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六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了地震带、地震活动成带转移和强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概念。对于1970年下半年以来,四川及邻近地区发生的6级以上强震前的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和弱震密集条带,进行了清理和研究。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指强震前十几个月到几年出现的由4级以上地震组成的地震活动条带。弱震密集条带是强震前几个月出现的,由微弱地震组成的地震活动条带。 3次7级以上地震和盐源、宁蒗6.9级地震前出现了背景性地震活动条带。其中炉霍7.9级和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出现两条互相近乎垂直的背景性条带。永善7.1级和盐源—宁蒗6.9级地震前只有一条背景性条带。8次6级以上地震中有7次震前出现了弱震密集条带。强震往往发生在两条地震活动条带的交汇部位附近或一条地震活动条带的端部或空段。 本文对于7个弱震密集条带的震例作了各时空参数与未来强震震级的统计分析。弱震密集条带的面积S、持续时间ΔT与震级M分别在信度α=0.05和0.10的情况下,通过线性相关检验,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直线关系为: M=3.40lgS—3.91±1.3   M=1.84lgΔT+6.01±1.3 式中ΔT的单位是月,S的单位是103公里2。 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震前地震活动条带与构造、强震震源机制的关系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北地震带是一个强震密集,人所注目的地区。本文以南北带北端地震活动性资料为基础,检验模糊数学中的信息检索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对于一个待报时间段,方法选用相应的三个资料时间段范围,选取若干个地震活动性指标,如:相邻两个资料时间段中发生地震(M≥5)次数比N2/N1,发生地震次数随时间的变化量$ \dot{N} $,平均震级(M)及其随时间的变化量($ \dot{\bar{M}} $)。地震强度分类情况为:(1)类:M≤5.7;(2)类:5.8≤M6.7;(3)类:6.8≤M≤7.7;(4)类:7.8≤M。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待报时间段与该时间段中将发生地震类别的匹配过程,从而确定某时间段中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强度。本文选用的基础资料从十六世纪开始,范围限于南北带的北段。在对十七世纪以后的资料进行检验后,初步结果表明,检验结果较好。并对今后十年左右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作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震源破裂过程及体波和面波的传播特点,导出了三个用中小地震的震级MLMS估算剪应力值τ0的公式和一个估算震源尺度2a的公式: logτ0=1.5MLMS—0.68 ML=2logτ0+2log(2a)—0.06 MS=2logτ0+3log(2a)—0.77 log(2a)=MSML+0.71用这些公式可以比较容易地估算出τ0值和2a值。 通过上述公式估算的τ0值,研究了通海大震前后应力场的演变过程:大震前,通海附近的峨山显示出很高的应力值,达282巴。而其他地区0值都在100巴以下。大震发生后,破裂带中部0值都下降到100巴左右。在两端还有少数高应力值点,当几个5级多强余震发生后,应力值都降到100巴左右。   相似文献   

4.
余震序列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我国东部9次余震序列的总体特征得到:余震频度符合 n=n_1t~(-h)关系;频度和强度随时间衰减较慢;最大地震后3、4天内发生的余震所勾划的余震区常常比最终余震区小;多数余震分布在地壳中5至10公里的深度上.一些强余震前的中小余震时空分布有下述特征:(1)强余震前几天至十几天,余震序列的频度偏离正常衰减值;(2)强余震前有中小余震震中向下一次强余震的震中附近扩展或形成空区的现象;(3)强余震前震级序列出现缺震现象;(4)余震序列有准周期性.上述特性预示其后将发生强余震,同时表明强余震有类似于大地震的孕震过程.种种现象还表明余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是由主震的直接余震和强余震的次级余震相互叠加所组成的.最后将某些特性和岩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青藏构造块体为研究区域, 采用以往利用图像信息方法预测M7.0地震得到的较好的计算参数(网格尺度为1平方度, 预测时间窗口为8年), 系统计算了青藏构造块体1993年以来的“地震热点”图像, 特别研究了两次于田MS7.3地震前后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 并通过ROC方法和R值评分方法检验, 对图像信息方法在该地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① 2008年3月21日于田MS7.3地震和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均发生在地震热点上, 且发生在平均发震概率随时间变化的峰值点年份. ② 在回溯性检验的时间段内青藏构造块体共发生9次M≥7.0地震, 其中6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均有稳定的地震热点出现, 包括两次于田MS7.3地震. 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MS7.1地震及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只在个别预测时间窗内出现地震热点, 并没有出现稳定的地震热点演化过程, 而1996年丽江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则没有出现地震热点. 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值得进一步研究. ③ ROC检验和R值评分结果均显示图像信息方法在本文采用的模型参数下对大地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预测效果. 本文还根据目前存在的地震热点给出了青藏高原块体2014年以后M7.0地震发生概率高的3个可能地区.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及其邻区地震序列早期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大陆103个地震序列(自1966年以来)显著地震发生后6小时内的资料进行分析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地震序列的数量明显低于西部地区,而黑龙江省及其邻区地震序列的数量则更少。地震累积频度拟合函数主要呈指数函数、幂函数分布,其中双震型或多震型序列以指数函数分布为主,主余震型则以幂函数分布为主。 h 值、k 值与地震数量及主余震时间差等无线性关系。显著地震有前震的序列,其地震频度拟合函数、h 值与前震至显著地震的时间间隔有关,当时间间隔大于7小时,地震累积频度拟合函数多呈指数函数分布,h 值<0.5。  相似文献   

7.
地震形势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虞雪君  姚立xun 《地震学报》1990,12(3):265-273
由中国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可以确定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主体和地震活动高潮时间[1].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用长时间、大面积的地震活动信息,对重点监测区未来地震作出时、空、强综合评判.全文分为三部分:1.地震强度的预报.对于确定的能有效地估计未来地震强度的5项地震活动性指标,选择加权平均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监测区未来地震的震级给出明确的结果.2.发震地点预报.对于扫描单元定义了反映b值时空变化的二项指标:b值异常次数Ayi;和b值异常均值byi.通过对二项指标空间分布的综合分析,可以估计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3.发震时间预报.把缺震时间Tlb值回升时间Tbu,作为描述大震前平静过程的二项定量指标.在对未来地震强度作出模糊综合评判后,可用Tl,Tbu二项指标综合推断监测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总结的九个震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地震预报定量化、实用化,可以用于地震形势的预测和中、短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8.
王碧泉  王春珍 《地震学报》1983,5(4):383-396
研究我国东部9次余震序列的总体特征得到:余震频度符合 n=n1t-h关系;频度和强度随时间衰减较慢;最大地震后3、4天内发生的余震所勾划的余震区常常比最终余震区小;多数余震分布在地壳中5至10公里的深度上.一些强余震前的中小余震时空分布有下述特征:(1)强余震前几天至十几天,余震序列的频度偏离正常衰减值;(2)强余震前有中小余震震中向下一次强余震的震中附近扩展或形成空区的现象;(3)强余震前震级序列出现缺震现象;(4)余震序列有准周期性.上述特性预示其后将发生强余震,同时表明强余震有类似于大地震的孕震过程.种种现象还表明余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是由主震的直接余震和强余震的次级余震相互叠加所组成的.最后将某些特性和岩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姚安地震序列与大姚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丽芳  刘杰  苏有锦 《地震》2006,26(1):10-18
2000年1月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5地震, 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在云南省大姚县发生了MS6.2、 MS6.1地震。 这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滇中块体, 震中位置相距42.5 km, 构造、 应力背景相似, 但序列类型不同, 时间间隔短。 为深入研究姚安地震和大姚地震序列的特征, 根据昆明区域数字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 利用遗传算法计算了2000年姚安地震和2003年大姚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和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它们的地震矩M0均在1012~1014 N·m, 地震矩与震源半径之间呈线性关系。 应力降随震级变化不明显。 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拐角频率和地震矩的关系式, 利用此关系式可计算出给定地震矩的拐角频率估计值fa, 进而可分析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的时间变化曲线。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及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姚安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4.3级和4.6级强余震前均有一个上升-下降过程, 反映余震区应力场有一个增高-下降过程; 大姚地震序列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MS≥4.6强余震发生之前均会出现高值异常, 但在MS4.6~4.7地震之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时间短, 在MS6.1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较长。 文中结合两个地震的发震构造, 序列类型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断裂力学观点前已得出震级 M、区域剪切应力值τ0, 震源破裂半径 a 之间的关系式[1]. 通过求aM可算出应力值τ0, 用求小震平均断层面解的方法可求出应力场的方向.本文计算和讨论了1976年11月7日云南省盐源地区6.9级地震前后该地区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 并与邻区作了比较, 结果如下:1.盐源地震前, 邻近的中甸地区的τ0值比云南省其它地区高出4倍.2.盐源地区1976年以后τ0值明显增高, 且此时小震的平均应力场方向与主震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从而可以看到震前应力场的变化.分析讨论了测定τ0的误差和引起误差的原因.提出了利用单台和多台对不同地区的τ0值进行比较的可能性和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