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处理分析了震级5.1—6.9的16个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发现ρ_s异常有效范围距震中在100公里左右;ρ_s异常表现下降(多数台ρ_s异常形态)或上升(少数)的趋势性变化形态;ρ_s异常持续时间的对数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呈线性条带型。文中还讨论了ρ_s异常与震源应力场及其他前兆异常的一致性和ρ_s异常受地电年变化干扰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1985~1988年在丰城堡—祝家庄地区进行了偶极法电测深观测。观测中采用供电偶极距为1000m,测量偶极距950—1000m,偶极中心间距5000—8000m。在观测期间发现地电阻率ρ_s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在距测区100公里范围内发生M≥4级地震前10天左右,ρ_s出现3—8%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偶极电测深法预报地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现场仪器观测资料,总结了1982年以来,用偶极电测深法预报地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震前测区内不同深度的岩石电阻率确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映,并具深部岩石电阻率异常幅度较其浅部岩石电阻率异常幅度大之特点,最大幅度可达24%。实验表明,利用偶极电测深法观测到的中等深度(2~6km)的电阻率(ρ_s)异常要比四极对称法测到的浅层(几百米)电阻率(ρ_s)异常幅度大。该深度与郭增建提出的地下前兆优显层的深度大体相等。  相似文献   

4.
研究山西境内1974年建立地电台以来出现的ρ_s异常与台站300km内,发生的5次5.1~6.3级地震的关系。证明利用地电阻率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视电阻率(ρ_s)曲线变化常常是多种多样的,引起异常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因而对视电阻率异常很难作出肯定判断。82年4月中旬以来,渡口视电阻率产生了十分有趣的异常变化,引起了省内外地震工作者的密切注意。笔者会同渡口中心站的同志赴现场考查后,提出可能是灌水影响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6.
金安忠 《内陆地震》1993,7(2):197-208
讨论了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在华东地区地电阻观测台网范围内发生6级强震前ρ_s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观测值ρ_s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性、岩石体积应变以及应力降等的关系作了对比。指出它们之间在空间上存在有一致性,且在时间上有同步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ρ_s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性有关。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ρ_s异常可视为异常信息。ρ_s异常持续时间较短,幅度较小,异常数目也相对较少,空间分布呈散射状,且异常形态的叠加小于唐山大震前的ρ_s异常叠加值。表明使用ρ_s观测方法预测中强地震比预测强震要困难得多,因此目前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观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增大台网的密度,并通过深入研究震源区周围异常特征、改善观测台站条件来完善地震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十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复业  赵玉林 《地震学报》1980,2(2):186-197
本文再给出1976年7月唐山地震以外的我国10次地震前地电阻率(ρx)变化的震例,其中包括 M≥6的强震震例5次.每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均有二个以上的台记录到(ρx)值同步变化.部分震例还对比给出地电阻率台附近测地基线的资料.发现不少地震前震中区浅层的(ρx)值有下降现象,这与唐山震例[1,2]相似,但也记录到(ρx)值上升或反复升降的例子.目的只是为了提供和积累更多的现象.因为一次大地震前,在震中附近设有地电阻率观测台而有记录的机会,就全世界来说尚是极少的.尽管这种变化仅局限于地表以下的浅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岩石和矿物电阻率的一般规律出发,导出岩石和矿物电阻率相对变化与湿度的近似关系,并试图应用它来解释视电阻率脉冲现象和地震的关系,同时讨论了ρ_s脉冲作为临震突跳异常的可能性,并得到几次震例的证实,为利用视电阻率脉冲作临震预报提供了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西境内地电阻率正常变化的研究,发现ρ_s值具年变规律,这是由于测量体积内表层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干扰所致.为便于分析、提高观测精度,认为加大供电极距、深埋电极可以排除年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地电阻率变化与孕震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贤  彭远黔 《地震》1996,16(4):396-402
在分析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地电阻率异常量△ρ/ρ0与应变的关系,给出了地电阻率异常量△ρs/ρ0对应变ε的转换关系式;分析和研究地电阻率异常发展,演变特征与地震孕震,发生过程的联系及其前兆异常标志。  相似文献   

11.
甘孜台地电原测区因1977年打水井、埋铁水管,使视电阻率(以下表为ρ_s)测值受严重干扰。排除水管干扰后,又因农场和台站职工生活用水排入 MN 测区,使ρ_s 年变比埋水管前更大。1987年11月原测区中心点向南西方向移动后,台址条件大为改善,年变幅明显减小。经消除年变后的孕震异常,对1989年4月16日发生的巴塘地震作出了较好的预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地震地电阻率阶段性变化划分为六个时期:1.无震期间地电阻率的正常变化;2.早期地电阻率的下降变化;3.近期地电阻率的平缓变化;4.短期地电阻率的快速下降变化;5.临震前地电阻率的回返突跳变化(发震);6.震后地电阻率的调整正常变化.并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体孔隙闭合、缩小—(膨胀)—恢复—水饱和度就地变化的观点解释地震地电阻率阶段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地震电性变化及其物理机理初步讨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典型震例中的视电性异常变化,介绍了视电性变化各向异性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的关系,讨论了电性变化的物理机理。结果表明,视电性变化与饱水裂隙电阻率ρf、固架电阻率ρ0和裂隙率υ有关,与DD模式预言的震源区扩容阶段电阻率变化过程,岩(土)标本加载过程中视电阻率变化相吻合,地震电性变化主要是由于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扩容裂隙快速发展、导电通道串通、导电流体活跃而引起的。我国地震地电阻率观测确实检测到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4.
1.前言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关于地球电阻率(地电阻率ρs)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作为一种预报地震的手段,如能得到反映同一本质的其他电性参数的支持,可以增强其预报地震的可靠性。作者认为,岩石的介电常数ε_r,可以用来预报地震,可以与ρs法  相似文献   

15.
陈有发  康云生 《地震学报》1992,14(2):211-219
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获得地震危险区地壳偶极电测深的地电阻率s 资料.地电阻率一阶差分值的结果表明:(1)测区周围100km 范围内4M6.4地震前3——76天s 有4%以上的前兆变化;(2)s 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临震ρs突变的活断层—应力场效应:短临地震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学彬 《地震》1992,(1):18-26,56
本文讨论了我国内陆部分中、强地震前临震ρ_s突变的空间分布与有关地电台台址构造条件及震源机制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内陆中,强烈地震前临震ρ_s突变的空间分布受区内强烈活断层或深大活动性断裂和发震应力场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临震ρ_s突变的活断层—应力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已有文献作过报道。一般认为地电阻率年变规律是测区表层电阻率改变的结果,是应当克服的一种干扰。合肥地电台北西、东西两道测线的测值基本没有年变化,但北东向测线的电阻率(ρ_s~(NE))却存在着明显年变化,年变幅达7%。同一测  相似文献   

18.
天水地震台井下地电观测与常规的地面观测相比,减少干扰、提高信噪比,在近三年的地电阻率观测中,观测精度无超过0.5%数据,数据的内在质量较好.2013年4月10日开始,NS、EW道井下(100 m)观测的地电阻率出现了波动变化,持续11天后距该台550 km的四川芦山发生了M_S7.0级地震,5月4号芦山地震余震相对减少后,地电阻率资料的波动变化也同步终止;2013年6月11日18时开始,天水台地电阻率再次出现异常波动变化,7月22日距该台156 km发生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采用天水地电台井下不同时段(凌晨2点和全天)和不同深度(6 m和100 m电极)观测的地电阻率数据对比分析这两次地震前后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深部记录到明显的异常变化;用小波(db4)分解发现在芦山M_S7.0和岷漳M_S6.6级地震前视电阻率的细节部分的形态是连续的振荡,尺度部分出现了趋势性似"漏斗"变化形态,与过去强震震例形态具有相似性、重复性.深井地电观测技术的应用,减小了地面离散电流影响,直接观测探测层介质的电性变化,是探索预报地震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永登地震剪切波分裂及电性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据永登地震前后小震三分量数字记录和中法合作松山电磁台的观测资料,基于EDA裂隙模型,从各向异性的角度,将地震剪切波(S波)分裂方法和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共同应用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的各向异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永登地震前,快S波偏振方向由北偏东逐渐转为北偏西,发震后又急转为北偏东,快、慢S波的时间延迟在震前也是急剧上升的.另外,MT电性主轴的计算表明,各频点的电性主轴方向基本一致,原与断层近于垂直的电性主轴(ρxy),从震前为北偏东17°左右逐渐转为北偏西15°并发震,震后恢复到北偏东.相应的视电阻率变化表明160~226秒周期的变化最大,其对应的深度与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相当.而震前平行于断层的电性主轴其视电阻率ρyx变化相对小些.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其发震应力场的P轴是北偏西15°.结论是(1)从各向异性的方向特征看,不同方法得到的3个方向在总体上是一致的,时间演化过程是协调的,其机理就是应力所致的EDA裂隙定向排列.(2)不同频率电性主轴变化的一致性表明,震前应力所致裂隙定向排列而导致的各向异性在地壳一定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3)视电阻率量值的变化也存在各向异性并有其自己的特点.视电阻率静态的各向异性特征是由台站所处构造条件决定的,但动态各向异性变化受地震应力场作用的影响;与P轴一致的电性主轴视电阻率ρxy变化最大;震前同一方向、不同频率视电阻率变化的差异表明其变化强度还取决于介质的分层性质.  相似文献   

20.
经对地电阻率ρs观测值的分析研究,发现观测数据因受本身台址电性条件的限制,观测深度较浅,受降雨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明显.运用合肥地电阻率北南、北西向2007-2013年观测资料月均值与温度、降水、地下水位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地电阻率进行校正,以反映地电阻率的真实变化,达到提取地震异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