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增进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3例伴有下腔静脉及右心受累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对其临床特点、影像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中2例既往有子宫肌瘤切除史,1例首次发病。2例因下肢水肿、夜间呼吸困难,1例因左协肋部不适发现肾盂积水就诊。CT扫描均发现腹盆腔巨大肿块,表面分叶状,增强多发结节样强化,同时见盆腔静脉增多增粗,静脉内瘤栓形成并经髂内静脉、髂总静脉蔓延至下腔静脉,1例达右心房并引起肝淤血表现。结论:IVL是少见变异的子宫肌瘤,病变可由盆腔静脉向上蔓延至下腔静脉甚至右心房,对生命造成一定威胁,应提高对IVL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多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测量径线,与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测量径线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3~65岁,中位年龄44岁)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的患者图像,收集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20~66岁,中位年龄43岁)腹部增强检查患者静脉期图像。通过GE adw4.6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行MIP、MPR重建,分别测量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第一肝门、肾盂、左右髂总静脉分叉上方平面的长径、短径,并测量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上方1cm处下腔静脉CT值。结果: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第一肝门、肾盂、髂总静脉分叉上方平面的长径及短径,直接法成像分别为(3.02±0.44,2.06±0.32)、(2.29±0.49,1.39±0.52)、(2.46±0.44,1.73±0.45)、(2.30±0.38,1.66±0.46);间接法成像分别为(2.88±0.43,1.95±0.31)、(2.37±0.59,1.17±0.37)、(2.28±0.32,1.63±0.31)、(2.25±0.21,1.47±0.34),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直接法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上方1 cm处CT值为313.43±50.90HU远高于间接法的95.50±22.17HU。结论:多层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与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下腔静脉的不同层面径线测量无明显差异,直接法成像管腔内造影剂浓度高于间接法,显示下腔静脉更好,测量结果为正确评估下腔静脉疾患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强CT成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和影像诊断为HSOS的6例(男2例,女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分析增强CT成像上肝实质、肝脏相关血管及其他扫描范围相关影像变化,并参考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结果,总结分析HSOS增强CT的特征。结果:CT平扫6例均表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增强后6例均表现为“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1例除此之外还可见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5例三支肝静脉均未见显示,1例肝左静脉未显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变细成线样改变。下腔静脉肝段3例重度狭窄,3例稍受压,但所有病例经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均证实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CT平扫所显示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匀减低和增强扫描所显示肝实质“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或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特点有助于HSOS的诊断。但增强CT对诊断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是否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开放式脾切除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在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开放式全脾切除术后151例的患者的腹部CT表现,所有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51例开放性脾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共60例,发生率为39.7%,包括近期并发症51例及远期并发症9例;近期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3例、其中1例发展成切口疝,膈下脓肿8例,胸腔积液和肺不张21例,静脉血栓14例(累及门静脉主干12例,门静脉分支2例、脾静脉8例、肠系膜上静脉4例、肾静脉1例、下腔静脉及髂总静脉1例),邻近脏器损伤5例(包括胰尾部损伤2例、降结肠、小肠损伤各1例、脾动脉损伤后动脉瘤1例);远期并发症包括门脉海绵样变1例和种植脾8例。结论:MSCT检查是评估脾切除患者术后情况和发现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CT表现。指出子宫外形呈不规则结节样增大,边缘光整,强化后的混合密度征及边缘线影是CT诊断子宫特异性很强的征像。对那些多肌瘤,瘤体较大,合并复杂变性者,能弥补B超因肠道气体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不足。因此CT在子宫肌瘤的影像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子宫动静脉畸形(UAV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例UAVM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所有扫描图像均采用冠状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例患者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清晰显示骨盆、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等,可以确定UAVM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情况及与毗邻血管、骨盆的立体空间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UAVM,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及立体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子宫动静脉畸形(UAV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例UAVM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所有扫描图像均采用冠状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例患者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清晰显示骨盆、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等,可以确定UAVM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情况及与毗邻血管、骨盆的立体空间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UAVM,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及立体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及其在评价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受检者先行盆腔常规平扫,然后对选定层面采用MultiScan序列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 CT软件包对灌注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记录子宫肌瘤(n=18)及正常子宫肌层(n=17)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均获得成功;灌注成像显示子宫肌瘤灌注高于正常子宫肌层(t=3.540,P=0.001),子宫肌瘤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54.87±19.09)ml·100g-1·min-1、(12.41±4.07)%和(18.61±5.31)s.正常子宫肌层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32.82±17.68)ml·100g-1·min-1、(8.78±6.25)%和(20.64±5.71)s.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定量检测子宫及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增强CT表现、临床特征及超声结果,以总结诊断经验,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以腹痛为主诉就诊并行急诊腹部CT检查的患者,选取CT影像表明其为血管源性,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共156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病变类型及受累的血管不同,分为5大类疾病,并分别统计各类疾病的病例数、典型CT影像表现及超声阳性率。结果:156例患者共分为以下5大类疾病:①动脉夹层及动脉瘤53例,其中动脉夹层17例,包括15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向下延续,1例单发于腹主动脉下段局限小夹层,1例腹主动脉至右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0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1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破裂形成血肿、1例单纯右侧髂总动脉瘤。②肠系膜血管疾病30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5例(其中5例合并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③门脉系统疾病52例,其中门脉高压19例,门脉血栓17例,门脉癌栓9例,门脉海绵样变3例,门脉积气4例。④脾梗死或肾梗死共12例。⑤其他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共9例。结论:增强CT检查在诊断血管源性急腹症比CT平扫、超声检查有更大的优势,不同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有不同的典型CT表现,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均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总结诊断经验,减少误诊和漏诊,最终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和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CT发现25例室管膜下钙化,2例实质内钙化,1例合并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及梗阻性脑积水。MRI发现3例室管膜下未钙化结节。B超发现2例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1例同时有肝血管瘤。结论室管膜下和/或皮质钙化、未钙化结节及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非常重要的诊断结节性硬化的征象,结合临床三联征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