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广州地震台测震数字记录资料与模拟记录资料,对数字记录的震相到时、震级、地震波形清晰度、连续率与模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数字记录与模拟记录的震相到时、震级差别不大,而地震波形清晰度、连续率则数字记录优于模拟记录。  相似文献   

2.
数字地震分析与模拟地震分析有着较大差别。本文以长春地震台的数字记录为例,介绍如何借助地震分析软件,对台站的数字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3.
使用青海省都兰地震台单台记录以及定位资料,对该台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统计了2000年以来所记录到的地震目录,根据该目录分析了2000年以来都兰地震台周边300 km范围内的地震资料,分别分析了0~100 km;101~200 km范围地震分布、频次、震级、地震的完整性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随着数字地震记录仪器...  相似文献   

4.
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于2000年10月1日投入考核运行,为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与模拟地震台网测定的时、空、强地震参数顺利接轨,尽快发挥数字资料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益,将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作了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致性、差异性。结果表明,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比模拟地震观测系统具有更高的拴震率,得出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资料相关性较好、定位结果在误差范围之内、符合《数字地震及前兆观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由于数字地震记录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用计算机处理等优点,所以数字地震台网产出的数字地震资料成为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地球内部研究,地震监测及预报等的最基本数据源。  相似文献   

6.
高台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 ,使甚宽带数字地震仪有较好的记录效果。两台数据采集器输出 9通道的数采信号更使本台有较丰富的数字记录资料 ,为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应用和研究领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资料。对于单台来说 ,现在所用的单台交互分析软件已使我们从模拟记录向数字化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从这个软件的应用过程 ,我们逐步从陌生走向成熟 ,其中也不乏走过了许多弯路 ,但经过悉心向专家请教和我们不懈的努力 ,此软件已不知不觉地被灵活应用了。现就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简述如下。1 一个地震事件跨小时 ,即 P头及后续…  相似文献   

7.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产出资料的分析与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01年以来地震台站的资料分析情况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的资料产出情况,通过分析表明,由于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具有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等特点,2003年利用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分析地震的数量比传统的模拟记录提高30%~40%。  相似文献   

8.
“九五”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站改造后,数字化的地磁观测仪器在全国各地磁台站推广应用已有两年多时间,两年来,数字化观测仪器和模拟记录仪器在武汉台一直进行并行观测工作,其观测资料稳定可靠。本文通过GM-3磁通门磁力仪与其它仪器进行数字和模拟观测资料的时均值、日均值、月均值、年均值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数字观测资料优于模拟观测资料,数字观测仪器完全可以取代模拟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9.
2002年对兰州观象台FSQ与SSY-Ⅱ两套仪器同时进行模拟与数字记录发现,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了对比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的优劣,对FSQ的两套观测资料进行了年趋势变化、调和分析、日均值的相对噪声水平等的对比分析,对SSY-Ⅱ的资料进行了年趋势变化、调和分析、Nakai检验等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发现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的差异,是由于对这两种资料的处理不一致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仿真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傅里叶分析法,把速度型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变成台站人员所熟悉的长周期,中长周期模拟常规地震记录,分析人员能在仿真后的记录波形图上识别震相和计算震级。为地震台站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取代模拟记录提供了一种资料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High‐quality broadband data are requir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ology research. Instrument response errors that affect data quality are often difficult to detect from visual waveform inspection alone. Here, we propose a method that uses ambient noise data in the period range of 5?25 s to monitor instrument performance and check data quality in situ. Amplitude information of coda waves and travel time of surface waves extracted from cross‐correlations of ambient noise are used to assess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sensitivity and poles–zeros of instrument response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mplitude and phase index parameters calculated from pairwise cross‐correlations of three stations, which provides multiple references for reliable error estimates. Index parameters calculated daily during a two‐year observation period are evaluated to identify stations with instrument response errors in real time. During data processing, initial instrument responses are used in place of available instrument responses to simulate instrument response errors, which are then used to verify our results. The coda waves of noise cross‐correlations help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a non‐isotropic field and make the amplitude measurements quite stable. Additionally, effects of instrument response errors that experience pole–zero variations on monitoring temporal variations in crustal properties appea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f velocity perturbation and larger tha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Monitoring seismic instrument performance helps eliminate data pollution before analysis begins.  相似文献   

12.
杨广华 《高原地震》2001,13(3):49-56
利用都兰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资料,在地震处理中使用修改后的走时表,可以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顺利过渡,更好的使用数字化食品进行地震观测。通过传递函数仿真计算震级的对比以及走时表修改后与修改前震中距的对比分析,找出了两的差异和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The analysis of the recorded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shows that there is a large spread in probability of instrument readings at the moment of seismic activity. In order to lower demands for computer data resources and decrease the power consumption when applying autonomous computer-based systems, the coding algorithms with minimal requirements for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omputer central processor and, as a consequence, its power consumption are used. These include the Huffman static algorithm and algorithms using Elias, Rice, Golomb, and Fibonacci codes. The application of Fibonacci codes for coding this information leads to a gain in compression ratio of 10–30% relative to other cod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即将全面启动,面对未来地震预警系统中大量地震烈度仪的接入,为了方便数据的传输、汇集、共享、使用和管理,设计一种地震烈度仪数据传输协议。本文介绍烈度仪数据传输协议设计思想和特点,并给出一种参考实现,重点表述各个模块的功能和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珲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4):907-913
针对传统地震勘探方法不能准确获取高精度勘探数据,提出基于ZigBee对地震勘探数据精度提高技术的方法。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根据地震勘探地区地质和地表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划区,利用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及影响检测效果的地震分辨率因素,获取引入差分GPS定位模块的勘探仪器探测的地震数据;运用射线追踪技术,对地震数据中的破损数据进行检测追踪,采用专用检测设备提取破损数据,并对其修复处理;创建由MEMS加速度传感器和ZigBee模块构成的检测系统,并根据拓扑结构网络实现对地震勘探数据的质量检测,以提高地震勘探精度。根据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地震勘探数据精度和有效性,可为相关工作提供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格尔木地震台地磁组合仪FHDZ-M15近5年所记录到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各种典型干扰分析,找出仪器产生干扰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干扰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本台地磁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MATLAB语言结合DK-1仪器的工作特性设计滤波器,并且利用DIMAS中WSGNPLOT地震分析软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WGSNPLOT软件中长周期滤波器近震分析结果不理想的问题。提高近震的分析质量,并且对这个滤波器的工作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邱扬 《四川地震》2009,(3):20-24
通过对台站观测资料评比标准变化的分析比较,认识到要提高测震观测资料的质量就要在震相分析、震级测定、单台报告和数据报送4个方面做好工作,就要注意地震初至波到时精度在地震观测质量中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仔细调整观测仪器系统状态,核准本台台址的经纬度和高程参数,注意时间服务精度,使得仪器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同时提出改善地震初至波到时精度的几个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在我们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BBVS-60地震计和EDAS24IP数采组成的地震仪系统总结出了针对台站日常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使得台站人员对数字地震仪有个清楚的认识,并产出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记录。  相似文献   

20.
牟其铎教授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技术管理研究室主任。本文包括:作一个线性系统的地震观测系统、数字地震记录的压缩、数字地震记录的格式三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