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德都地震台从2006年4月25日开始进行台站的数字化改造,改造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地磁绝对观测室的建设和地磁相对记录室的建设。众所周知,地磁观测用房建设难度大,而难度大主要来自地磁观测场地和地磁观测设施的磁性是否合格。本文就是对德都地震台建设地磁房期间有关磁性检测和检测结果的介绍。利用G856磁力仪和CTM-DI磁通门磁力仪,进行野外和台站的材料磁性检测,方便、快捷、准确,是保证地磁观测用房建筑材料磁性合格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磁台站建设中的材料磁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福建泉州地磁台重建工作中,对建筑材料进行磁性检测以及施工过程中进行磁性跟踪监测的一些方法.实践证明,应用这些方法能很好地满足地磁台站建设规范的技术要求,说明这些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可以为以后地磁台站的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宁夏地磁台站建设经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宁夏地磁台站磁房建设,介绍了地磁台站建设中场地磁性控制、建筑材料磁性检测等方面的一些经验,对其他环境类似的兄弟台站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涉县地磁基准台地磁观测室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观测规范要求施工,利用GSM-19T磁力仪,对建筑材料磁性进行严格检测和筛选,并对地磁房建设前后磁场梯度进行检测,对比可以发现磁房场地磁场梯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此次涉县地磁房建设过程中各种建筑材料的磁性检测工作,可以为其他台站磁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CTM——DI磁力仪(简称DI仪)是第一次大规模在地磁台站推广使用,该仪器可一机多用,既可以作为地磁绝对观测仪器进行绝对观测,又可以检测各种材料的磁性,为建设合格的地磁观测环境把好建材关。  相似文献   

6.
大连九龙地磁台的材料磁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大连九龙地磁台建设工作中,对建筑材料进行选定,磁性检测,以及施工过程中用G856质子旋进式磁力仪进行磁性跟踪监测。实践证明,这样做能很好地满足地磁台站建设规范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江蕾 《四川地震》2013,(1):42-44
地磁数字化观测室是磁性条件要求很高的永久性用房,规范对建筑物磁性水平高低有严格的规定,在建设中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材料的技术要求,建筑的房屋才能够满足仪器工作的磁性环境要求.本文结合海南省地震局子午工程项目中相对磁房和感应磁房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介绍了在磁性检测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8.
银川地磁台FHD观测室建设经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磁台FHD观测室是要求很高的永久性用房,观测规范对建筑物磁性水平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因地制宜把观测室设计好,建设好。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建筑物才能满足仪器工作的无磁性环境要求。本文结合银川地磁台FHD观测室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介绍了在磁性检测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安地震台在地磁观测项目迁建过程中,对地磁观测墩体材料,尝试采用钢化玻璃替代弱磁性石材,取得良好效果,相关工作对今后地磁台站建设改造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结合涉县地磁台建设的实际工作,详细介绍对磁房场地磁场梯度测量和建筑材料磁性检测的方法和技术指标。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指标的控制,建成了符合国家I类地磁基准台标准的磁房,场地梯度小于1 n T/m。  相似文献   

11.
以宝坻新台为例,介绍管形构件结构地磁相对记录室的方案设计和施工要点,分析采用玻璃钢管形构件建设的地磁相对记录室的实际效果,得出玻璃钢管形构件结构方案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地磁相对记录室结构新方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配备2套GM4-XL磁通门磁力仪进行地磁观测,探头置于同一地下地磁房。自2017年以来,2套仪器每年夏秋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漂移现象。从数据连续率、完整率及台站背景噪声、数据预处理等角度,对2017年以来观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通过与山西省其他台站地磁数据进行差值检测,结合地磁房附近地质条件、地下地磁室及观测墩建设、降雨等因素,分析认为,大同地震监测中心站地磁观测数据漂移的原因在于,夏秋季降雨致土层渗水,玻璃钢罩密封性较差,探头室地面积水,造成观测墩基不稳,使得置于观测墩上的仪器探头水平状态改变,进而引起观测数据发生漂移。  相似文献   

13.
地磁房湿度变化较快或过大都易引起地磁数据的异常变化,且室内湿度不易控制,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智能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监控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的变化,超过湿度阈值则发出报警信号,进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探头观测环境的湿度,提高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CHAOS-6地磁场模型计算1997—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台站模型值,分析比较模型计算值与台站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利用国际参考场模型IGRF12计算结果进行佐证。结果表明:地磁异常场模量△T作为地磁台站观测环境的一种标志,年变化显示:①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基准台绝大部分位于地磁正常区或弱磁异常区,只有少数几个地磁台位于强磁异常区;②判断1个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只测量总强度(F)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三分量绝对观测,利用地磁异常场模量△T评价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更全面、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测量拉萨地磁台观测区内自然地磁场梯度和建成地磁记录室后的地磁场梯度,并测量新建记录室内不同高度磁场梯度,对比分析新建地磁记录室内的磁场稳定性,进而找出潜在干扰源,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去除,为产出连续可靠的地磁相对记录数据提供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6.
1690~2000年地磁场能量的三维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Bloxham & Jackson 地磁场模型和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研究了1690~2000年地磁总能量及其北向、东向和垂直向分量的能量以及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地表和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及其北向和垂直向的能量是持续衰减的,垂直向的磁场能量占总能量的64%以上,对总能量的贡献起主要作用;东向分量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增加为主.地磁场的能量变化率存在56年的周期,主要是由偶极子磁场产生的.地表以外的非偶极子磁能从减小到增大转折出现在1770年,比地核以外滞后40年.地球内部磁能随时间的变化显示,偶极子磁能逐渐减小,非偶极子磁能增加,越靠近核幔边界增加越快;偶极子和非偶极子磁能的变化量相等的分界面在距地心3780km处.从核幔边界到地表,磁能变化的衰减非偶极子比偶极子快,表明偶极子磁场比非偶极子磁场有更深的场源.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地磁观测室周围建筑物的拆建、分量仪的倾斜、磁暴等几种外界因素对地磁场观测值的影响,发现其形式各不相同。并对前两种因素引起的变化运用公式进行了计算改正,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为地震预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