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国际地震动态>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其时中国还没有开始摆脱封闭或准封闭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地震动态>作为反映地震科学发展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国际动态的刊物,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地震研究领域的<参考消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震动态》2003,(3):42-43
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地震学会是广大从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参与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人才荟萃、信息资源丰富、会员分布地域广泛等优势 ,在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面应起积极的作用。为此 ,从 2 0 0 3年开始 ,中国地震学会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国际地震动态》刊物 ,并在《国际地震动态》刊物中开辟了“中国地震学会动态”栏目。《国际地震动态》刊物按月发送到每一位中国地震学会会员手中。《国际地震动态》刊物目前的发…  相似文献   

3.
<正>《国际地震动态》期刊简介:本刊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是地震科技信息研究类月刊。本刊是地震系统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44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本刊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和地震应急等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及时报道学术交往、科研规划、  相似文献   

4.
我是《山西地震》的忠实读者,曾任约15a的主编,对她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值此《山西地震》创刊30周年之际,特致热烈的祝贺。同时,对30a前为《山西地震》创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对30a来为《山西地震》的发展、创新立下汗马功劳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山西地震》30a的发展历程是山西省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的写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历程。30a来,《山西地震》为什么能够欣欣向荣、兴盛不衰?可概括以下几点。a)她从创刊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历届领导班子的重视与关怀,因为她是山西防震减灾…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回顾《山西地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叙述《山西地震》编辑部在自身建设、执行科技期刊编排标准和规范,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山西地震》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不断克服困难,办出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事业。  相似文献   

6.
回顾与展望     
《国际地震动态》自 1 971年创刊至今已经历了 30个春秋。过去的 30年 ,是我国地震事业蓬勃发展的 30年 ,我国的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发生在中国和世界的一系列地震 ,特别是一些大地震 ,为地震科研、防震减灾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国际地震动态》正是适应这一科技领域的发展需要 ,应运而生的。 30年来 ,在中国地震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各级领导以及广大地震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 ,经过历届编委、编辑和有关人员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这株地震科技百花园中的幼苗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茁壮成长 ,现已步入“而立之年”…  相似文献   

7.
卢振恒  杨军 《地震学刊》1999,(B02):77-80
20世纪70年代,江苏溧阳在5年内发生两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其破坏之重、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溧阳地震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震级不大,震害严重的有名震例,认真总结溧阳地震的经验教训,为全面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简介:本刊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2020年第1期由原刊名《国际地震动态》变更为本刊名,是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本刊是地震系统内容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51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本刊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和地震应急等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对《地震档案分类表》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震学报》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公开出版的地震专业学术刊物。本文简要回顾了《西北地震学报》从1979年创刊到2012年的发展历程,概述了办刊经历和在我国地球科学类学术期刊中的地位,阐述了其在地震科学研究和中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统计给出了《西北地震学报》1998年至2012年主要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数据。  相似文献   

11.
《国际地震动态》期刊简介:本刊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是地震科技信息研究类月刊。本刊是地震系统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42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本刊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和地震应急等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及时报道学术交往、科研规划、国内外学术会议、专业机构活动等最新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刘昌谋 《华南地震》1999,19(2):75-80
根据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广东地区的震情等特点,讨论了在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以预防为主”的地震工作方针中,关于理顺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关系、地震事业的财政渠道和法律保障等性问题,同时指出加强地震队伍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山西地震》创刊20年的历史,叙述了《山西地震》.编辑部在自身建设、执行科技期刊编排标准、为防震减灾事业默默奉献的情况,总结了经验、教训,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一本反映内陆地震活动的学术刊物《内陆地震》。总结该刊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以了解天山地震学术研究的进展。通过学科领域统计的国内外论文收录以及通过逐年(近十年)统计的论文、简报、信息收录情况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内陆地震》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地震标准化进展综述(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 “十五”地震标准化工作设想与发展 地震标准化的实质是它的技术性 ,主要是立足于防震减灾体系中的技术指标。地震标准作为一种技术性规范文件 ,是根据我国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科学技术发展需要 ,按照规定的程序 ,对地震科技成果和实践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制定出来的。因此 ,地震标准化一定要以建立防震减灾工作的最佳工作秩序和提高地震科学技术水平为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除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来调整防震减灾领域中各个方面的关系外 ,就是要依据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地震技术法规对地震行业存在共同的、…  相似文献   

16.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从专利角度对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研发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该领域技术全球发展态势。基于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对国际领域内防震减灾专利进行研究,揭示全球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发布局。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对于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的研发一直在持续增加,2004年之后快速增长;中国在专利总量和增长率方面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专利质量整体最高;高价值专利主要包括振动传感器和加速度计、地震预警系统和报警器、抗震墙和抗震结构、隔震支座、电梯控制装置、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地震应急处置和逃生装置、救灾机器人等。  相似文献   

17.
《地震科学进展》2020,(1):F0004-F0004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简介:本刊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2020年第1期由原刊名《国际地震动态》变更为本刊名,是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本刊是地震系统内容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50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本刊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和地震应急等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本刊设有综述与评述、学术论文、地震科普、重大工程与科研项目进展、探索与争鸣、中国地震学会动态等栏目,本刊以出版周期短、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简介:本刊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2020年第1期由原刊名《国际地震动态》变更为本刊名,是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本刊是地震系统内容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51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本刊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和地震应急等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本刊设有综述与评述、学术论文、地震科普、重大工程与科研项目进展、探索与争鸣、中国地震学会动态等栏目,本刊以出版周期短、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地震科学进展》2020,(2):F0004-F0004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简介:本刊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2020年第1期由原刊名《国际地震动态》变更为本刊名,是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本刊是地震系统内容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50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本刊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和地震应急等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本刊设有综述与评述、学术论文、地震科普、重大工程与科研项目进展、探索与争鸣、中国地震学会动态等栏目,本刊以出版周期短、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图书馆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地震专业图书馆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知识支撑,建设地震专业数字图书馆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创新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地震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中,应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量力而行,防止盲目性,把握规律性,要有重点的建好特色资源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