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996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7,17(3):325-326
1世界地震活动全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对次,其中震级在7.8以上的巨大地震2次,最大震级8.0(表1)。释放能量198X10’焦耳。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东、西带以及南、北岛弧皆有较强的地震活动。宴11096在世界他五日是(M。)7‘0)2中国地震活动发生5级以上地震观次(其中大陆地区万次),和1995年(44次)相近(表对。68级以上的4次,显示出比1995年增强趋势。四川、云南、西藏以及新疆西部从南到北的一系列中强活动表明目前亚欧带的活动中。已在“亚洲大三角”的三条边上。1996年震情@冯浩$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相似文献   

2.
1993年8月份在首都圈(38.0°-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M_L≥2.0地震30次(见下表)。其中2—2.9级的23次,3级以上的7次,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震级最大为8月30日山西浑源东北M_L4.5地震。大同余震区(山西浑源东北)自8月29日起至9月5日出现一组震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_L4.5,其中4级地震4次,3级5次,总计发生1级以上地震131次。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地震目录中台湾地震震级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智娴 《地震学报》1999,21(6):608-615
台湾地处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接触带上,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数百次,本世纪以来已发生7级以上地震40多次,是重要的地震活动场所. 由于资料来源不同、采用的震级标度不同,以及海峡两岸分隔等对资料交换的影响,致使两地目录中同一次台湾地震的震级往往不一致.采用一致标度量度地震大小,是震级标度的近代发展方向.笔者在为新的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编制的强地震(M43/4)目录中,将新的台湾均一震级目录与大陆地震目录合并形成完整的中国强地震目录.对5M<6的台湾地震,我们采用台湾中央气象厅均一地方震震级;对M6的地震,仍采用IASPEI面波震级.因此,对6级以下和6级以上地震分别统计的两地震级偏离,前者反映了台湾均一地方震震级ML(S)与大陆的北京面波震级间的偏离,而后者则反映了两地面波震级间的偏离.对7级以上地震,我们还给出了不同来源的具体震级数据,以方便参照使用. 统计结果表明,对于998次5~5.9级地震,平均来说,台湾震级略高于大陆震级,偏离幅度为0.13震级单位,其标准偏差为0.32;同样,对298次6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仍是台湾震级平均略微偏高,幅度为0.09,其标准偏差为0.23;我们还注意到6级以上事件震级差在1972年前后有明显改变.1971年以前,大多数事件的台湾震级高;1972年以后,大多数事件的北京震级高.这可能与资料来源有关. 文中给出3个不同来源的本世纪以来7级以上地震目录.王(锦华)目(录)给出7级以上事件44次;郑(世楠)目(录)给出7级以上事件39次;中国地震目录1911年前由闵子群等编,1912~1990年由汪素云等编,1991年~1997年11月由杨智娴编给出7级以上事件41次.我们讨论了此3个目录中7级以上地震的异同点. 文中统计的两地震级差别和经验关系为以目录化地震资料作研究的地震学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它们不能用作不同标度震级之间的相互转换,因为其中一些数据已不是直接测定的震级值.本文给出的7级以上强地震目录,可相互参照使用,以确保研究人员得到完整的地震活动图象.   相似文献   

4.
震级饱和问题明朗化之后,有必要对于八级以上巨大地震目录予以重新修定。又由于近年来,有许多人研究地震与天文、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尽可能的八级以上地震目录以资对比。例如哈雷慧星活动周期、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火山活动与巨大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收录了全球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八级以上地震目录。我们采用古登堡——里克特——金森震级系统把历史上的地震记载与震中烈度折合震级进行了换算,在  相似文献   

5.
1998年全世界灾害地震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全世界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灾害接近往年平均水平。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98次,其中有7次7级以上地震。1998年全世界罗重大灾害地震 6次,造成10421人死亡,19050人伤残,经济损失12亿 ̄15亿美元,其中中国4次灾害地震造成59人死亡,13635人伤残。直接经济损失约2.2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一、全球地震活动 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8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3次,其中中源和深源地震4次。最大震级为7.5(表1)。按古登堡公式,地震波释放的总能量为65×10~(22)尔格。自1972年我国基本台网初步建成到1983年,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约17次,其中浅源地震14次。1984年全球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次数和1980年相同,是13年  相似文献   

7.
1996年全球地震活动已从1995年的峰值开始下降。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4次,有4次大地震,震级至少为7.7级左右。最近4年来,全球地震逐渐加强,至1995年为一峰值,1996年的A(b)值回落,与1994年相近。1996年,西北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相对加强,亚欧带地震则相对减弱,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较1995年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8.
地震消息     
新西兰发生两次强烈地震据惠灵顿电台1990年3月22日广播,新西兰北岛当天发生两次强地震。第一次地震发生在早晨4时50分(当地时间),震级为里氏6.7级。第二次地震是当天中午12时01分(当地时间)发生的,震级为里氏6.2级。据新西兰科学和工业研究部门说,这两次地震是太平洋地壳板块向澳大利亚运动的迹象。(董泰)哥斯达黎加沿海发生强烈地震1990年3月25日晨哥斯达黎加太平洋沿岸的尼科亚湾发生里氏5.2级和6.5级的两次地震,造成人员受伤和不同程度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全球地震活动 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级为8.1,包括两次中源地震。能量释放总量为154×10~(15)焦耳,极低的频次和较低的能量释放表明,自  相似文献   

10.
1997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高水平。6级以上地震频度不高,但两次7级以上地震面波震级偏高。中国西藏地区发生玛尼7.4级地震。地中海地区中强地震活跃。全球发生较大的深源及中深源地震7次。  相似文献   

11.
黄建平  石耀霖  苏小宁 《地震》2013,33(4):115-122
本文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和聚类树图, 对1890年以来环太平洋周边7.5级以上大震的时间间隔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起始震级低于8.0级的地震分类特征一致, 而起始震级在8.0级以上地震分类特征比较详细: 在初步分为地震活跃期和地震平静期时, 在地震活跃期内, 又可细分为地震活动相对高活跃期(时间间隔1年左右)和地震活动相对低活跃期(时间间隔6年左右)。 进而, 以8.0级以上地震最后一个活跃期为例, 揭示了在地震活跃期内, 地震的空间迁移表现出逆时针旋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数学门限自回归模型和样条函数,研究了甘肃东南部的地震活动特征。结论如下:(1)甘肃东南部的地震活动具有“准周期”现象,本世纪以来已经历了三个“准周期”,目前,处于第三活动期。(2)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多数地震的震级为5—6级。根据本文的研究,下一次地震的震级约为5级左右,目前发震的概率为0.74.(3)震级大于4.7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与数字模拟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数学门限自回归模型和样条函数,研究了甘肃东南部的地震活动特征。结论如下:(1)甘肃东南部的地震活动具有"准周期"现象,本世纪以来已经历了三个"准周期",目前,处于第三活动期。(2)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多数地震的震级为5-6级。根据本文的研究,下一次地震的震级约为5级左右,目前发震的概率为0.74.(3)震级大于4.7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与数字模拟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普遍性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较为显著的异常是:1970—20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云南北部至甘青川交界形成规模巨大的5.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区(或称环形分布);1970—1999年围绕龙门山断裂带形成5级以上地震背景空区,汶川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背景地震空区里;2001—2007年形成ML4.0以上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年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 4.0~5.0地震,空区打破.上述地震活动增强区、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是大地震前普遍出现的现象.为对比分析,本文系统研究了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及邻区4次MS≥7.8级地震和全球10次MW≥8.0级地震前类似地震活动异常,并给出统计特征.结果显示:地震增强区规模为850~2700 km,持续时间13—38年,增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增强区与余震区规模之比为2.3~7.7,其对数与主震震级呈负相关.背景空区长轴300~1100 km,持续时间10—32年,其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孕震空区长轴为370~780 km,持续时间1—7年,孕震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板内地震,构成增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构成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分别为5.0级和4.0级.而对于板间地震,构成增强区和背景空区的最低震级为6.0级或6.5级,构成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基于坚固体地震孕育模型,认为地震活动增强区的环形分布是由于震源区的破裂强度高于周围介质造成的,地震孕育过程中体应变的范围和强度存在逐渐增大和变小的过程,这是地震活动增强区出现三阶段特征的原因.从包体弹性理论可以推导出增强区尺度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增强区与震源体比值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全球地震活动达到世纪之交强烈活动期的第一个峰值,全年有三个季度各出现两次巨大浅源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1交,超过1994年,全球各大地震带同时活跃,大洋岛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仍居首位。  相似文献   

16.
从能量及地质条件研究孤立型地震序列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序列活动类型中,有一种类型的地震序列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前震和余震都很稀少,而且余震的震级与主震震级相差也很大,大小地震不成比例。地震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的,前、余震能量的总和常常不到主震的千分之一,这种序列活动较主-余震型、震群型的序列活动为少,地球物理所在研究内陆部分90次6.0级以上地震序列活动特点中,孤立型序列活动占总数的16.6%(表1)。  相似文献   

17.
1990年震情     
全球地震活动 1990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21次,其中有3次中源,2次深源[表1]。释放总能量为234×10~(15)焦耳。地震频次和释放的能量不仅大大高于80年代平均值(12次/年,134×10~(15)焦耳/年),也高于地震活动较强的70年代的平均值(18次/年,228×10~(15)焦耳/年)。地震活动范围广,强度大。整个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各分支带上都有强震发生。欧亚地震带也很活跃。在其西段有5月30日的罗马尼亚中源地震和6月21日伊朗大地震。4月中国青海地震和6月苏联斋桑泊地震则分布在欧亚带的分支——亚洲大三角的两条边上。5月在非洲大裂谷发生的两次苏丹强震,震级达7.5,是自有仪器记录以来在非洲少有的大地震。全年中最强的是6月21日伊朗7.9级和7月16日吕宋7.9级两次地震,这两次地震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8.
1998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6级以上地震频度不高。美洲地震活动无新的活跃迹象。琉球海槽发生7级地震。西南太平洋岛弧地震强度不高,最高震级为6.5。亚欧带地震仍有继发性活动。南大西洋洋脊发生4次5~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1996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活动又上升为高水平,共发生4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1月12日的秘鲁近海地震,震级已超过7.7级,日本九州海岸附近发生3次6 ̄7级地震,塞浦路斯和克什米尔接连发生7级以上地震,亚欧带地震进一步活跃,全球深源地震震级趋向降低。  相似文献   

20.
1998年第四季度,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次,其中11月29日塞兰海地震为7.7级,地震频度低而强度高。1996 ̄1998年,全球地震活动呈逐年下降趋势。1998年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包括深震)78次,其中有2次7.7级以上大地震。本年度6级以上浅源地震频数继续减少,全年只有64次。1996 ̄、998年,Ⅰ带和Ⅱ带地震活动逐年减弱;亚欧带有起伏,1997年最高,1998年回落。中国大陆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