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傅莺  龙锋 《中国地震》2015,31(1):56-64
利用四川和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资料,并结合Hypo2000+Hypo DD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进行了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呈近SN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度约为30km,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序列深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0~4、5~20km,而4~5km范围显示为明显的少震层。沿序列长轴的深度剖面显示,余震区中段存在1个不规则的少震的"空区",为1955年634级地震的破裂区,该地震发生在空区的南端。分析认为,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是因汶川8.0级地震后的应力调整造成未破裂的小凹凸体发生破裂所致。余震密集分布区沿垂直于破裂长轴的两个剖面则显示了在其北端地震震源分布更深,且断层面向NW倾斜,与已知的红格断裂的倾向一致。  相似文献   

2.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序列精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莺  龙锋 《中国地震研究》2015,29(3):363-372
利用四川和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资料,并结合Hypo2000+HypoDD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进行了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呈近南北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度约为30km,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序列深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0~4、5~20km,而4~5km范围显示为明显的少震层。沿序列长轴的深度剖面显示,余震区中段存在1个不规则的少震的“空区”,为1955年6?级地震的破裂区,该地震发生在空区的南端。分析认为,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是由汶川8.0级地震后的应力调整造成未破裂的小凹凸体发生破裂所致。余震密集分布区沿垂直于破裂长轴的两个剖面则显示在其北端地震震源分布更深,且断层面向NW倾斜,与已知的红格断裂的倾向一致。  相似文献   

3.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11月18日米林6.9级地震和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691个地震定位结果,发现:①余震序列分布更加集中,地震序列震中呈NW-SE向分布,与雅鲁藏布江断裂在NE向构造转弯处的走向基本一致;②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 km,东南侧地震数量较少,震源深度相对较深,西北侧地震数量较多,震源深度较浅。  相似文献   

4.
傅莺 《震灾防御技术》2014,9(S1):600-608
本文采用朱介寿等(1984)提供的非均匀速度模型,使用Hypo2000地震定位方法,筛选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8年的2723条地震记录进行精定位;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介于5-20km之间,平均震源深度是12 km。结合地震震中分布图、震源深度剖面图、M-T图等结果,得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地震活动性比中段和南段的活动性弱;时间越临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周边的应力场逐步增强,靠近汶川主震区域的震群活动有增加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8年2月12日永清MW 4.3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共得到38个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①余震序列分布更加集中,地震序列震中呈NE向分布,与河西务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②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为20—25 km,北东侧震源较浅,南西侧震源较深,主震位于地震剖面下部,此次地震引起的破裂可能为由深部到浅部.  相似文献   

6.
使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对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及142个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10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主震震中为43.65°N、82.37°E,震源深度为12.6 km;余震序列主要呈NNW向沿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两侧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5~17 km;垂直与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显示,由北向南震源深度呈现逐渐变浅的分布特征,表明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倾。结合震源机制及主震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断,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是此次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利用江西地震台网数据,对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86个ML≥1.0余震序列用双差法重新定位,定位后得到其中60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后的结果与江西地震台网定位的原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震中分布比较集中,震中位置向广济断裂带靠近,定位后的震中空间分布与地面约34°角;②震源深度优势分布集中在7~10 km以内,平均深度为9 km;③重新定位后定位残差由原来的1.21 s降为0.16 s,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平均为0.21 km,在NS方向平均为0.32 km,在垂直方向平均为0.34 km.  相似文献   

8.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8年2月12日永清MW 4.3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共得到38个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①余震序列分布更加集中,地震序列震中呈NE向分布,与河西务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②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为20—25 km,北东侧震源较浅,南西侧震源较深,主震位于地震剖面下部,此次地震引起的破裂可能为由深部到浅部。  相似文献   

9.
重庆及邻区地震精定位及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Hypo2000定位法及双差定位法,对2009 年 1 月至 2018 年 10 月重庆及邻区的地震进行精定位,对不同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进而研究重庆及邻区地震活动性。重定位后,走时残差基本小于0.3 s,震中在平面方向沿断裂展布形态有所收敛,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10 km,故该区地震多为浅源地震。荣昌、巫山地区地震活动与人类活动间有一定相关性,北碚、石柱、武隆、巫溪、綦江地区地震震中多分布在断裂附近,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吉林前郭5.8级震群精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吉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网的观测数据,采用Hypo 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3年10月31日~12月10日发生在吉林前郭地区343次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NW向,平行于查干泡-道字井断裂北支。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分布更趋集中在断裂带附近,且深度多集中在6~14km范围内,表明研究区的孕震层主要集中在中上地壳,与该区的地下介质性质关联明显。以同样的方法修正了5.5级和5.8级地震序列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重定位后2次序列的优势方向、优势深度和破裂长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基于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剖面图初步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NNW向的查干泡-道字井断裂。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1月20日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与兴庆区交界处发生MS4.6地震,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首先采用Hypo2000绝对定位方法得到该地震的震中位置及余震分布;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反演结果表明,永宁MS4.6地震是一个带有少量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地震.该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1°,倾角74°,滑动角171°;节面Ⅱ走向103°,倾角81°,滑动角16°.最佳震源深度为8km左右.从该地震震中和震源机制解以及震源深度剖面分布来看,这次地震很可能发生在银川隐伏主断层西侧的次级断层上.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月19 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P、sP、pP和sPmP等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最后,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作为已知输入,利用F-K方法计算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记录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反演结果显示,这次安庆地震是一个带少量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1°,倾角30°,滑动角29°;节面Ⅱ走向15°,倾角75°,滑动角116°,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属于浅源地震.从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安庆地震极有可能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上.  相似文献   

13.
利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基于35个科考台站和四川测震台网记录资料,对2013年6月25日至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芦山M_S 7.0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重新定位后,EW、NS和UD向平均误差分别为0.141 km、0.143 km、0.147 km,平均到时残差0.066 s,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8—18 km。定位结果显示,芦山地震余震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邑—名山断裂和双石—大川断裂之间,沿SW方向,长度约40 km。  相似文献   

14.
赵小艳  付虹 《地震学报》2014,36(4):640-650
采用Hypo2000和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云南洱源MS5.5和MS5.0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结果显示: 精定位后洱源地震序列分布优势方向集中在160°; 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5级地震震源机制, 节面Ⅱ的走向158°和157°与余震优势分布方向一致; 现场考察MS5.5和MS5.0地震极震区的长轴方向也是NW向. 上述结果与维西—乔后断裂NNW走向一致, 据此判定该断裂为洱源MS5.5和MS5.0地震的发震构造. 序列震源机制解显示, 洱源地震序列表现出不同的错断性质以及不同方向主压应力, 可能与维西—乔后断裂所处区域复杂构造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卢显  周龙泉 《地震地质》2011,33(3):560-567
2007年6月3日在云南宁洱发生6.4级地震,震后云南省地震局在主震附近架设了5套流动数字地震台.利用这些地震台和思茅固定地震台记录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重新进行精定位.结果显示,宁洱地震序列的长度约为40km,宽度约为10km,明显集中在普洱断裂与NNE向断裂横断错移的构造部位,且大部...  相似文献   

16.
2014年4月20日安徽省霍山发生MS4.3地震,是霍山地区41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 本文首先基于安徽省及周边省份的地震台站资料,采用Hypo2000、 CAP和PTD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8 km; 然后采用Hypo2000和HypoDD方法联合对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北东向分布,绝大部分余震分布在主震的西南侧; 最后分别采用FOCMEC方法和CAP方法反演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获得的反演结果非常接近,节面Ⅰ与节面Ⅱ的走向、 倾角、 滑动角分别为135°/70°/-30°与230°/60°/-160°. 此外该地震的椭圆等烈度线呈北东向展布,结合该地区的历史地震和地震构造,认为该地震与北东向的落儿岭—土地岭断裂活动有关. 已有震源机制解资料表明该地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为267°,倾角为5°,最小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为358°,倾角为4°,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发震构造,认为该地震是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发生的一次右旋张性地震.   相似文献   

17.
张建中  张珂  郝美仙  张晖  王鑫  翟浩 《中国地震》2021,37(3):671-680
以敖汉旗地区震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18—2019年的震相观测报告,分别利用单纯型定位法、Hypo2000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其进行重定位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差方法的定位精度最高。根据双差方法定位结果,敖汉旗的震群在赤峰?开源断裂的南北两侧均有1个集中分布区,2个区域的震源深度范围均为4~12km;其中,73%的地震位于断裂北侧,震中位置沿NW?SE向呈条带状展布,延伸长度约6.8km,震源深度由西向东逐渐变深、由南向北逐渐变深再变浅;而断裂南侧的地震其震中位置聚集呈簇状,SN向最大扩展长度约0.98km,震源深度无明显沿EW或SN方向的变化特点。敖汉旗震群的精定位结果与对该序列地震空间分布特点的认识,可为该地区发震构造的研究与三维精细速度结构的建立提供更为精确的震源参数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旭  李永华 《地震学报》2020,42(2):121-134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的地震资料,基于参数优化的AICD自动拾取算法和质量评估方案得到了高质量的震相到时,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腾冲地区的799次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一维、三维重定位结果相差较小;深度方向上,三维定位的震源成丛分布比一维定位结果更加密集,地震主要位于地壳内低速层之上。分别利用一维、三维定位方法对典型地震、人工震源进行定位,结果表明,三维定位的精度明显优于一维定位,其在水平、深度方向上的平均绝对定位误差分别为0.7 km和1.3 km。   相似文献   

19.
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康  沈正康 《地震学报》2011,33(5):557-567
1933年发生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叠溪M7.5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然而限于资料匮乏,人们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尚不统一.本文收集整理了当时全球各地震台站对此次大地震的记录,对叠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的震中位置为31.9°N,103.6°E.挑选具有P波初动符号的台站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