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与川滇强震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放  程万正  张永久  但尚铭 《地震》2001,21(2):65-69
为了使卫星空间监测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的应用研究由理论性、实验性阶段进入实用性阶段,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按照地震前兆资料常规处理的格式和要求,对收集的部分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处理过程中使用了包含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预处理、异常挑选等内容的计算机工作软件。在此基础上,根据卫星遥感数据资料所具有的二维均匀分布的特性,应用平面和立体的数据图像处理软件,对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资料的异常场信息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发出了使用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资料的数据接口软件。卫星空间监测技术的应用将给地震监测预报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及更加快捷实用的数据采集、传送、处理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EOS/MODIS数据的青海湖遥感监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殷青军  杨英莲 《湖泊科学》2005,17(4):356-360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NASA 开始设计地球观测系统(EOS),MODIS 数据是地球观测系统中很具特色的数据,在 TERRA 和 AQUA 卫星上均搭载有 MODIS 传感器.利用 MODIS 的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进行地球资源的监测 及预测、预报未来变化的研究是近几年热点的研究问题.本文介绍利用 EOS/MODIS 遥感数据进行湖泊水域计算机自动 识别及面积计算、湖水面温度反演、湖冰信息自动提取、湖泊封冻和解冻监测原理和方法,并以青海湖为例介绍了实际应 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OAA—AVHRR数据通过Becker & Li地温计算模型反演,得到有关地震发生前后每日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像,然后进行逐日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像以及震源区地表温度平均值日变时序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较明显的热红外地震前兆异常。最后指出,从NOAA—AVHRR数据中利用分裂窗技术反演陆地表面温度结果容易受到云层的干扰,但是更高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EOS/MODIS数据的产生以及由于EOS/AMSU能够透过云层探测到地表亮温,必将使卫星遥感热红外信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范围及深度上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4.
<正>卫星红外遥感技术用于地震监测已有近30年的历史,目前研究人员所用的卫星数据源主要来自于NOAA/AVHRR、EOS/MODIS、FY静止系列气象卫星等红外传感器观测获得的红外数据。其中AVHRR、MODIS红外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1km,FY静止卫星的红外数据分辨率为5 km。此外,在我国地震预报部门还使用NOAA长波辐射(OLR)数据产品开展短临监测,该数据为利用卫星远红外波段反演的宽波段数  相似文献   

5.
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可给出连续可靠的全球地气热场变化的信息,监测方法和观测结果都具有十分明确的物理意义。将其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但尚铭  刘放  程万正 《内陆地震》2002,16(4):372-378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注意到了大地震前的地下热异常现象 ,专家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探测地震前热异常信息。 80年代原苏联科学家将热红外遥感技术用于地震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90年代 ,我国科学家利用 NOAA气象卫星热红外波段的资料研究了多个强震震例 ,进一步证实了震前热红外异常现象的存在[1 ,2 ] 。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看到了卫星空间监测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前景。文中在简略介绍卫星遥感热幅射理论依据和观测本质的基础上 ,分析了有关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资料在地震监测实践中的应用问题。1 卫星遥感热辐射与地物波谱特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裂窗法实现对MODIS遥感卫星热红外温度的反演。该方法计算简单,易于实现海量资料处理,基本满足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要求。经过不同时间频度、不同空间范围的计算,将反演结果与气象台站地表温度进行了时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反演温度与日值地温的相关性可达0.7,其与月值地温的相关性高达0.9,以证实了MODIS数据反演温度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卫星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1年柯坪6.5级地震为例,对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监测临震地表热红外异常进行了探.索研究。在柯坪地震前,震中地区出现热红外异常,震前2天异常最显著,震后3天异常恢复。异常形态呈条带状,分布范围与柯坪断裂基本一致,6.5级地震就发生在增温异常的中心地区附近。这说明卫星热红外异常是很好的地震短临信息,对发展地点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将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于卫星遥感热红外观测、钻孔倾斜和电磁扰动前兆观测的良好效果,论述卫星热红外与倾斜电磁结合地震前兆立体综合监测系统初步设想及可行性初步研究,阐述了系统的建设思路和技术构成,进行了系统创新点和技术难点分析,结论为该系统建设可行,具有良好地震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报尤其是临震预报,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改变思维模式和探测手段来寻找突破口。笔者认为,在诸多的地震前兆信息中,震前地温突升是比较容易捕捉到的前兆信息之一。依据震前有关地温突升的一些观测事实和卫星热红外遥感能够探测到大震前有热红外异常现象,以及有地温突升必然就伴有地热信息释放的理念,笔者阐述了组建地温观测与卫星热红外观测相结合的新型立体化地热观测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目前现有气象台站2800多个,地震台站1400多个,共计4200多个台站,要统一增设80cm及以下地温观测并纳入到地震观测网。当发现某一地点地温有突升现象时,立刻对该地区上空的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从中提取可能的地热异常信息及其分布状况。一是地温观测基本摆脱了地表以上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化等干扰信息的影响,二是从周围复杂多变的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中摆脱出来,转移到有地温突升地区上空的图像中来。  相似文献   

11.
资料     
  相似文献   

12.
24位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数据处理过程是:地震计将感应到的地面运动信号转换成电压值输出给采集器,采集器将模拟电压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再进行A/D转换成512KSPS的1位数据码流,该码流经DSP的两段滤波后得到COUNT值,DSP从RAM中取出COUNT值归一化后打包输出。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技术为处理海量地震观测数据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存储与计算模式。为了解决现有基于关系数据库存储方案的读写速度低、用户并发度低和可扩展性差等问题,以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为例,在详细分析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Base和Open TSDB的地震大数据存储方案,搭建了大数据测试平台,完成了不同存储方案下查询、插入性能实验和并发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关系数据库存储方案相比,基于HBase和Open TSDB的存储方案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并发性,经过优化后的HBase存储方案具有更高的读取和存储性能。  相似文献   

14.
Data and debate     
Sue Bowler draws together some of the NAM scientific sessions, to capture the flavour of this lively and popular meeting.  相似文献   

15.
16.
选取郑州台2002年地磁相对观测D、Z分量资料,对同期数字化和模拟观测数据采用日变形态、趋势分析、差值分析、极值时间等方法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观测一致性较好,说明数字化仪器观测的数据是可靠的,用来代替模拟仪器是可行的,但因数字化仪器还存在观测数据突跳的问题,尚需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勘探开发信息数据纷繁复杂,为了高效的管理和运用这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数据,本文以ORACLE为数据库工具,对结合实际业务的勘探开发数据模型设计元数据管理方案,并分别从数据类型及数据项代码角度入手抽象出元元数据进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以PowerDesigner设计工具中域的使用和工具的开发对规范化进行实现.经过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地震目录在地震预报和震害分析等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从网站上手动下载各个地震目录资料时效率比较低下,此外由于下载的地震目录格式固定,对开展更广泛的数据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地震目录资料的下载效率,采用节点流程的方法对地震目录文本进行自动下载,并将其解析后存储到数据库,实现了高效率的地震目录资料自动下载和数据存储功能,方法简单灵活,可为科研预报及相关地震数据应用服务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吴华灯  闫峻义  叶春明 《华南地震》2010,30(Z1):167-175
从技术开发的角度,阐述Altus强震数据采集器的输出数据接口的通讯方式、二进制包结构及通讯过程,并且分析了实时数据流格式,最后介绍了开发环境的搭建和解码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20.
—?Ground-truth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for location calib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itoring System network being developed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The objective of the calibration effort i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eismic event locations and to reduce the size of the error ellipse, both in automatic and in human analyst-reviewed bulletins, in order to meet the On-Site Inspection requirement for the size of the inspection area. Several databases were compiled and are maintained at the Prototype International Data Center (PIDC) to support calibration efforts. The Nuclear Explosion Database contains most readily accessible information about all nuclear explosions worldwide. The events in the Calibration Event Bulletin (CEB) carefully selected well located events from the PIDC Reviewed Event Bulletin and relocated using additional arrivals from regional networks requested from various National Data Centers. The Ground-Truth Database contains carefully selected events with known or well estimated location accuracies from the Nuclear Explosion Database, CEB, as well as from bulletins of U.S. 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er and International Seismic Centre. It also contains data on chemical explosions and quarry blasts when confirmed by local or national authorities. Ground-truth events are subdivided into various ground-truth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location accuracy. The databases have been used in various calibration studies to derive and test corrections to improve event locations. Several location calibration techniques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 validation test for any proposed operational change requires that the results meet the location calibration metric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t the PI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