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汶川地震中,在10度区擂鼓镇调查到7幢校舍,6幢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均裂而不倒,1幢局部倒塌,探究原因主要是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能力不同.实例表明,乡镇中小学教学楼采用构造柱圈梁抗震体系,单边外走廊的3层砖砌体房屋,平面布置合理的,可达到大震不倒的安居安学设防目标.本文将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发展为抗倒能力指数,用以判别多层...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砌体结构的抗震鉴定或震害预测方法没有考虑构造柱、圈梁等抗震措施对增强砌体结构抗倒能力的影响,使得在高烈度下的鉴定或震害预测结果多为倒塌,这与震害实际不符合。实际在高烈度区,有一些砌体结构并没有倒塌。本文按照杨玉成等[1]提出的用抗倒增强系数修正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将抗倒增强系数的取值推广到不同工况;提出地震烈度为Ⅹ度时烈度影响系数为4.0;推演了杨玉成等提出的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表示的震害预测判别标准。按此法进行了24栋建筑的分析,震害预测结果显示考虑抗倒能力的方法适用于高烈度下的砌体结构震害预测,简单易用,符合震害实际。  相似文献   

3.
路建波 《华南地震》2021,41(3):92-99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实施后,嘉兴市区抗震设防烈度由六度变为七度,大量老旧房屋结构是否能够满足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值得研究.选取了嘉兴市区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各一幢经过正规设计建造的典型砌体房屋,对三幢房屋进行了现场调查,获取结构相关参数,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抗震能力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有:不同年代经过正规设计建造的三幢典型砌体结构,抗震能力差别显著;80年代和90年代砌体结构房屋,存在多方面抗震能力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2000年以后典型砌体房屋,构造措施完整,使用年限较短,总体分析,抗震能力较好.此研究工作为嘉兴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风险降低等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层砌体结构由于其施工简单、经济实用等自身优点,目前大量应用于我国的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此类建筑物抗震鉴定对于抗震减灾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能力鉴定的流程,并结合西昌市某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分析,介绍了多层砌体抗震鉴定的一般流程、方法,并给出了抗震加固的建议,可为其它地震高烈度区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及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砌体建筑抗震设计及加固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燎原 《地震研究》1999,22(4):397-402
介绍了美国砌体建筑物地震评估及加固方面的新发展,以及美国新近推荐采用的基于使用功能的砌体抗震规范,并与中国目前采用多的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规范作比较,指出出砌体抗震设计及加固中,提高它的塑性变形能力与提高它的强度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6.
林建华 《华南地震》1993,13(1):1-10
本文通过考虑地震烈度的随机性和模糊性,以及石结构强度破坏等级界限的模糊性,研究多层石结构抗震抗剪能力的可靠性问题.将地震地面运动模拟为含有模糊烈度参数的平稳过滤有色噪声的随机过程,引入抗剪强度破坏指数,建立了石结构抗震抗剪能力的模糊安全准则,为研究多层石结构的抗震抗剪能力可靠性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强震后严重受损砌体窗间墙难以快速修复问题,提出一种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替代墙肢的修复方法。根据窗间墙受损特征,数值建模设计与其受力特性吻合的阻尼器,选取多层砌体墙受损模型分别进行修复前后的拟静力对比试验,分析两模型的破坏特征、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规律、耗能与变形特征等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承压抗剪型阻尼器替换修复技术可快速改善砌体的抗震性能,增强结构的变形能力,是满足震后受损砌体结构功能迅速恢复的一种简捷修复方法,为消能减震技术在砌体结构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砌体结构是一种脆性结构,变形能力和承载力均较低,因取材方便、施工简单和造价低等优势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为了评估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方法研究了多层砌体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了影响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主要因素以及群体多层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场地条件情况下,砌体结构的房屋层数、砌筑砂浆强度、设防烈度和墙体面积率对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影响较明显;当结构层高在2.8~3.3 m之间时,层高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不大。抗震设防砌体结构抗震能力比不设防结构有明显提高,说明构造柱和圈梁等构造措施能显著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这与目前的基本认识相同,也证明了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有关规定,以某底商多层砌体结构为例,简要介绍了底商多层砌体结构采用隔震技术的设计要点和步骤。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基础摩擦隔震房屋高宽比限值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大量的试验结果和地震经验表明,采用基础隔震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建筑物的高度在什么范围,即建筑物的高宽比在什么范围内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采用基础滑移隔震多层砌体房屋在实际地震作用下的抗倾覆高宽比限值进行了研究,利用Wilson-θ数值积分方法计算,得到了多层砌体房屋的高宽比限值的统计值。其数值结果可供编制建筑隔震设计规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多层偏心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层单元模型,建立了基于层剪力-扭矩等效屈服EYST面概念的求解多层偏心结构体系双水平向地震动作用下平扭耦联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简化算法,并讨论了控制偏心结构非线性扭转反应的相关结构参数;通过数值分析,初步验证了该简化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加固的原则,对目前常用的多层砌体房屋的加固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提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指出了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提出了“碟形弹簧-橡胶隔震垫”和MR阻尼器组合而成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对多层建筑结构“水平剪扭-竖向”地震反应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了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对建筑结构水平地震反应的模糊半主动控制策略和对建筑结构竖向地震反应的被动控制方法。以一个五层框架结构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是一种十分简单和有效的隔震系统。它可克服建筑结构常规隔震系统的两个主要缺点,有效地抑制多层建筑结构的多维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4.
多层建筑隔震改造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某多层建筑隔震改造的初步设计,采用隔振技术来进行抗震加固改造,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可降低,上部结构不需加固即可正常使用;且楼面的加速度反应减小,可以保护内部的仪器设施在地震时不受破坏。该建筑的平面呈L形,其扭转影响较大。考虑到抗风和扭转作用,在边远处选用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建筑物的隔震改造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采用振动控制算法中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研究了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控制作用系统参数优化设计,即假定控制器数量、位置,对控制作用参数进行优化.将选取的主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模型,将MTMD(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对结构的反力与地震荷载共同作为结构的荷载输入分析;基于对主结构多模态耦合作用的考虑以及MTMD加载位置的初步假定,以二次型性能指标对系统状态方程加以控制.得到控制效果与利用最优参数法的结构控制效果做进一步比较验证.最后利用ANSYS优化设计模块,对已得到的控制器参数进行二次优化.  相似文献   

16.
多层错层砖砌体房屋抗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典型的东西和南北错层单元模型,按不同的错层高度、不同收层情况和不同理置深度的实际房屋情况,分析建立了错层房层和相应的等效规整房屋模型,采用板壳单元,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这些模型的动力特征和在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剪应力分布,经过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错层房屋墙应力的分布规律。根据错层房屋的受力特点,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加强构造措施,结构布置要求和错层房屋的抗震计算模型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多层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提出了针对隔震装置设计的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该方法在项目的方案阶段,根据项目的基本情况采用简化估算方法对隔震层进行估算,为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隔震层进行设计计算,为上部结构和基础设计及隔震装置的选用提供依据。文中以4层多层框架结构体系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提出的设计方法具有简便,符合工程应用的特点,且该方法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18.
Strongback-braced frames employ an essentially elastic steel truss, or strongback, that distributes demands more uniformly to delay or prevent story mechanisms. Because inertial forces are no longer limit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story mechanism, strongback-braced frames can exhibit large elastic force demands, particularly in the higher modes. This paper characterizes the higher-mode force response of strongback-braced frames. Four-story archetypes were designed using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es to incorporate higher-mode force demands into the design process. The response of the archetype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reference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frames that were allowed to form story mechanisms. The force demands in the strongback were then described using equivalent-static forces to represent the inertial forces induced by the higher modes. Force demands in the strongback arise from a yielding first-mode ‘pivoting’ and elastic higher-mode ‘bending’ response. These higher-mode force demands are elastic, ill-constrained by the strength of the yield mechanism, and depend significantly on the choice of ground motion record used for the analysis. In remaining elastic in the higher modes, the strongback distributes demands more uniformly and mitigates the formation of story mechanisms. Consequently, design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strongback-braced frames need to include estimates for these near-elastic higher-mode force demands.  相似文献   

19.
20.
多层钢框架连续倒塌动力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多层钢框架连续倒塌由于初始破坏引起的动力效应,本文采用集中塑性铰杆模型,以需求能力比(DCR)为参数,利用瞬时加载法对一榀多层平面钢框架和一个多层空间钢框架进行了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DCR的增大,各柱列沿竖向动力放大效应基本不变;当DCR≤0.5时,随着DCR的增大,各柱列动力放大效应基本不变,且一般情况下含失效构件的柱列动力放大效应最显著;当DCR>0.5时,含失效构件的柱列动力放大效应随着DCR的增大而增大,其余柱列动力放大效应随着DCR的增大而减小或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