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三峡重点监视区构造地震与矿震时频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谱图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三峡地区构造地震和矿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二者的时频谱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构造地震波主频高于矿震;2)构造地震波的频率成分比矿震丰富,能量密度频谱随频率轴展布较宽,前者带宽是后者的4倍;3)矿震能量强度的峰值在整个波列中出现的时间较构造地震早,且能量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2.
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地震窗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莹甄  曲延军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368-375,406
分析研究了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阿困什余震窗和喀什地震窗月频、旬频、日频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两地震窗的异常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起止时间也具有同步性。月频度异常形态多经过2-3个峰值后在高值发震;旬频率、日频率异常形态则表现为高值-低值-发震;日频度异常出现在震前1-3d。通过对比分析伽师强震群1997年和1998年的活动特征发现,阿图什余震窗和喀什余震窗在1997年几组后续6级地震前小震日频率均在指数衰减背景上明显升高,而1998年2组强震前指数衰减背景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使用S变换对2010年淄博矿山地区发生的一组地震事件进行时频分析,并将其能量谱与典型的矿震和天然地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博山震群中,部分事件的主频率偏低,普遍能量衰减较快等特点符合一般矿震事件的特征,但这组事件的能量密度谱随频率轴的展布较宽,频率成分丰富等特点又与天然构造地震的特点一致.说明这组事件不同于一般由采矿作业引发的矿震活动,可能是由于煤层的采空区强烈改变地下岩层内的应力分布,其他人为活动诱发了与王母山断裂有关的浅层构造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2013年吉林松原前郭震群是一次典型的爆发式强震群活动,前郭震群MS≥5.0的5次主要地震事件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起伏特征。本文基于震源谱理论及震群型地震的特点,研究了该震群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的特征。选取国家级台站长春台,针对前郭震群的地震动观测记录,分析观测记录的时间域、频率域特征,结合考虑震群型地震的地震动谱与震源谱参数的关系,计算5次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并进一步定量化地描述其在震源谱及地震波辐射能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前郭震群中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第2次地震事件(No.2)为整个震群的转折点,其震级上表现出来的衰减特征与其地震波能量释放特征呈现出了明显的非一致性。实际上,No.2事件是前郭震群中最重要的一次事件,主要表现为相对低的震级和相对高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  相似文献   

5.
伽师-巴楚强震群序列趋势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欣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5,19(1):53-64
使用喀什地震台记录的伽师—巴楚震群序列目录,采用Em/∑E、△M方法对序列早期震型进行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采用h、b、u、F值等参数对震后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伽师一巴楚强震群序列特征复杂,在震群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震群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同强度的地震序列特征在震后早期便可显现;(2)首发强震后,区域历史强震类型将有助于定性判断震后趋势,震区余震地震波形可能是早期判断地震类型的关键环节;(3)使用Em/∑E、△M方法并结合主震后第1天内的小震频次能够对震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再使用h、b、u、F值参数对各级序列进行逐级分层的趋势分析;(3)使用6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震震级进行估算,采用5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不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余震震级进行推算;(5)跟踪子序列的震型、预测震级及参数异常的动态变化,判断后续序列中是否会发生强(余)震,但分析时必须注意各级序列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活动背景;(6)在强震成组活动后,若h值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则预示着震群活动可能进入后期。震群中最高震级地震发生后的h值大于1也是序列发展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2013年吉林松原前郭震群是一次典型的爆发式强震群活动,前郭震群MS≥5.0的5次主要地震事件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起伏特征。本文基于震源谱理论及震群型地震的特点,研究了该震群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的特征。选取国家级台站长春台(CN2),针对前郭震群的地震动观测记录,分析观测记录的时间域、频率域特征,结合考虑震群型地震地震动谱和震源谱参数的关系,计算5次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并进一步定量化地描述其在震源谱及地震波辐射能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前郭震群中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第2次地震事件(No.2)为整个震群的转折点,其震级上表现出来的衰减特征与其地震波能量释放特征呈现出了明显的非一致性;实际上,No.2事件是前郭震群中最重要的一次事件,主要表现为相对低的震级和相对高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  相似文献   

7.
1997年伽师强震群研究及其生成机理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伽师强震群的精确定位、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震源谱分析、伽师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 ,结合对伽师震群地震及相邻构造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和伽师震源区构造环境的研究 ,详细剖析了伽师强震群的基本演化过程 ,对伽师震群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并对伽师震群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文中对国内外地震序列 (包括震群序列 )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 ;对地震序列研究所取得的某些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强震群不仅可能发生在构造特别复杂的地区 (如网络状交汇构造区 ) ,在无大型预存…  相似文献   

8.
2013年6月16日至7月底广西平果县果化镇附近发生密集、震感明显的震群活动。结合震中区地震地质背景、震群序列及震群深度等方面特征,利用广西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计算并分析ML2.0级以上地震的拐角频率、应力降。研究表明:平果震群是一组由天然地震、水库地震、塌陷地震等多种类型地震交叉叠加的震群活动,其频度高、震源浅、震感明显;在震级相同情况下,其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均比本区域构造地震的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小,其中应力降小约1个量级;附近的排泥库随着排入泥浆增加,加之库区地质条件复杂,岩溶裂隙发育,应注意"水库诱发型"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1日和2012年6月30日,在新疆的尼勒克、巩留和新源、和静交界处相继发生MS6.0和MS6.6强震,这两次6级强震之前,在主震震中周围及其较大范围内观测到大量震群活动,其主要特征如下:(1)不仅震群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其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震群空区,其后的强震震中均位于震群空区内;(2)震群空区的持续时间较长,约为2~3年;(3)震群累积频度的时间进程特征显示,主震前几个月震群活动较为平静。最后对所得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7月在广西平果县中铝广西分公司3号排泥库附近出现密集小震群活动。本文搜集本次震群中146次可用于计算尾波的ML1.0地震的近距离台站数字地震波形,利用波形高信噪比的尾波时间域信号,采用计算尾波品质因子Q_C(f)值的Sato模型,通过滤波及去除环境噪声,计算了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尾波Q_C(f)值;拟合Q_C(f)值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排泥库区域地震波衰减的时空特征。根据信噪比及计算要求,从近场7个台站的记录中挑选出273条三分向记录,计算尾波衰减参数,得到尾波Q_C(f)与频率f的关系为:Q(f)=(69.07±40.09)f~(0.90±0.23)。结果表明,本区域为低衰减区域,库区Q值相对较高,地震波衰减较慢,且Q值对频率的依赖性不强,研究区介质非均匀性程度低,介质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12.
自1975年以来,海城附近发生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的震群(ML≥4.0;震次≥100次)有: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2008年11月14日海城Ml4.8和2012年2月2日盖州Ml4.8震群,这4个震群发生前地震活动背景怎样,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点?对这4个震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震前1年该区出现小震群活动,ML≥3.0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连续发生多次ML≥4.0地震,ML≥4.0地震震源机制高度一致,且震中最近台站记录P波初动符号出现明显的一致性等变化,可视为地震异常。及时捕捉中强地震前异常,对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2年8月20日长白山天池火山小震震群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02年7~9月,采用15台宽频带流动地震仪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进行了近3个月的地震观测,记录到大量发生在天池火山附近的地震和多次小震群。对2002年8月20日的小震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发生在长白山天池内的西南部,震源深度距离天池水面一般小于4km深,震群的震中位置呈北西向线性分布。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表明,该震群为典型的火山构造类型地震。在观测中发现HSZ和DZD台的地震记录低频成份丰富,这可能与台站附近的局部介质变化或低速的断层带有关。我们认为震群可能是由火山深部活动诱发的局部断裂活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14.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1999年以来营口—海城地区5次震群序列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定义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3个正交的应力主轴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3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计算结果显示:营口—海城地区震群中较大地震发生前10天~2个月,θ都有一个持续低值的过程;1999年岫岩前震序列的θ变化幅度在20°~30°之间,且大部分小于65°。相比用震源机制P轴取向趋于一致来判定震源区应力状态,θ更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Intermediate-term observations preceding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5.7 or greater in California from 1975 through 1986 suggest that: (1) The sudden appearance of earthquakes in a previously inactive area indicates an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a significant earthquake in that area for a period from days to years; (2) these larger earthquakes tend to occur towards the ends of creeping fault segments; (3) one large earthquake in a region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a subsequent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adjacent area; and (4) marginal eviden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a regional deformation event suggests that such events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throughout the entire area. A common element in many of these observed patterns appears to be the transmiss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tectonic stress changes by the mechanism of fault creep, and suggests that surface fault creep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changes in stress. The preceding critieria are used to construct a preliminary forecast of the likely locations of significant earthquakes over the next decade.  相似文献   

16.
王筱荣 《华南地震》2007,27(4):1-10
对比研究了新疆伽师强震群与乌兹别克斯坦加兹里强震群,发现两者不但在分段上极为相似,而且随时间的发展在能量释放的分配形式上也极为相似,且余震都呈共轭分布,主要地震迁移呈多侧扩展型,强震群序列中各次主要地震的发生表现出一定的的继承性特征,强震前中小地震出现平静。从频度及强度上看,两次强震群第一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低,第二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高,第三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7.
遥测地震台网对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了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区别和记录特征.在对模拟遥测地震台网直观、定性判定爆破的基础上提出结合用S波与P波的振幅比值(As/Ap)和视速度V这两项量化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判别.并按照这一思路成功判定了在2004年4月至5月中的一次密集人工爆破群.  相似文献   

18.
利用濮阳小震集中区1970年1月—2019年12月地震目录,基于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计算地震丛集率,分析该区地震丛集特征。结果发现:(1)在中强地震前,濮阳小震集中区地震丛集率存在高值现象,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值,与强震前地震活动从增强到平静的过程相吻合,对地震危险区判定有一定指示意义;(2) 1997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聊城—兰考断裂西侧,且小震出现相对“稀疏”异常,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近年来小震群活动频繁, 在有数字波形记录的中强地震相对缺乏的背景下, 小震群发震构造精细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趋势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利用匹配滤波技术对2013年8月22—25日河北蔚县小震群遗漏地震事件进行检测, 并通过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 计算结果显示, 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8次被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 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13次地震事件的1.38倍. 该震群发震构造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 震群活动前期以北东向构造活动为主, 后期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向构造, 北西向构造在此次震群活动中地震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北东向构造. 震源机制计算结果显示北西向构造发震机制以正断拉张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