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从粤东沿海逆时针旋转而来的陆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岛基本地质特征出发,通过与大陆东海沿海及邻近地区之间的地质对比,提出关于台岛成因的新假说,即台湾岛是在晚中生代随着东南大陆的离散而逐渐分离出去的一个陆块,并经历逆时针旋转,于中新世以后在福建沿海与大陆碰撞拼贴。  相似文献   

2.
台湾北部及西部陆架之地貌与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台湾北部东海陆架分布广阔,海床平坦少有显著的海底地貌单元,接近台湾处陆架宽约 230 km,陆架边缘平均深约 120 m,反映了 15000 a前末次冰期盛期的效应.东海陆架内外海伸展,呈现陆架-陆坡-海盆的水深剖面,代表被动大陆边缘.陆架的上新世-第四纪岩层主要由浅海沉积物组成,沈积物完全来自大陆,区域倾斜沉降与浅海堆积作用,造成一个向东增厚的沉积契形体. 台湾海峡陆架的发育有两个阶段,古新世至中新世张裂大陆边缘的形成,上新世-第四纪转变为前陆盆地.前陆区域地壳弯曲沉降,伴随着源自台湾造山带的沉积物堆积,形成今日的台湾海峡前陆陆架.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对改变台湾海峡前陆陆架形貌的效应,大部份被前陆沉积作用抵消. 高屏岛架是一个非常小的平台,长约 100 km,宽约 20 km,深约 80 m.它位于台湾岛的边缘,属于岛屿陆架.高屏岛架的地貌及地质环境主要反映一个早期充填不足的前陆盆地. 沿着台湾造山带由北而南,由被动大陆边缘陆架(东海陆架)转变成前陆陆架(台湾海峡陆架),南部变成岛架(高屏岛架).台湾地区陆架的转变主要成因于上新世一第四纪期间,吕宋岛弧北端与欧亚大陆东缘的碰撞.台湾造山带的隆起、前陆地壳弯曲沉降、前陆盆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我国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一个地区,一些地震学者研究过中国周边地区地震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台湾地区强震活动与大陆中强地震活动具有同期活跃的特点,这种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同步活跃的特点表明,二地区可能具有同一个动力来源,可能是由于板缘地震所引起的应力调整对板内地震孕育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文慧  崔菁 《地球》2022,(1):67-72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诗经·陈风·宛丘》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诗经·陈风·宛丘》所描绘的地方就是中国城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淮阳,也称宛丘、陈州。中国历史记载以"三皇五帝"为始,淮阳,就是人皇始祖伏羲氏的都城所在。伏羲在此观天法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起上述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由弱转强,中小地震及震群活动由海域逐步向粤闽赣湘交界广泛扩散,表明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是较大范围应力场增强所致;(2)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呈现拉张(震前15年)-挤压(震前5年)-拉张(震前半年)的演化特征;地震视应力计算结果同样显示震前5年开始区域应力水平快速大幅上升并持续至临震前半年转为下降;(3)GPS基线长期观测表明台湾岛相对大陆存在年度“分离-相聚”交替运动,6.2级地震前两岸经历了“分离-相聚-分离”2次明显的倒转运动,运动方式倒转时间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变化存在准同步性.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粤闽赣湘交界等区域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制于两岸相对运动方式,台湾岛震前持续近5年朝大陆挤压造成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可能是导致6.2级地震以剪切破裂方式发生的直接因素.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台湾岛东部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读者沙龙     
《地球》2013,(8):5
正如果您对《地球》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以及遇到相关难题或者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回复。我们的邮箱是:diqiuzazhi@163.com来信节选来信您好,我是《地球》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我非常喜欢7月刊中关注"版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以前很在《地球》杂志上看到有关台湾的消息,这次《地球》杂志7月刊登了一篇关于我国宝岛台湾的文章,这让我倍感欣慰。作为国土资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板块的相互作用及应力状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ISC及中国台网的资料,研究了台湾地区的地震空间分布及地震机制解,并结合其他资料,讨论了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附近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对应力状态的影响。认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台湾大部的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但在远离台湾的地方,应力场的强度减弱,且方向改变,表明应力场来源于两板块的碰撞,但其影响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8.
正打开地图,在中国东南方有这么一个岛屿:这里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仅仅相隔68海里;这里有一个造型奇特的海蚀柱——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半洋石帆";这里有一个大湖,叫做"三十六脚湖",它高出海面15米,形状就像一只巨大的章鱼;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岗岩球状风化造型——海坛天神;这里有被称为"石兽世界"的南寨石林群……它就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不久前,经"第  相似文献   

9.
我国周边地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及中国周边地震资料,认为周边强震活跃必然导致大陆地震活跃,即中国大陆强震与周边强震活动具有一体性或滞后性;我国台湾和东北地区7级以上强震与华北地震活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日本8级以上强震的发生表明太平洋板块活动增强,受这一影响东北地区地震也将进一步活跃。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5,(3)
<正>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宋元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它不仅是地方性的港口名称,更代表了世界海洋文明进程中一段重要的历史。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刘从效扩建唐朝开元年间修建的泉州城,并且在城里城外大量种植自东南亚引进的刺桐树,因此泉州别称"刺桐城"。在古代的西方海图与航海典籍之中,也一直以"刺桐"称呼泉州。72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一段描写:"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假设马尼拉海沟北段为潜在海啸源,基于中国地震台网对马尼拉海沟地区震级测定偏差,采用COMCOT(comell Multi-grid Coupled Tsunami Model)海啸数值模型,模拟南海海啸波传播.选取南海北缘3个特定地点,其中两个位于华南近海区域,另一个位于台湾岛南端近海区域,此外还在临近马尼拉海沟北段的深海地区选取了1个特定地点.分析这些特定地点最大海啸波以及最大海啸波到时对于震级测定偏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马尼拉海沟北段地震如触发海啸,华南近海区域以及台湾岛南部近海区域最大海啸波振幅对震级偏差敏感,但最大海啸波振幅到时对于震级测定偏差不敏感;振幅最大的海啸波,二十几分钟即可波及台湾岛南端近岸区域,大约1小时后波及大陆华南近海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12.
台湾岛为华夏陆块东缘自中生代晚期以来的年轻活动造山带,在东海-南海陆架地质背景上,台湾岛具有多重特殊性:除缺失始新世晚期层序外,始新世-更新世间有连续陆相至浅海相层序出露;记录"中国海"的发展及东海-南海陆架沧海桑田变迁;快速的隆升速率及重要的海洋沉积物贡献源;活跃的地震活动;既有被动又有活动大陆边缘层序;从台湾-吕宋间海域到岛上同时进行俯冲-碰撞-仰冲-张裂构造活动,因此有完整的威尔逊构造旋回地质纪录."台湾岛什么时候出露?"及"台湾岛怎么形成?"是大家关心台湾岛地质的基本问题.如果把东海陆架一半水深(60m)的海水拿掉,150km宽的台湾海峡就是台湾岛跟大陆相连的脐带;如果把台湾岛恢复到未造山前的原始形貌,台湾岛就是东海连结到南海间的脐带.但是为什么在东海及南海的陆架上只有台湾岛有比较大范围的出露?显然是有一个特定的地质作用在这个特殊的脐带位置发生,那就是早中新世19~18Ma开始的南海俯冲及随后6.5Ma开始的北吕宋火山岛弧与俯冲的欧亚大陆发生了斜向碰撞.台湾岛在晚中新世(~6.5Ma)时开始出露,最早出露部位就在中央山脉.中央山脉为中生代白垩纪的活动大陆边缘,随后拼合为欧亚大陆一部分,经新生代古近纪断陷构造(50~39Ma)、渐新世-中期中新世南海张裂(33~16Ma)、早中新世(19~18Ma)至今欧亚大陆-南海岩石圈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于西进的花东海盆-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中新世增生楔,及6.5Ma至今由北向南迁移的斜向弧陆碰撞,导致中央山脉隆升出露海平面之上,形成原始台湾岛.由此原始台湾岛,台湾河流系统开始发生,并将侵蚀物经河流向西供输到原始台湾海峡前陆盆地,同时也向东供应到北吕宋海槽弧前盆地.随着弧陆碰撞的持续进行,南海东北部陆架上层序被推覆并出露在中央山脉西侧,台湾岛出露的面积也随之变大;1Ma的吕宋火山岛弧北段更向西仰冲,形成海岸山脉,拼贴在中央山脉东侧;最后又因1Ma冲绳海槽弧后张裂,中央山脉东北部又发生断陷,产生宜兰平原,形成今日台湾岛的形貌.  相似文献   

13.
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 ,由中国地震学会和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共同组织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 ,于 2 0 0 1年 7月 3 1日~ 8月 1 8日在台湾和大陆分别举办。中国地震学会组织大陆 1 4个地区的 67位营员赴台湾参加了“台湾营”的活动 ;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组织台湾的 1 6位营员与大陆的 1 1位营员参加了“大陆营”的活动。中国地震学会和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的组织者经过精心策划和友好合作 ,在双方2 0 0 0年于北京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的良好基础上 ,本届夏令营再次取得了圆满的成…  相似文献   

14.
应第五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美)Jcseph C·Y·Chen教授的邀请,我局齐书勤同志于1988年8月3日至16日赴美参加第五届国际中国科技史会议.会址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参加会议的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中国大陆的20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的30多位代表和台湾的1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届会议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齐书勤同志向会议提交的《近10年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2012,(2):231
《中国地震》(季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多年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认定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2004年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被美国《地质文摘》收录。被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资料库(台湾)》收录。《中国地震》于1997年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2001年入围"中国期刊方阵"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第13卷(1997年)总目录第1期中国大陆及邻区大尺度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板块耦合的力学机制傅征祥姜立新(1)……………………利用近代微震资料研究地震危险性刘杰陈杨一冲倪建华(10)………………………………………………河北省阳原...  相似文献   

17.
浅谈永兴岛     
袁立明 《地球》2012,(9):78-81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这是小学语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里对西沙群岛的描写,很多人也是在这篇课文里第一次认识美丽的西沙群岛。永兴岛就是西沙群岛的主岛,也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  相似文献   

18.
虽然台湾西部的造山运动逐渐减弱,但台湾海峡的确还发生大、小地震。主要由于后勤原因,以前的研究基本没触及该地区。然而该地区的整体地壳构造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可能提供造山运动之前原始台湾的线索。通过将使用台站对从环境地震噪声提取的时域经验格林函数(TDEGF)与传统面波双台法(TS)相结合,我们能构建出5~120s之间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使用台湾和海峡两岸的台湾宽频带地震台阵(BATS)的台站,我们能够获得该地区不同地方的平均一维Vs结构。如预期所料,结果显示在地壳上部15km内有显著的剪切波速度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上地壳和台湾岛西南海域上地壳分别出现最高Vs和最低Vs,它们相差约0.6~1.1km/s。对于海峡的不同地方,海峡中部上地壳Vs结构比北部和南部低约0.1~0.2km/s。台湾海峡地下的上地幔Vs结构(莫霍面-150km)比AK135模型低约0.1~0.3km/s。整体地壳厚度约为30km,比台湾岛下的地壳厚度更薄且变化更小。使用水深超过1000m海域中的短周期频散数据反演地震波速度结构除大陆架外还应将水层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9月4日,《Nature》发表文章称,法国和瑞士的研究人员首次使用高分辨率3D数值实验模拟了承受张应力的板块与地幔柱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快速、强大的计算机以及自编程的稳定算法获得的实验结果表明,若地球表面受张应力作用,其内部的岩浆柱会导致大陆裂解。"地幔柱"是由来自核幔边界的物质呈柱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6,(6)
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日至纪流纹质破火地。《载敬堂集》载:"雁荡山以瓯江自然断裂,分北雁荡山和南雁荡山。以景观区位分有北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中雁荡山之称。"其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沈括、徐霞客、张大千、郭沫若等都留下了诗篇和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