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地震前孕震区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发生异常变化。通过对地震前后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的参数的计算、分析和研究,有可能提取出可靠的地震短临前兆异常(曾小苹等,1990)。为了进一步开展对该方法研究工作并使其在我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得到应用,我们使用了静海台的地磁记录资料,分析计算了该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在地震前后的变化情况,确立了该方法应用天津地区地震预报的短临异常特征及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对中国中强地震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小苹  林云芳 《地震》1995,(1):29-36
我们考察了发生在中国的11个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后发现。地震前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的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指向震中方向,转换函数│A│或│B│值明显偏离正常值以及总误差δz显著增大,均为未来地震的发生和震中方向提供了判断依据。应用此法,我们成功地预报了Ms5.1地震。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认为,震前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基础是清楚的,是有希望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和提取地磁局部异常的方法,对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磁场的变化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菏泽及其附近地区存在地磁短周期成份的异常变化和地磁基本场局部异常。这些异常和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小震活动及其它一些前兆异常出现的时间同步,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4.
利用转换函数方法计算自理了乌鲁木齐台1990年1月~1997年12月地磁短周期T为9~200min的复转换函数A、B之模A、B、总方差σz以及帕金森矢量,并对其 在乌鲁木齐地区250km范围内15次4.0~5.7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σz值在震前均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连地震台1984年1月至1988年8月的地磁短周期事件,采用高通滤波和最大似然谱分析方法。计算出转换函数参量的时间变化及频率特性,认为:大连台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和1985年11月23日旅顺老铁山M_L4.5级地震有关,并得出大连地区帕金森矢量指向,震前震后方向不同。转换函数其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10一0.20,0一0.10.  相似文献   

6.
地磁转换函数在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磁转换函数的变化已被广泛用于中短期地震预报。本文利用佘山地震台1977 ̄1996年和崇明地震台1983 ̄1996年的地磁短周期资料处理所得的转换函数变化,监视跟踪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通过几次中强地震震例的总结,提出用地磁转换函数方法来预报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震的一些判断。用此方法,曾较好地预报过1990年常熟5.1级地震和1996年长江口以东海中6.1级地震。  相似文献   

7.
使用肇庆地磁台2003~2005年的高精度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采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加卸载响应比等方法,系统地分析研究了肇庆地磁台周边地区在此期间的震磁异常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年9月17日阳江M_L 5.2级地震前,肇庆地磁台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A、B,加卸载响应比P(Z)均有比较明显的前兆异常。该异常具有中期异常特征,而对临震异常特征识别则不好区分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地磁脉动预报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军成  韩克礼 《地震学报》1995,17(2):253-258
阐述了利用数字化地磁脉动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及其结果.根据感应磁效应理论,地磁脉动比起常规的地磁观测方法,更能有效地反映震前地下介质电导率的异常变化,尤其是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震前地磁脉动传递函数,有明显的短临异常,且有典型的异常形态,并取得较好的预报震例.地磁脉动预报地震是很有前途的地震预报新方法,它将会使以磁报震的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范国华  陈伯舫 《地震学报》1997,19(3):261-267
1991年12月下旬,在海南省澄迈县的一条短测线上进行了小测点距地磁短周期变化的三分量观测.在20~500 s的观测周期范围内,测线上地磁变化的垂直变化主要和北向水平分量相关.地磁复数转换函数实部的剖面图显示出,该地区存在一短波长的不对称局部异常变化,叠加于区域性的单调趋势性变化之上.用基于二维导电率结构电磁感应的有限元正演计算的广义逆矩阵反演方法,对该小测线上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反演,以探讨测线地下介质的导电率结构.讨论指出,该小区域的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和海南岛北部东西向的王五——文教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我们曾研究过短期地磁扰动△Z/△H在唐山地震和隆尧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现在进一步研究包括菏泽5.9级地震在内的华北三次地震前后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随时间变化情况,以便更广泛地考察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地震之前异常变化特征。地磁短周期是指磁暴急始、瞬时扰动及湾扰等,这些磁扰的幅度在三个分量Z、H、D之间有如下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基于"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地震数字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相关技术流程,并阐述了各功能模块的作用。该系统在安徽省阜阳市地震局试用以来,共完成了4次地震自动速报,并将地震定位信息通过短信发布到主管领导的手机上,为快速地震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月21日伽师强震群发生前和震群过程中,位于震中附近的新疆克州地震局根据区域地震活动的某些背景性异常和阿图什、乌恰地震台仅有的三项前兆观测手段出现的异常,成功地实现了3次短临预报。本文对此加以分析总结,以促进与其他专业台站和地方台站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跨断层形变累积率的变化特征与云南地区强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的形变累积率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跨断层形变观测期,云南地区强震发生前3年内,水准、基线的形变累积率多数有较明显的变化过程,而且一些测项的累积率在临震前会发生加速或转折性变化;震中及其附近地区的跨断层形变累积率梯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纤维加固混凝土圆截面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根抗剪不足的混凝土圆截面短柱的拟静力试验,不仅验证了横向包裹的碳纤维布能提高短柱的抗剪承载力,改善混凝土的变形性能,从而提高短柱的抗震性能,同时验证了具有一定破损的短柱经碳纤维布强约束加固后,同样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文章最后对碳纤维布加固短柱的延性提高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By virtue of a novel experimental method, Phillips’ blockage theory was verified, while some of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could not be well explained by Phillips’ theory. Deriving from the dynamic equations, the results obtained expound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satisfactorily. The relevant wnclusions have significant and great pushing effects on ocean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value to ocean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10.6.5.5).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地震信息反馈系统的原理和功能,给出了系统的结构框图,对发送终端和接收终端的功能做了具体描述。在应用上也做了具体阐述,该系统能有效、快速地传送地震三要素信息。  相似文献   

17.
Burst strain disturbance—A new test study on fracture precurs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Beforeanearthquakeocuurs,deformationvariationsobviouslyappearinseismogenicareaandnearbywhichwerereportedalot.Earl...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宽城地震台短水准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了"宽城地震台水准资料处理程序",该程序采用VB6.0编程。介绍了程序的设计思路,主要功能和软件的使用结果。  相似文献   

19.
Short-term forecasting of fog is a difficult issue which can have a large societal impact. Fog appears in the surface boundary layer and is driven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and surface and the lower layers of the atmosphere. These interactions are still not well parameterized in current operational NWP models, and a new methodology based on local observations, an adaptive assimilation scheme and a local numerical model is tested. The proposed numerical forecast method of foggy conditions has been run during three years at Paris-CdG international airport. This test over a long-time period allows an in-depth evaluation of the forecast qualit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detailed 1-D models, including detailed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and high vertical resolution, can reasonably represent the major features of the life cycle of fog (onset, development and dissipation) up to +6 h. The error on the forecast onset and burn-off time is typically 1 h. The major weakness of the methodology is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low clouds (stratus lowering). Even if the occurrence of fog is well forecasted, the value of the horizontal visibility is only crudely forecasted. Improvements in the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and in the translation algorithm converting NWP prognostic variables into a corresponding horizontal visibility seem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forecast the value of the visi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