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目的:研究幕上及幕下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使用GE Highspeed CT/i,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使用GE signa Twinspeed 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MRI平扫,观察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幕上及幕下脑室中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对比CT检查的表现与MRI检查的表现。结果:在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中,13例位于右侧侧脑室,9例位于左侧侧脑室,11例患者的双侧侧脑室皆有肿瘤,另外6例患者的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皆有肿瘤;39例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52 mm;36例呈不规则分叶状,3例肿瘤边界模糊;部分肿瘤存在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的部位及特征性较为典型,通过CT扫描以及MRI扫描,均能有效地检出中枢神经细胞瘤,而MRI影像学检查,能够有效地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检查结果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部位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19例行X线平片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结果:骶椎9例,坐骨4例,跖骨2例,掌骨、腕骨、肩胛骨,腰椎各1例。X线平片及CT表现: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硬化边;MRI表现:病灶在T1WI常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结论: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提高对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及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32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DAI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32例,脑实质内出血灶23例,呈单发或多发,直径小于2cm,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胼胝低,基底节区和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脑室内出血7例,合并硬膜下/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7例,结论:DA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对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CT表现从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界平扫密度特征及强化程度,病灶有无囊变及腹水等进行分析。密度特征以子宫肌层密度作为参照。结果:12例患者临床上发病年龄为23~66岁,平均38岁。其中合并子宫肌瘤2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宫颈癌1例。12例肿瘤均为单侧。大部分肿块形态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肿块小者约1.5cm×2.0cm,大者约5.5cm×7.0cm,平均约2.8cm×3.0cm。CT平扫7例为实性肿块,4例为囊实性,1例为完全囊性。无腹水8例,少量腹水4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实质期不均性轻度强化为主要表现,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卵泡膜细胞瘤CT表现的良性形态特征,特别是其乏血供性轻度强化特征,有助于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右侧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对其CT平扫、MRI平扫及强化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CT表现为右侧眶内上方球后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右侧眼眶内上方球后团块状T1WI等及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实质期有明显强化。结论: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高对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对50例各种类型的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骨巨细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骨质破坏,骨皮质薄而完整,骨嵴纤细呈网络状,无骨膜反应,溶骨型者,骨皮质中断,骨嵴减少或消失肿瘤边缘较模糊;恶变者,破坏区的骨干侧出现虫蚀状或筛孔样骨质破坏,有骨膜三角和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能显示骨巨细胞瘤的内部结构,腰骶部骨巨细胞瘤可显示突向盆腔和腹腔内的软组织块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总结胃部肿瘤的CT影像表现以及与传统胃肠道的检查手段相比较,从而提高对于胃肠道肿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通过总结本院32 例胃癌肿瘤的CT并查阅近两年的相关文献的报道,总结了胃肠CT的影像表现及特点。结果:胃肠肿瘤的CT表现有黏膜增厚,腔内肿块,龛影等等,其所见之结果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总结:胃肠道CT对于胃肠肿瘤的诊断及良恶鉴别,分期,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是诊断胃肠道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评价其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放射性肺损伤病人160例,对其CT表现回顾性分析与平片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60例首诊表现为放射性肺炎者66例,过渡期者40例,瘢痕期者54例。CT表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索条影夹杂小斑片影,瘢痕期表现为照射野内浓密的索条影及斑片影,范围缩小。CT显示急性放射性损伤平均较平片早1-2周,且对于隐秘部位病灶显示、各期区分、肺损伤与原发灶(或复发)区分CT明显较平片更容易、精确。结论:CT能明确显示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大体分明,具有较平片更高的敏感性,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与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部平扫CT对不同年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初次诊断及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12日至2023年1月6日确诊新冠肺炎并行胸部薄层CT检查患者52例,所有患者1个月内再次行胸部CT复查,并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 60岁)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同时观察所有患者CT复查的情况。结果:52例患者肺部病变中,24例累及气道(46.2%)、21例累及血道(40.4%)。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部位(单/双肺、气道)、树芽、大片形态、纤维条索、间质性改变、胸膜增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例患者中,复查CT显示病变进展者18例,表现为范围增大者18例(100%)、实变加重者7例(38.9%)、GGO加重者14例(77.8%)、胸腔积液增多者6例(33.3%);复查CT显示病变缓解者34例,其中范围减小者31例(91.2%)、密度变淡者6例(17.6%)、纤维机化12例(35.3%)、完全吸收2例(5.9%)、胸腔积液减少4例(11.8%)。结论:新冠肺炎患者CT表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影像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肝癌自发破裂伴腹腔内出血型(血腹)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祛: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发生破裂平扫十增强CT表现;分析肝癌破裂的增强CT特征。结果:所有的破裂的肿瘤均位于肝脏的周边带,6例显示了突出于肝边界外的实质。中心坏死7例,肝表面不连续5例。3例‘未发现破裂’的肝癌在增强时发现造影剂外溢至肝边界之外。2例只显示为肿块中出血但手术中发现己发生了破裂。1例整个肝脏破裂,分离的碎块漂浮于大量的腹水中。增强扫描后5例显示了周边带状强化及不连续低密度病灶。结论:增强CT使病灶显示更为清楚,能提高肝癌自发破裂诊断精确度,对临床怀疑肝癌自发破裂造成血性腹水者,增强CT检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CT及MRI随访诊断的77例CLN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病因及影像表现特点。77例CLN患者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4~88岁(平均66.53±3.1岁)。本组均行MRI检查,71例同时行CT检查,均有3次以上影像学检查资料(平均3.8次),随访复查时间20d~18m(平均2.3月)。结果:77例中脑梗死5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9例,自发性脑出血5例,脑肿瘤术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77例中累及双侧大脑半球者3例,单侧大脑半球病变74例。单个脑叶受累28例,两个脑叶受累35例,多个脑叶受累14例。影像学随访可见病灶侧皮层弥漫性或局灶性萎缩,皮质表面线状或沿脑回走行的CT平扫高密度及MRI T1WI高信号,部分病灶可深达基底节区或海马区。结论:CLN病因复杂多样,影像学随访中CT平扫脑皮质出现脑回状高密度影及MRI上T1WI脑回状高信号,结合临床病史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了63例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征象及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63例患者包括多发者39例,单发者24例。CT检查病例全部平扫,其中49例行增强扫描,观察CT对脑转移瘤的定位及定量价值,总结CT变化规律。结果:CT发现病灶118个,其中单发病灶34个占28.3%,2个病灶的58个占49%,2个病灶以上的26个占22.7%。目前CT对老年人脑转移瘤的定位,定量,定性都有特征性,方便快捷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分析COVID-19患者胸部CT表现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52例经核酸检测确诊COVID-19患者的首次与治疗后胸部CT表现特点,包括病变部位、分布、密度及伴随征象等;以及经治疗后COVID-19肺部病变CT征象的动态变化。结果:52例患者中,2例为轻型,胸部CT为阴性,其余50例患者(43例普通型及7例重型)首次胸部CT检查为阳性。45例(45/50,90.00%)患者首次CT均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GO),其中30例(30/50,60.00%)为GGO伴部分实变,15例(15/50,30.00%)为纯磨玻璃密度影(pGGO),多见于肺野外周胸膜下区;仅5例(5/50,10.00%)首次CT表现为肺内实变,病变大多呈斑片状、多发性、多叶性。病变内增粗血管征占74.00%(37/50),空气支气管征占52.00%(26/50),病变周围“晕征”占54%(27/50),小叶间隔增厚形成的“铺路石征”占36.00%(18/50)。25例患者经2~10 d治疗后,胸部CT结果显示14例(56.00%)GGO不同程度吸收、密度变淡;11例(44.00%)密度增高转归为实变等。结论:COVID-19胸部CT具有一定特点,首次多表现为双肺外周多发斑片状GGO伴或不伴肺实变,多伴“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及增粗血管征等。治疗后肺部病变变化较快,可吸收缩小、密度变淡或出现变实、纤维化等,上述特点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实时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眼部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间符合入组条件的原发性眼部淋巴瘤病例共82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亚型以及影像表现。结果:原发性眼部淋巴瘤临床症状以眼睑肿胀(52/82,63.4%)与眼球突出(43/82,52.4%)最常见,病理类型主要为B细胞淋巴瘤,尤其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多见(60/82,73.2%),病变多单眼受累(59/82,72.0%),结膜为最好发部位(29/82,35.4%),其次为眼睑(16/82,19.5%)与肌锥区(11/82,13.4%);66例行MRI检查,61例行CT检查。MRI多表现为T1WI等信号(60/66,90.9%),T2WI高信号(51/66,77.3%),MRI与CT均以肿瘤明显强化最多见,分别占74.2%与 70.5%,CT另见2例邻近骨质破坏。结论:原发性眼部淋巴瘤多为B细胞淋巴瘤,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最多见,多单眼受累,结膜为常见好发部位,MRI/CT多呈均匀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1例临床脑血管病患者行脑增强CT扫描后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 Hispeed NX/I所排CT扫描机,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图像经2位以上放射科诊断医师阅片分析.结果51例临床脑血管病患者中:脑血管正常14例;单纯变异7例;其他脑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变窄(30例),其中混合型变窄12例(两支以上含两支脑血管变窄),脑血管变异合并脑血管变窄5例,脑血管单支变窄13例.结论螺旋CT脑增强扫描三维重建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比较理想且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评估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5岁,37例)和中年组(<65岁,2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ISS分型的差异,并通过CT头颅平扫总结脑梗死患者CT影像表现特征,此后对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随访3月通过GOS评分统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老年组与中年组CISS分型中LAA、CS、PAD、OE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UE比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以LAA、UE型较为多见,中年组头痛头晕人数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偏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者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CT扫描276处病灶,其中46例腔隙性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其中17例病变位置在小脑,20例在皮质,14例在脑干,11例在基底区,溶栓治疗3个月后随访GOS评分结果显示20例5级,26例4级,12例3级,2例2级(持续性植物状态),1例1级(死亡)。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脑梗死在临床特点上差异显著,老年患者UE分型更多,发生偏瘫、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的可能性更大,中年患者临床多见头痛,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此外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分析均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结节或肿块的CT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方法:收集CT误诊为肺癌的40例病灶直径≥1cm的肺结核结节或肿块。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形状、内部特征、强化特点、边缘、邻近肺组织改变及淋巴结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①病灶形状及部位,类圆形22例,分叶状10例,不规则8例,上叶18例,下叶12例,中叶10例,②内部特征,密度均匀28例,空洞3例,钙化7例,空洞伴钙化2例,③病灶强化特点,中度欠均匀强化18例,中度均匀强化5例,轻度欠均匀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11例,④边缘特征及邻近组织改变,边缘不光整40例,边界模糊12例,毛刺征18例,卫星灶40例,胸膜增厚及粘连11例,胸膜凹陷征3例,引流支气管管壁增厚5例,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淋巴结肿大31例,肿大淋巴结均匀强化21例,环形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6例。结论: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结节或肿块的CT表现不典型,结节或肿块周围的卫星灶提示肺结核的可能,但需要组织活检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pPNET的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强化方式及转移情况等。结果: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8~71岁,中位年龄34岁。14例pPNET中发生于腹腔4例,腹膜后3例,盆腔3例,后纵隔2例,肋骨1例,骨盆1例。8例为单发肿块,6例表现为多发肿块或结节。12例(85.71%)患者病灶直径≥5 cm。单发者多呈不规则分叶状。CT平扫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见低密度坏死区,4例病灶内见点片状钙化。病灶实性部分平均CT值约为41.18 HU,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增加了14.85 HU、21.42 HU和22.50 HU。多发者呈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肿块,密度、边界及强化方式与单发者近似。合并病灶周围静脉血栓者2例。12例胸腹盆部患者中7例有周围淋巴结转移。3例患者合并腹膜转移。结论:pPNE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增强CT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