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量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对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量变化的一些最新研究结果。所研究的地震波包括体波(P,S波)、尾波和短周期地脉动三类。特征量有:体波与地脉动的波形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平均半周期,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频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尾波的时间熵、振幅比、持续时间、观测与计算持续时间差及其二阶差分、Q_c值、反映介质混浊度与震源特性的系数a_c等。所得结果表明,三类地震波的上述动力学特征量大都在震前一至半年左右出现、有的在6-10天乃至一天以内出现过不同形态的阶段性异常变化,因而可看作海城地震的中短期和临震的地震波前兆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2.
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变化指标在短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冯德益  虞雪君 《地震》1994,(1):12-22
本文研究了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主要是波形和频谱的变化,并从中提取出可望在短期(半年以内)地震预报中应用的一些预报指标。这些指标包括:P波初始部分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初始段平均半周期,S,P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等。同时还研究了短周期地脉动的波形线性度及频谱特征量(峰值频率等)在大震前出现的短期(半年以内)和临震(9天以内)的  相似文献   

3.
李强 《山西地震》1998,(2):30-33
研究了南黄海61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诸如S波、P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频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波速比,P波初始部分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及P波初始段平均半周期等。结果表明:震前地震波动力学各特征指标均有一定的异常变化,且大多能较好地反映出约05a左右的前兆异常。指出地震预报中同时使用这些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对本台数字化地震观测以来记录到的典型地震,运用数字地震信号处理方法,测算每个抽选地震震前一分钟地脉动信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特征数据,通过频谱分析法,获得了震前地脉动噪声频谱的差异性。初步研究了典型地震震前地脉动频谱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共归纳了18类震前地脉动噪声类型,按照无震平静分钟值脉动频谱特征类比典型地震震前分钟值频谱的异样变化,发现正常与异常的地脉动噪声特征,最主要的还是受震级强度和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大。临震前地脉动分钟值频谱特征异常,可用于震前脉动前兆异常变化跟踪,从而利用地脉动频谱的特征参量监测地震孕育过程,为地震中长期及短临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观点,将强地面运动幅值谱?A(f)│表示为强度受到调制的随机过程即│A(f)│=│A(f)│〔1+n(f)〕其中,│A(f)│为随频率变化的确定性函数亦是│A(f)│的均值,n(f)为均值为零的随机过程。在随机过程n(f)为各态历经的假定下,研究了n(f)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的特征及其衰减形式。根据地震学的有关理论,提出了用四个参数控制幅值谱的均值随频率变化的函数形式并对拟合这些参数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Sompi谱分析方法,对1989年1月至1990年7月发生在唐山地区的20个地震和1988年7月至1989年10月发生在大同周围地区10个地震波(体波和面波)资料,及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自1959年以来ML≥2.0地震目录资料的频谱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几次大地震前地震波和地震活动性波频谱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较大地震前,地震波(体波和面波)及地震活动性的fd,均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地震波及地震活动性的fd变化可能成为地震预报的有用指标;Sompi谱方法在处理地震波及地震活动性资料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新丰江ML4.9级地震序列的波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新丰江ML4.9级地震及前后小地震的波形资料作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前,新丰江地区小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值fc(P)/fc(S)为1.51左右;主震后下降到1.3左右;新丰江地区小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的统计平均值为1.41。同时还测定了前、余震系列的应力降、地震矩、震源尺度及平均位错等震源参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区的32个小地震的地震波频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S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频谱峰值、零频谱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等频谱特征量大多数在主震前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异常变化,因而可作为地震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Sompi谱分析方法在处理数字地震记录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化然  冯德益 《地震》1995,(4):359-364
使用数字地震记录,应用Sompi谱分析方法,对1989年1月-1990年7月发生在唐山地区20个地震5和1988年7月-1989年10月发生在大同周围地区10个地震波谱进行了分析,从而对1990年7月23日唐山ML4.9震和4.9地震和1989年10月19日大同ML6.1地震P、S波频谱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地震前P、S波频谱的卓超频率fd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高台地震台和兰州地震台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6.4级、2009年9月30日撒摩亚群岛8.1级地震前重力记录资料脉动幅度及频谱变化,总结了重力地脉动在时间域和频率域上的临震前兆异常特征,发现有与宽带地震仪低频波异常对应的异常信息,即震前时域脉动曲线出现纺锤型或喇叭口形态,0.1~0.14Hz的频幅最大值在震前几天加速增大直到发震.跟踪地脉动异常变化可以为地震短临预报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强震中长期预报的三种新方法,即自助统计,Sompi谱分析及模糊时空分维。对川滇地区一些强震的震例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这三种新方法可在数年期的强震中长期预报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geomagnetic variations in regions around the Qiongzhou Strait(范国华)(姚同起)(顾左文)(朱克佳)(陈伯舫)(冯戬...  相似文献   

13.
采用石家庄遥测台网数字化的地震记录,选取了1998年1月~1999年12月张北震区的146条地震,分别对P波、S波作了波谱分析,求取了拐角频率、地震矩、震源半径、应力降、平均位错和波谱能量。分析了拐角频率和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震源参数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99年3月11日5.6级地震之前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均出现异常,同时发现,S波对环境的变化比P波敏感,P波较稳定,且各震源参数与震级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4.
Seismic discriminants based on the spectral seismogram and spectral magnitude techniques have been tested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ree events; a nuclear explosion which took place in Lop Nor, China with m b 6.1 and two earthquakes from the closest area with m b 5.5 and 5.3, respectively. The spectral seismogram of the three events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nuclear explosion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earthquakes where the P wave is richier in high frequency content in the nuclear explosion than the corresponding earthquakes.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energy decays more rapidly for the nuclear explosion than for the earthquakes. Furthermore, the spectral magnitudes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pectra between the nuclear explosion and the two earthquakes.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appear to be quite enough to provide a reliable discriminant. The estimated stress drop from the magnitude spectra indicates a higher stress drop of the nuclear explosion relative to the earthquakes of the same tectonic region.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最具潜在喷发危险的火山,地震监测是有效的火山监测手段之一。小波分析是一门新兴学科,被称为“数字显微镜”,它在时频两域具有良好的局部特性。本文对火山区不同种类的地震波形运用小波分析和频谱分析的方法,希望能提取不同类型火山地震的一些频谱特征,确定火山地震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计算得到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83个ML≥2.5地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和零频极限等震源谱参数,分析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和零频极限比值的变化特征,间接反映震源处波速比的变化。结果如下:(1)拐角频率比值的平均值约为1.32,而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55,后者高于前者;(2)二者得到波速比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个波速比在岷县地震前后呈现出"明显升高-下降-震前急剧下降-震后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3)二者得到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岷县地震震中附近及合作、舟曲等地区在震前出现低值异常,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在震后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6月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利用长白山火山中心站的观测资料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的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火山地震的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结果表明,自1999年以来发生的火山地震主要为构造型火山地震。对这些火山地震进行了尾波Q值分析并与四川地区的Q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长白山火山区尾波Q值偏低,说明这一地区构造活动水平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