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本文对采自华北地块南缘陕西铜川和韩城两条剖面上的晚石炭世至晚三叠世地层的650余块标本(35个采点)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研究.经逐步热退磁处理和剩磁稳定性检验,在482块标本中获得稳定的特征剩磁分量,对其形成时代作了地质学分析后,以特征剩磁分量为基础,计算了华北地块在晚古生代到三叠纪的地磁极位置和纬度值,简单讨论该期内的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采自华北地块南缘陕西铜川和韩城两条剖面上的晚石炭世至晚三叠世地层的650余块标本(35个采点)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研究.经逐步热退磁处理和剩磁稳定性检验,在482块标本中获得稳定的特征剩磁分量,对其形成时代作了地质学分析后,以特征剩磁分量为基础,计算了华北地块在晚古生代到三叠纪的地磁极位置和纬度值,简单讨论该期内的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3.
对扬子地块北部地区的湖北兴山 秭归剖面寒武系至中生界进行了构造古地磁学研究 .对岩石标本剩磁载体和剩磁稳定性的分析以及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的结果表明 ,从 82 5个岩芯 ( 84个采样点 ,代表古生界至侏罗系 )分离出的高温特征分量代表了原生剩磁分量 ,从而得到这一地区古生代至侏罗纪几个地质时代的古地磁极位置 ,补充了中国扬子地块古地磁极移曲线的基本数据 .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磁结果的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边缘早古生代地层的1006块(153采点)定向古地磁岩芯标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地层单元的岩石剩磁组分可分离出A、B两个主要分量.根据其稳定性检验结果,A分量(北西方向,低负倾角及其对方向)为岩石形成时期的特征剩磁分量,而B分量(北西方向,中至低正倾角及其对方向)则可能是晚古生代的重磁化分量.华北地块早古生代的古地磁参考极均位于大西洋;与此相应,华北地块位于南纬15°左右.  相似文献   

5.
多剩磁成分的主成分法分离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的多剩磁成分的分离是古地磁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Kirschvink(1980)提出的主成分分析法(PCA)能有效地进行多剩磁成分的方向分离.作者认为,最大角偏差(MAD)值的选择应视各磁成分的剩磁谱组合特征而定,剩磁相似度的提出,可以帮助确定MAD值选取的最佳值.在主成分法分离的剩磁方向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种多剩磁成分的强度分离方法,籍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各分离磁组分的剩磁谱特征及其成因,并将以上方法应用于新疆柯坪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剩磁分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秦岭造山带内丹风群蛇绿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剩磁分量成因形成时代及变质变形作用对特征分量的影响的讨论,初步确定了丹风群古地磁极位置和古纬度值,并对丹风群的形成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程国良  孙宇航 《地震地质》1990,12(2):173-177
新生代火山岩生成以来,如果所在地块没有发生过明显地南北向位移,并且火山岩原生剩磁矢量的统计平均值满足轴向地心偶极子磁场规律,那么通过座标转换可以得到其生成时期原始水平面经构造变动后呈现今产状的数学表达式。从而使用古地磁方法确定的块体绕垂直轴的旋转量和地层绕水平轴的掀斜量更为接近客观实际。同时也使无产状可寻的新生代火山岩用古地磁方法研究其构造运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钻孔岩芯古地磁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一种运用现代地磁场黏滞剩磁以及磁组构测试数据对钻孔岩芯进行古地磁研究的方法,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塔里本盆地北部钻孔岩芯的古地磁研究。作者还就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沉积剩磁的稳定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红色碎屑沉积岩和灰岩作为古地磁研究的重要对象,其剩磁稳定性是获得可靠数据的基础,本文对红色碎屑沉积岩和灰岩中载磁矿物的来源及其成岩环境对沉积剩磁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在进行古地磁学研究时,在选择稳定的构造环境的同时,还应注意岩石的生成环境。  相似文献   

10.
磁性地层学是界定沉积物地质年代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建立在沉积物记录了可靠的特征剩磁基础上.红层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对于我国华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古环境、古气候的演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对于红层古地磁可靠性的解释存在广泛的争议,为更好地理解并尝试解决具体红层剖面的古地磁可靠性问题,迫切需要综合岩石磁学和其他非磁学手段对沉积物中的载磁矿物性质进行系统厘定.本文通过对赣南地区两个典型晚白垩纪红层剖面(信丰XF剖面和留车LC剖面)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和沉积相特征,判定出磁性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含有少量针铁矿、磁赤铁矿和磁铁矿.其中,赤铁矿是最主要的剩磁载体,且与钛铁矿共存,综合磁学与非磁学结果判定其记录了原生的沉积剩磁.在获得了可靠的古地磁信息基础上,结合前人对该区域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学研究并与邻区地层比对,初步判断出LC剖面与XF剖面地质年代分别为晚白垩纪早期Cenomian期和晚白垩纪晚期Maastrichtian期.XF剖面依据ESR测年、南雄盆地地层比对和沉积相的判断,地层极性时段初步界定为C30n,即68.196~66.398 Ma,这为进一步探讨该地区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提供了可参考的年龄标尺.  相似文献   

11.
山西交城水峪贯三叠系下统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峪贯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的古地磁学研究 ,建立了该地层段的极性地层柱 ,极性柱具有混合极性的特点 .其中刘家沟组正反极性的组合格式与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结果基本一致 ,但和尚沟组差别较大 .根据特征剩磁确定的早三叠世刘家沟组的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分别为 347.5°和 69.5° ,这与前人在太原西山三叠系下统的研究成果 ,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 348.3° ,61 .9°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2.
秦岭丹凤群蛇绿岩古地磁学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对秦岭丹凤县桃花铺郭家沟剖面和商县三十里铺剖面丹凤群蛇绿岩标本的古地磁学研究结果.逐步热退磁和剩磁方向主分量分析表明,60%以上的标本含有可明显区分的3个剩磁组分.另外的约30%-40%的标本,尽管它们具有很高的天然剩磁强度,在150-200℃时,其剩磁强度即衰减50%以上,且显示出不稳定的方向.两种不同的磁性表现与不同的岩石组成和结构有关,特别是与岩石的结晶程度有关.经对3个剩磁组分成因的分析及与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表明高温剩磁组分是原生.由高温剩磁组分得到丹凤群古地磁极位置为43.0°N,274.5°E,古纬度值为12.0°S.比较丹凤群的古地磁极位置和华北扬子块体古地磁极移曲线,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丹凤群在古生代不从属于华北或扬子块体,而是一个独立的地体,很可能是秦岭古洋壳的残片,从而给丹凤群蛇绿岩赋予新的大地构造含义.  相似文献   

13.
四川旺苍早三叠世古地磁学结果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四川北部旺苍地区(32.14°106.17°)早三叠世地层进行了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研究,其结果表明剩磁载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另有少量赤铁矿.采样地层岩石高温剩磁分量(D=45.1°,I=18.0°,a_(95)5. 9°),通过褶皱及倒转检验,表明认岩石中获得的高温分量为原生分量.由原生分量求得扬子地块早三叠世虚地磁极为:42.5°N,214.6°E(d_(p)=3.2,d_m=6.1),古纬度为9.2°.认为,华北与扬子地块在自早三叠世期间已基本拼合,现有古地磁结果支持秦岭造山带为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系统研究了河西走廊火烧沟组陆相红层200个采点岩石的热退磁行为和17个代表性样品的岩石磁学特征,结果表明有102个采点可以分离出A、B、C三个剩磁分量,有82个采点只有一个分量(C分量),16个采点只能分离出A、B分量.A、B分量分别由针铁矿和磁赤铁矿携带,C分量在砂岩中由磁铁矿携带,在泥质砂岩和泥岩中由磁铁矿和赤铁矿共同携带.A、B分量剩磁方向随机分布,不能获得置信水平的古地磁平均方向,为次生剩磁.它们的存在并不影响岩石原生剩磁的分离,也不影响原生剩磁信号的稳定性和获得的古地磁数据的可靠性.16个砂岩采点中不能分离出C分量,是由于后生的赤铁矿彻底改变了由磁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组分,在高密度采样的情况下剔除这些采点并不影响古地磁极性柱的构建和解释.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地块奥陶纪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塔里木地块阿克苏—柯坪—巴楚地区奥陶纪古地磁研究新结果.对采自44个采点的灰岩、泥灰岩及泥质砂岩样品的系统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所有样品可分成两组:第一类样品以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该类样品通常可分离出特征剩磁组分A;第二类样品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系统退磁揭示出这类样品中存在特征剩磁组分B.特征剩磁组分A分布于绝大多数奥陶纪样品中,具有双极性,但褶皱检验结果为负,推测其可能为新生代重磁化.特征剩磁组分B仅能从少部分中晚奥陶世样品中分离出,但褶皱检验结果为正,且其所对应古地磁极位置(40.7°S,183.3°E,dp/dm=4.8°/6.9°)与塔里木地块古生代中期以来的古地磁极位置显著差别,表明其很可能为岩石形成时期所获得的原生剩磁.古地磁结果表明塔里木地块中晚奥陶世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很可能与扬子地块一起位于冈瓦纳古大陆的边缘;中晚奥陶世之后,塔里木地块通过大幅度北向漂移和顺时针旋转,逐步与冈瓦纳大陆分离、并越过古赤道;至晚石炭世,塔里木地块已到达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南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南南阳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化石的阳域-丹水剖面的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学研究表明,该陆相沉积地层的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与磁铁矿为主,特征剩磁通过了倒转检验,表明其很可能为岩石形成时期获得的原生剩磁.结合该剖面古生物资料,磁性地层学结果表明,剖面上部2973~3023 m处年代为83~79 Ma;该剖面蛋化石所在最高层位年龄不晚于83 Ma,暗示该地区大型爬行动物的绝灭可能与西峡地区当时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关.此外,自晚白垩世以来,该剖面所处位置相对华北和华南地块发生了约18°的顺时针旋转,可能由该地区的局部构造活动引起.  相似文献   

17.
基于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的矢量特性,使用古地磁学方法对钻孔岩心进行重新定向,对于解译地下构造、分析应力特征、判定成矿方向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华南地区复杂构造下的倾斜钻孔岩心,本文构建了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新方法理论,结合多次坐标转换和磁场一致性扫描,实现了基于黏滞剩磁的岩心重定向;设计了定向所需的成套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测量、取样装置,并将该方法和装置应用于华南铀矿钻孔的重定向,恢复后的岩心特征剩磁计算获得的早白垩世古地磁极位置与同期华南地块的极位置一致.该方法对地球物理深部探矿技术的改进有一定意义.此外,所设计的研究装置在古地磁学研究对象的拓展中也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拉萨地块是研究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和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关键,但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可能导致拉萨地块遭受不同程度的重磁化影响,为寻找理想地层进行古地磁研究,本文对拉萨地块中二叠世洛巴堆组砂岩、火山岩及灰岩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以确定各类岩石是否具备记录原生剩磁信息的能力.结果表明砂岩样品中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黄铁矿,火山岩及灰岩样品中主要为磁铁矿或赤铁矿.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部分样品退磁实验,本文认为砂岩样品可能遭受林子宗群火山和岩浆活动所提供的区域热扰动影响,记录了古近系重磁化信息;火山岩和灰岩样品可能记录了岩石形成时期的原生剩磁信息,有望从中获得可靠古地磁数据.  相似文献   

19.
对侵入Oga半岛两组地层中的14个岩墙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其中七个岩墙的稳定剩磁为正向磁化,六个为反向磁化,还有一个为过渡方向。正、反向磁化岩石及侵入地层之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方向上的差别。岩脉趋北东向,具有4°的标准偏移。除了一个具有过渡方向的岩墙外,其它13个岩墙剩磁的平均倾角和偏角分别为:58.3°和-2.8°。与平均场相应的磁极位置和在该半岛及本州岛NE北部的中中新世地层中所观察到的很接近,脉岩岩石表现出中中新世期间的二元火山作用特征,稳定剩磁的方向及双峰态分布支持岩墙是在中新世时期侵入的观点。Oga岩墙走向的优势方位反映出在本州岛东北部的构造旋转完成后中到晚中新世期间应力场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20.
海原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海原地区早白垩世13个采点的古地磁研究,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采样剖面获得的下白垩统李洼峡组和和尚铺组的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多个正、反极性带,与早白垩世早期的极性特征相似,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偏角D=12.7°,倾角I=50.2°,α5=6.3°;相应的极位置为:经度φ=218.0°E,纬度λ=78.2°N,dp=5.7°,dm=8.4°,古纬度ρ=31.0°.通过对比华北地块鄂尔多斯盆地的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表明采样地区自早白垩世以来相对于华北鄂尔多斯盆地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和纬度方向上的位移.这说明海原断裂东南段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左旋走滑运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原地区的影响已经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