数、实验条件的不同,使得观测和研究结果同样难以统一认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各自的试验提出了不同的物理机制.同时对已发现现象的重复性、证实性研究岩石试验缺乏.严重匮乏利用数值模拟以及建立模型定量研究岩石破裂的电磁辐射.此外,岩样实验系统不同于实际的地震系统,进行模拟震源环境的实验研究,发展大尺度的标本和原岩现场实验的基础上,如何建立室内室外岩石实验与地震观测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倾斜观测中,气候异常意味着观测背景与正常观测出现背离,其本质为引起倾斜变化的传递关系出现了变化。通过对常熟地震台、湖州地震台的倾斜观测资料分析表明,2013年初以来出现的年变转折主要是因为冬季降雨较往常偏多,雨水渗透引起地温异常,从而引起仪器的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7.
朝阳地震台SQ-70石英摆倾斜2017年以来,NS分量开始出现N倾趋势性转向,EW分量W倾转E倾趋势性变化。2018年12月开始,NS分量N倾年变较以往幅度增大,且2019年1月开始波动较大,而EW分量转为E倾年变较往年提前。针对该现象,从仪器观测系统、气象环境、同山洞仪器是否存在同步变化等情况对石英摆倾斜异常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研究,排除仪器自身故障和环境变化等问题,认为NS、EW分量出现的变化为趋势异常背景下产生的短期异常现象,该现象进一步说明辽宁西部地区应力场增强。  相似文献   

18.
锦州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阶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兆观测曲线中出现种阶跃变化,简称阶变,实际体应变分钟值观测曲线在地震发生前后记录到的阶变是地下应力应变急剧调整的一种特殊运动变化的过程。研究分析阶变各种形态,对于探索这些区域再次发生地震的预测研究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慢地震慢前兆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岩石高温高压破裂实验与有机玻璃破裂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地震波形记录(观测资料)与试样破裂波形(实验资料)对比、地震前后定点应变与主破裂前后应变形态变化的对比,认为慢地震是临界或亚临界破裂或预先滑动所致,是低频应变波动。它是材料屈服、弱化或塑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而慢前兆则是临近大地震(大破裂)前出现的诸如形变、低频地震波(破裂弹性波)等的短期及临震前兆现象,它比较可靠。但由于许多岩石主破裂前并无明显的临界破裂或预滑动现象,也并非所有岩石都一定出现明显屈服,所以也并非每个地震前都有慢地震,因此,也就不一定都出现低频波动。从而,也并不一定都出现相同的短期、临震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20.
对山西定襄地震台地倾斜观测日变曲线畸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由干扰引起日变曲线畸变的特点,为今后对倾斜资料的异常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