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天津地震台网管理的台站基本为无人值守台站,根据无人值守台站运行维护实际需求,设计了智能直流不间断电源及管理系统,并在无人值守台站大规模部署,本套系统的应用达到了预期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物联网、信息融合、视屏流推送、冗余设计、3D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知识,研发了一套可以实时、高效地监控无人值守台站工作的智能化软硬件监控系统,将传统的无人值守台站改造为智能化监控的无人值守台站——智能台站,以科学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无人值守台站,并详细介绍上述关键性技术在智能台站研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永安无人值守地震台远程网络监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永安无人值守地震台设备维护及安全巡视等问题,利用地震台现有网络搭建方式,使用网络摄像机及相应监控系统软件,通过合理配置,实现无人值守地震台远程网络视频监控。该系统的实现,提高了永安地震台管控无人值守台站的能力,对其他地震台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无线技术在前兆台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  李国佑 《高原地震》2008,20(2):54-56
主要研究青海省无人值守前兆台站采用无线传输技术解决数据的传输问题,该技术克服了传统地震前兆信息采集和传输等方面的弱点,使用无线路由器作为数据终端,实现无人值守前兆台站监测的自动化、无线化,最终达到数据资料在互联网上共享并为用户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克拉玛依无人值守地震监测站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琰  刘富安  毕卉娟  刘盼 《内陆地震》2012,26(3):286-290
为解决克拉玛依无人值守地震监测站点的设备维护及场地巡视等难题,在不改变台站现有网络环境的前提下,使用网络摄像机和配套的监控软件等设备,通过合理配置实现了无人值守地震监测站点的远程网络视频监控,并在红浅监测站进行了实际验证,效果比较满意。该系统的实现,提高了克拉玛依台对无人值守站点的管控能力,对其他台站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省地震局无人值守台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为例,总结运维管理经验,介绍运维管理的改革探索,并对进一步做好无人值守台站的运维工作提出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7.
天津地震台站集中监控及远程控制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天津市地震局塘沽地震台集中监控及远程控制系统的建设、设备及软件使用等方面的情况,借助于光纤技术,实现了前兆观测手段地震台站无人值守模式的应用,保障了台站观测环境及仪器设备安全、监控、控制等需求。塘沽地震台作为先行建设的试点,为今后无人值守台站的建设提供借鉴及经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无人值守台站自动化监控程序和微信小程序,实现监控台站故障报警、手机微信界面交互信息显示、后台分析统计及自动生成标准化报告等功能,使台站日常维护、故障告警处置、例行巡检等一系列工作更简便易行且规范,提高台站运维效率。研究结果对数量日益增加的无人值守台站运维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丰富多样的微信接口为日后功能扩展提供了充足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无人值守数字地震台站数量众多,台站开关跳闸作为一项常见故障直接影响观测数据的稳定与连续,浪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运用新产品自复位断路器能有效减少台站受雷电、漏电等原因影响造成的台站跳闸事故。该技术在无人值守数字地震台站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风光互补发电技术在边防、通信、公路等已得到广泛应用,能否将这一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地震无人值守台站,山东省在龙口地震台已做先期试点,通过一年试运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能够满足地震无人值守台站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地壳形变监测的一种手段,地应变观测可监测微尺度下的地表应变变化,其分辨率一般为10-9。目前地震地球物理观测台网在网运行的洞体应变观测台站有111个,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站59个,钻孔体应变测站有68个,产出数据包括原始观测数据、台站预处理数据和产品数据,可为地震研究、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新一代RZB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的信号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数据采集器.本设计采用了基于32位ARM的工控核心板以及嵌入式Windows CE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平台,集成了总线数字信号与多通道高精度模拟信号的数据记录单元,实现了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以及远程监控.实际测试表明,本采集系统具有高分辨率、低功耗等特点,主要参数指标达到了新型RZB型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信号采集要求.实际台站应用表明,本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满足实际台站观测要求.  相似文献   

13.
自2017年开始,陆续对中国地球物理台网10个钻孔应变测点的数据采集器进行升级,产出了大量的高采样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和自检精度2个检验四分量观测数据自洽性能的指标,定量分析了台站记录的2020年2月3日成都5.1级和2020年3月25日千岛群岛7.5级地震的应变地震波,结果显示高采样观测数据信度较高。对比分析了10个台站记录的2次地震的震相,证明高采样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具备记录清晰应变地震波的能力,且其可靠性较高。综合结果证明,高采样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可进一步为地震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嘉兴市在无人值守地震台站日常运维过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做法和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的提升无人值守地震台站日常运维的建议和措施,为同处少震且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进一步做好无人值守地震台站的运维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摩尔圆模型推导出中国和美国3种不同类型的四分量不同布设的两套钻孔应变的5组观测组合公式,随机选取了25个台站多年的观测资料计算5组最大、最小主应变及主方向,并采用两两相关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其一致性进行了检核.计算结果显示:经过大致1—2年时间后,应变不变量变化稳定,主应变及主方向越来越接近;大多数台站5组最大、最小主应变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接近于1,表明这些仪器记录的应变数据具有客观真实性.5组主方向数值相差较大,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5组观测组合公式的误差估计,发现主应变计算值的最大均方根误差是有上限的,主方向没有上限.最后对影响钻孔应变5组不变量一致性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钻孔应变观测技术有其特殊的困难,在经历了半个世纪实践后,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一些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利用邱泽华等给出的观测数据和回归分析方法,计算钻孔应变仪四分量元件的相对标定系数,并根据偏差计算自检内精度等指标,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选取2017年四川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台网记录资料,结合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特点,计算并分析应变观测仪相对标定自检内精度,客观评价观测数据精度,结果发现,2017年仁和台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各月及全年相对标定系数K_i最大,偏差s最小,自检内精度数值最小,表明该台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精度最高。分析认为,相对标定自检内精度可如实反映台站记录资料的可信度,可以更好、更客观地评价台站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初步分析日本9.0级地震对新疆钻孔应变台站观测资料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震对新疆钻孔应变的影响与钻孔深度和震中距关系不大,这可能与钻孔所处的岩石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钻孔耦合对体应变观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三层厚壁筒组合模型,给出不同类型体应变的相互转换关系,分析模型参数变化对3类体应变仪观测的影响。通过对全国60多个台站的体应变观测资料分析,发现钻孔的气压系数与潮汐因子无简单对应关系。利用固体潮标定不同台站的体应变到统一系统的体应变,结果表明,多数台站存在体应变潮汐因子观测值比理论值明显偏小现象,推测可能与钻孔存在非完全耦合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时域和频域分别对福州台和永安台的体应变和井水位资料观测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二者观测一致性的物理含义.时域内的分析结果显示:福州台体应变与井水位的相关系数为0.7939,钻孔系统的灵敏度为0.0558 mm/10-9,井水位与体应变观测曲线十分相似;永安台体应变与井水位的相关系数为-0.7543,钻孔系统的灵敏度为-0.0005 mm/10-9,井水位与体应变曲线呈镜像对称,这表明两台站的井水位与体应变观测高度相关,且二者的相位滞后近似为零.在频域内,分别对福州台2012年3—5月及永安台2014年3—5月的井水位和体应变资料进行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分别获取半日波、全日波数个波群的逐月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并计算得到了钻孔系统的灵敏度和井水位相对于体应变的相位滞后.结果表明,3个月中大多数波群的灵敏度十分相近,而且与时域内所得年周期低频分量的灵敏度较接近,但相位滞后误差较大,这可能与采用反正切公式计算相位滞后受计算误差影响有关,即非线性的反正切公式对计算误差具有放大累积效应,因此相位滞后应以时域分析所得接近于零的结果为准.综上,时域和频域的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台和永安台的井水位对体应变的响应基本上是线性时不变的,二者观测一致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台站的承压含水层井水位观测系统基本上是满足叠加性、齐次性和时不变的物理可实现因果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