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横向线性变速介质中的共炮检距波场延拓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横向变速介质中振幅保真的共炮检距波场延拓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横向线性变速条件下,通过引入新的偏微分方程,给出了该介质中振幅保真的波场延拓方程.这一波场延拓方程是均匀介质中振幅保真延拓方程在横向线性变速介质中的推广.首先由线性变速介质中地震波射线的走时函数,证明了该延拓方程的运动学等价方程对横向线性变速介质中的所有炮检距和各种反射层倾角都适用.然后,通过对模型数据的计算并与传统的DMO方法比较,证明了这一波场延拓方程能很好地保持波前的振幅特性,特别是能保持焦散点的波前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地震波场的共偏移距延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现地震波场共偏移距剖面上不同偏移距之间的转换,对于精确的共反射点叠加、速度分析以及研究AVO信息等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均匀介质地震记录的微分性质出发,通过对其共反射点变化轨迹的研究,导出基于Hamilton方程的地震波场共偏移距延拓方程,建立了新的共偏移距延拓算子,通过理论模型的计算验证了此方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是目前认为最好的生成零炮检距剖面的方式. 共反射面元 意指地下某一反射点邻近的一个反射弧段,该弧段在时空域内的走时响应称为CRS叠加面,该 叠加面可视为反射弧段上各共反射点(CRP)的时空域内走时响应的组合. 在一般的共反射 点走时关系基础上,引入两种特征波——Normal波和Normal Incidence Point波,就可以在 傍轴近似假设下,将CRP走时关系推广到反射点邻近的各反射点,将这些反射点的CRP走时关系 加以组合就得到了关于该反射点的共反射面元的走时关系. 考察从共反射点(CRP)到共反 射面元(CRS)的过渡,这一过程提供了CRS叠加的应用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于三维反射地震,文中将三维弯曲界面视为倾向和倾角变化的三维倾斜界面的包络,并依据三维倾斜界面反射提出计算三维弯曲界面P波反射时距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倾角CDP理论,从界面反射点出发,给出地表CDP网格点,由检波点位置计算炮点位置,得到三维地震的炮点网格和检波点网格的分布关系,最终计算P波的三维反射时距。炮集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便于分析反射时距随炮点位置的变化,特别能揭示界面反射点位置和时距的关系。三维弯曲界面和三维倾斜界面的反射时距特征对比表明,仅从同一测线方位的时距难以将这两种类型的界面反射区分开来,但比较不同方位的时距差异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震反射走时拾取是反射走时层析成像的首要环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共炮点域、共检波点域、共中心点域、共偏移距域的多域人机交互反射波走时拾取方法。通过分析地震记录在不同域的特征,选择最佳的域进行反射波同相轴的拾取,在人机交互的环境下采用人工和计算机相结合,提高拾取的准确度和效率。利用Qt语言编程实现了地震资料的多域显示及反射波走时多域人机交互拾取软件。合成地震记录和实际地震资料的走时拾取结果表明,该软件操作灵活方便,对复杂地震资料的反射波走时拾取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TI介质双参数速度分析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26  
TI介质是常见的介质类型.当道集的排列长度远大于勘探目的层的深度时,P波走时资料包含的信息可以用来确定TI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TI介质的CMP道集中,速度随炮检距而变化,可以从这种变化中求出Vnmo和η。通过模型试验说明,从TI介质P波资料的CMP道集求取Vnmo和η的方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三维倾斜界面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获得更加精确的P波速度模型,进行可靠的AVO/AVA分析,形成与三维多分量PS转换波共转换点道集配套的技术,在常速介质共反射点精确走时的基础上,推导并给出三维倾斜界面P波共反射点道集近似双曲时距关系及NMO速度;认识到近似时距在偏移距与深度比小于2时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指出P波共反射点道集NMO速度是P波速度、界面倾角、界面倾向和测线方位的函数,且随测线方位变化而呈现椭圆特征.与P波共中心点道集NMO速度不同.P波共反射点道集NMO速度小于介质速度.且随界面倾角增大而减小;椭圆长轴方向为倾斜界面走向方位,短轴方向为倾斜界面倾向方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分层均匀"多层介质模型"为依据,正演模拟多炮人工地面地震记录.其观测方式为:三炮位置分别在1500m,2500m,3500m处;道检距25m,140道(或道检距5m,700道),偏移距1000 m.为提高地震反射层析成像的精度,运用"走时最小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与"波形基本解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相结合的方法,反演...  相似文献   

9.
平面声波在粗糙界面上的反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有关粗糙界面的Rayleigh假设,讨论了平面声波按余弦规律快速变化的小尺度粗糙界面上的反射特征.研究表明:这类界面与位于该位置的一个过渡地层的作用相当.该过渡层的厚度为粗糙界面的起伏幅度,速度和密度为上下两层介质相应量的平均值.研究了埋藏很深的微粗糙界面所引起的地震反射(绕射)波的频散特性和走时的构成,即包含零炮检距反射时间、正常时差和界面粗糙时差三部分内容.该粗糙时差与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无关,与绕射波的阶次有关,绕射波尾随在反射波之后以某一固定的时差出现.且只有当界面的粗糙波长与地震波的波长相当时,才能观测到这类绕射波.该结论为粗糙界面地震反射资料的处理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零炮检距数据在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有很多优势和用途,然而,受海洋水平拖缆地震采集作业方式的限制,接收数据的最小炮检距一般在200 m左右,小于该炮检距的数据是无法直接获得的.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对较大炮检距数据进行动校,通过外推来变相获得零炮检距(包括小炮检距)数据,其外推的精度会受到地震资料信噪比、动校正速度的精度等因素影响,并且保幅性较差.本文通过一种基于Kirchhoff真振幅偏移和反偏移串联的技术,在反偏移过程中改变观测系统,有效实现了大炮检距反射地震数据向零炮检距(包括小炮检距)数据之间的转换,且很好地保持了零炮检距(包括小炮检距)数据的振幅特性.同时,经偏移-反偏移串联处理后,有效压制了地震数据中的随机噪声,地震资料信噪比和成像精度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横向均匀介质可由若干水平分层足够好地逼近,本文引入零厚度层来描述成层介质,从而建立了回折波、反射波、首波和直达波统一的时距关系以及地震走时随模型参数变化的公式。本文详细讨论了水平分层介质里地震走时曲线的特征,合成地震走时的试验表明了由地震走时,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可以成功地反演速度模型参数,所反演的模型含有速度梯度层,也可以含有低速层。  相似文献   

12.
一种改进的地震反射层析成像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复杂介质的地震反射走时层析成像存在数据拾取困难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反射层析成像速度模型建立方法,该方法用速度和地震射线走时描述模型,用地震反射波走时、地震波在源点和接收点处的传播方向信息反演模型.为提高反演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引入了Hamilton函数描述射线,在相空间计算反演所需的射线路径和目标函数对模型参数的导数,对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试算,试算表明该方法对复杂介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转换点位置的计算是转换波资料处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提出了分别基于速度随深度线性变化、速度随垂直走时线性变化、慢度随深度线性变化和慢度随垂直走时线性变化四种等效垂向非均匀介质情况下转换点位置的计算方法. 研究了通过速度拟合、走时近似和相似系数谱三种方式选择合适的等效速度方法. 结合理论模型对非均匀介质转换点计算方法、渐进转换点计算方法、Thomsen近似公式和均匀介质解析计算方法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均匀介质转换点计算方法能更准确地计算转换点位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宾川气枪地震信号发射台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利用线性叠加和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方法提高信噪比,通过反褶积、插值拟合和波形互相关等方法,获得2021年漾濞M;6.4地震前后气枪震源初至波信号走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叠加方法得到的走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沿发震断裂带附近的3个台站观测到的初至波走时延迟为7.3~14.4 ms,在射线路径上平均波速降低了0.08%~0.12%,距离震中位置较远的台站走时延迟为2~6 ms.分析认为,观测到的走时变化主要是漾濞M;6.4地震引起强地面运动造成浅层介质疏松、同震破裂导致震源区地下介质裂隙增加和地下流体侵入等共同作用造成,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和促进对此次地震震源物理过程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5.
斜交观测系统与正交观测系统相比,在不增加检波点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炮点的排列方式达到改变炮检距分布的目的,斜交观测系统炮检距的分布以及不同范围的炮检距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都与正交观测系统不同.本文着重分析了斜交观测系统不同范围炮检距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这种炮检距的变化对斜交观测系统的影响,最后通过斜交观测系统与正交观测系统所得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16.
我们提出了快速计算二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所谓的多重偏移时间场的一种新方法,该时间场包括了从一组震源产生,经给定界面反射并且在相应的检波器处记录到的全波走时.该方法中使用了共反射元观测系统,用反射界面上虚震源(元)向上发射的扇形射线模拟该场.计算出的扇形中射线对的走时被用来建立描述多重偏移时间场的球形时间面,通过内插法(对波至的每个分枝)将它们投影到一张编制的表上,用此表建立二维内插的系数而这些系数确定了所期望的时间面.用共反射元迭加方法得到的一些结果和公式来证明通过仅追踪中央(法向入射)射线如何能获得连接共反射元的炮点-接收点对的位置分布及相应的走时.就两类模型研究了这些公式的精度.用所提出的方法,对震源和检波器任意分布时的走时计算问题只需要少量的运算,因此该方法非常快并且其效率随着炮点集的总数目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共反射面元走时曲面计算是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关键.常规共反射面元叠加必须通过相干搜索和优化确定共反射面元叠加公式中的三个属性参数(二维),从而确定共反射面元走时曲面,该类算法具有三点不足:①相干搜索及优化法计算量大;②共反射面元叠加公式仅适用小炮检距;③波前曲率半径取负号且较小时,共反射面元叠加公式基本不适用.为此,本文提出了利用共反射点射线追踪拟合共反射面元走时曲面的计算方法.模型计算证明该方法比传统共反射面元叠加走时曲面计算精度高,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三维斜井井间地震数据成像问题,借鉴二维地面地震弯线及宽线处理思路,将三维井间地震成像问题转换成二维成像问题进行研究.利用三维逐段迭代方法对三维斜井井间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计算上、下行反射波走时及反射点位置,通过对比正演记录与实际资料的特征,调整地质模型参数获取准确速度场.然后对波场分离后的共炮集数据进行反射波归位,得到共反射点道集数据.最后根据反射点的分布选择一条反射点分布最集中的剖面线,以一定的宽度将剖面线左右的反射点包裹起来;根据叠加宽度划分成大小相等的矩形面元,将面元内的共反射点数据投影到剖面线上进行二维叠加成像.通过模型测试,三维XSP-CDP叠加方法能有效反演地下结构特征,指导三维井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并解决不共面斜井叠加成像问题.应用该方法对M地区实际资料进行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反演地下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数据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壳深部物质呈现出多尺度的非均质性,导致了地震剖面上反射能量弱、同相轴连续性差、多成带状分布.传统的反射地震解释方法难以有效应用到深反射地震资料解释中.统计分析的方法为深反射地震资解释提供了新的工具,地下介质这种随机分布的非均质性可以借助随机介质模型来进行描述.深反射地震剖面继承了地下介质的非均质性,因此可以通过从反射地震剖面估算随机介质参数来研究地下介质非均质性的空间分布.由于地震剖面长度有限,随机介质参数估算中自相关函数计算误差较大,导致了估算的不准确.现代功率谱估算克服了短数据自相关函数难以准确求取的问题,提高了参数估算准确性.模型计算和实际数据测算都证明了该方法能有效提高自相关函数计算精度和随机介质参数剖面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内地壳结构反射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前景,在安徽长江中下游池州一铜陵段完成气枪震源流动水体激发、岸上反射地震仪器接收的探测试验,获得测线下方反射地震数据剖面。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内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具有传播距离远、穿透深度大等特点,在距炮点13km处获得清晰地震波初至起跳信号,纵向上双程走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