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全球及各地震区带强震活动周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震活动周期谱的Morlet小波分析,确定了全球和13个地震区带的强震活动周期及其置信度.结果显示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多个显著稳定的活动周期,而各地震区带除了存在着与全球整体地震活动基本一致的周期外,还存在着特有的活动周期成分.本文研究为探讨全球及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及其动力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主要强震区(带)地震危险性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大地构造背景和强震震中分布特征,划分出主要强震区(带)。通过对各区地震时间分布不均匀性的分析,划分出各区的强震集发时段。分别以各区强震集发时段的起、止时间为基本数据,运用灰色理论的基本方法,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给出各强震区(带)本次和下次集发时段的灰色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刘希强  林怀存  黄耘  李红 《中国地震》2004,20(3):247-256
基于Morlet小波变换,提出一种新的定量划分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分析方法,形成了根据复小波变换得到不同周期累加能谱极大值点变化、实小波变换振动周期谱时频分布以及指定周期的小波振动周期随时间变化的极值分布规律来研究地震活动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的物理思路。通过对全球、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浅源地震年释放能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的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根据目前强震活动具有的韵律性,结合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对未来研究区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资料研究了1966年3月邢台地震强震活动期间地震位置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给出了一系列反映邢台地震序列强震孕育、破裂、应力场调整及地震构造的立体图象。进一步探讨了震区地壳介质中存在的障碍体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认为这种震区介质的非均匀构造所导致的邢台地震的破裂是一个沿北北东方向的断断续续的发展过程。较好地解释了几个六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以及强震期后出现的中强余震两头跳现象。本文还对六级以上强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讨论,并与已有结果作了对比,还考察了强震活动期间震源深度随时间变化与大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西南及缅甸部分地区7级以上强震的分布及震前中强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1.强震发生之前中强地震在空间上呈现两种分布形式,一种分布于极震区端点的延长线上,另一种则散乱地分布于震区附近;2.中强地震断层面积出现峰值点的当年及次年将在云南、四川发生7级以上强震;3.云南与缅甸强震的发生在时间上存在着交替性,即缅甸强震的活跃期是云南强震的平静期;4.云南与缅甸中强地震的发震频次与强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缅甸境内中强震频度高于云南,则未来强震在云南发生;当云南境内中强震频度高于缅甸,则强震将发生在缅甸。  相似文献   

6.
全球强震活动性的某些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6,8(2):137-145
根据阿部胜征新近研究和发表的均匀化全球大地震目录(1897——1980),获得如下几点关于全球强震活动性统计特征的初步认识:(1)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全球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的阶段;(2)在全球活动高潮时段中b值偏低,大陆地震区的b值偏低;(3)据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序列的结果,全球不同的地震区内,存在几十年尺度的强震活动高潮幕和平静幕交替出现的现象;(4)北半球大陆浅源强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特征有关。上述特征对估计全球和不同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可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川滇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的中等地震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1],对川滇地区1970年以来6.7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等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强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主要表现为: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震后下降或上升;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滇西南地区强震的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而滇西地区强震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表现为低值。表明对川滇地区强震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的动态追踪,利用其变化规律可以为强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8.
应用地震学方法研究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应力应变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大陆按照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区. 利用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历史强震资料,结合小震综合节面解,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应力应变状态,给出了各地震区的平均应力主轴方向和平均应变率. 应用地震应变能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水平. 结果表明最大剪切应变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存在线性关系. 将地震资料给出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应变场与GPS测量给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初步说明了两种结果存在着统一性,从而显示出活动地块运动变形与强震活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地震资料后,指出:东亚地区存在52—53年的地震重复周期。简称东亚地区强震活动的50年周期。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根据全球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的矩震级来看,全球地震活动亦存在54年的周期。从而表明了东亚地震活动与全球地震活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刘正荣 《地震研究》1994,17(3):211-215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地震资料后,指出:东亚地区存在52-53年的地震重复周期,简称东亚地区强震活动的50年周期,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根据全球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的矩震级来看,全球地震活动亦存在54年的周期,从而表明了东亚地震活动与全球地震活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震深度与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立军 《地震地质》2000,22(4):360-370
通过对中国绝大部分地区1970年以来有仪器测定震源深度的地震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地震地热说”的假说并对分析结果作出解释,得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强震活动大形势的全新观念,认为中国强震活动受到地壳深部4个“热点”(吉林、新疆兴都库什、台湾和西藏日喀则等中深源震区)70年代强震活动的牵引,完成了一个由地震活动高潮期(1970?-1982),调整期(1983-1992)和消减期(1993-1999?)所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土的动剪切模量非线性特性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主要分析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以及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小震和中震,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略有影响,对地表加速度峰值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于大震,对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表加速度峰值影响较大,随着动剪切模量比和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增大,反应谱特征周期减小,地表加速度峰值增大,土层越厚其影响越大。二者对比结果表明,强震下土的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对地震动的影响程度要比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地震动的影响大得多,说明强震下土的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对土层地震反应会产生更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澜沧-耿马强震地面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澜沧-耿马地震中记录到的强震加速度数据,对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进行了统计分析。文中研究了震级、震中距、地震方位和场地条件等各种因素对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形状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本地区的地震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值的哀减公式并和过去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文中证明了地面运动加速度矢量峰值的衰减与烈度等震线或主发震断层走向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考虑场地类别与强震持时的滞回耗能谱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力或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大多无法反映地震动持时的影响,而能量设计方法则能较好地弥补其不足。按场地类别和强震持时,将302条Northridge地震记录分为15组,对地震记录的峰值进行规一化处理,采用钢筋混凝土退化三线型恢复力模型,对单自由度体系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场地类别、强震持时、强度屈服水平以及结构周期等因素对滞回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地震记录的峰值和屈服强度水平下,结构的滞回耗能依赖于场地条件和强震持时等因素;滞回耗能随强震持时的增加而增大,随场地特征周期的增加而增大。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与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强震持时相对应的简化滞回耗能谱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区强震前中小地震活跃—平静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 ,讨论了云南地区 1970年以来 ,各个强震孕震区的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 ,系统计算了Ms≥ 6 3级强震前的ZL值曲线 ,结果表明 :强震前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异常表现出的地震孕震区的地震平静—活跃或活跃—平静过程至少出现一次 ,且震例中的 83 %开始出现平静(活跃 )的时间为强震前 1~ 2 12 年 ,强震前半年左右结束出现活跃 (平静 )。  相似文献   

16.
地震话动空间图象随时间的变化可能是强震发生的前兆信息。强震发生前,由于震源应力场主导作用的逐渐加强,它对周围地区地震话动的控制作用也日益明显。本文从韦布尔分布出发,求得表征地震间相互作用的参数,并分别求得华北地震区内的历史地震及现代中小地震话动的v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震区的中强地震话动的300年左右周期与由v值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邢台地震前,v值呈现下降-上升的变化过程,表示地震活动的密集-平静过程,对不同震级下限的v值的计算结果表明,地震的随机性随着震级下限的增大而减弱,强震前地震话动的异常特征在一定震级水平的地震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解丽  非明伦  卢永坤 《地震研究》2007,30(4):373-378
介绍了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各地震烈度区范围、面积、走向等分布状态,以及4个强震台站所记录的主震峰值加速度值。对震区的各类建(构)筑物和工程结构等进行了震害特征分析,并对震区内的震害异常点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将可拓学引进地震综合预报,通过建立强震危险区可拓方法综合预测模型,计算各类指标的关联函数,对南北地震带进行全时空、有限时空扫描的应用检验,研究孕震区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探索强震危险区综合预测新途径,初步研究结果说明该方法在地震强震危险区综合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讨论了云南地区1970年以来,各个强震孕震区的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系统计算了Ms≥6.3级强震前的ZL值曲线,结果表明:强震前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异常表现出的地震孕震区的地震平静-活跃或活跃-平静过程至少出现一次,且震例中的83%开始出现平静(活跃)的时间为强震前1-21/2年,强震前半年左右结束出现活跃(平静)。  相似文献   

20.
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震源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翠萍  夏爱国 《内陆地震》2003,17(2):182-189
利用喀什国家数字地震台记录的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资料,通过恢复震源位移谱,跟踪分析了序列中3级以上地震的应力降,同时与1997年强震群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应力释放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本次6.8级地震序列与1997年强震群序列相比,地震的应力释放为高应力释放,地震发展成为强震群型的可能性较小。还结合S波偏振分析方法尝试判断了震区几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的相对变化以及目前的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