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震的震源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郑斯华 《中国地震》1995,11(2):99-106
在本研究的前一项工作中,根据WWSSN的长周期无震体波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技术,确定了1966年至1980年期间发生在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个主要地壳地震和地震矩张量,同时得到了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深度。所分析的地震具有较浅的震源深度,且均分布于上部地壳范围内,本文根据上述结果,结合其它逐个测定的1964年至1986年发生在青藏高原的78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深度的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  相似文献   

2.
自1996年以来,在东京都地区的4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这个项目称为“基石”计划(Keystone Project,KSP)。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不仅在伊豆岛,而且在“基石”网络,都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该网络最近的台站距伊豆岛一百多公里。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鹿岛台站与馆山台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化超过2cm/月,是“基石”台站中变化最大的。通过互联网,有关的国家研究所和公众都能获得实时VLBI的观测数据。这是首次结合GPS和SLR用VLBI系统对地壳变形全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伊入引起的。根据观测数据提出了火山模型。  相似文献   

3.
2000年夏季用"基石"网络观测到东京地区的地壳变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6年以来,在东京都地区的4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这个项目称为"基石"计划(Keystone Project,KSP).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不仅在伊豆岛,而且在"基石"网络,都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该网络最近的台站距伊豆岛一百多公里.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鹿岛台站与馆山台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化超过2cm/月,是"基石"台站中变化最大的.通过互联网,有关的国家研究所和公众都能获得实时VLBI的观测数据.这是首次结合GPS和SLR用VLBI系统对地壳变形全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根据观测数据提出了火山模型.  相似文献   

4.
1988年3月18日晨5时34分,发生了震源在东京都正下方的大地震。在千叶、宇都宫、馆山等地记录到的烈度为4(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中震),在东京、横滨、水户、甲府等地记录到的烈度为3(弱震),以关东地方为中心,从东北至近畿地区,均有大幅度晃动。据气象厅的观测推断,震源在东京都东部北纬35°42′、东经139°42′,震源深度为90公里,震级6.1。据说这是自1926年以来第一次清楚地记录到东京都中心正下方6级以上的地震。由于该地震的影响,东海道新干线东京—  相似文献   

5.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7年1月13日报道,东京都将于本月20日在稻城市安装一种地震预测观测仪器——电阻率变化仪。电阻率变化仪是由东京工大力武常次教授等人研制的。在凝灰岩上挖一条沟,将该仪器的四个电极埋在这条沟内,通交流电测量电阻。地震是地壳内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随着这种现象的出现,地壳的变形则以电阻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该仪器就是用来捕捉电阻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零讯     
东京人工造地不能经受大地震据日本《产经新闻》1991年10月9日报道,东京如果发生大地震,80%的人工造地将变成泥浆。东京都所作的“液化”调查认为,如果发生关东大地震规模的地震,东京港26%的人工造地很容易发生液化现象。这份调查指出,东京都正在建设的临海地区,有可能发生液化现象的面积将达90%。所谓液化,是指由于地震等原因,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地盘含水而呈液体状,从而造成建筑物倒塌和下沉。  相似文献   

7.
一、东京—横滨1985年将发生6.5级地震据东京合众国际社1982年5月13日报道:日本政府的一个研究小组预报:一个里氏6.5级的破坏性地震1985年将要袭击人口稠密的东京—横滨工业区。日本建设省地球研究部主任藤田尚监在一份报告中说明了导致这次悲观预报的具体依据;1974年伊豆半岛近海地震图象及后来该半岛北部出现的地壳异常隆起与1923年的东京地震极为相似。伊豆半岛北部的地壳异常隆起自1974年以来消耗了相当于里氏7.5  相似文献   

8.
建于东京都北区西原等二条街的防灾中心大楼,预定1984年6月竣工,10月末前后对外开放。该设施配备有各种地震资料和“地震知识”的展览室以及地震体验室,可称之为“地震科学馆”。这样的设施,在川崎、名古屋、大阪都有,而在东京还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东京都土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4月30日结束了“东京低洼地区液化现象预测”的调查。此次调查对如果发生关东大震那样的巨大地震时,作为造成建筑物倒塌等原因的地基液化现象容易在东京都内哪些地区发生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预测。根据除新宿、杉并以西的台地和东京湾沿岸填土建造的地区以外的市中心和工商业者居住区等低地的14个区为对象的调查结果预测,有约四分之一的地区发生液化现象的可能性很大,特别集中在松软地基多的中川、古隅田川、多摩川等5条河流的沿岸。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推导了sPn与Pn波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方程,方程中sPn与Pn波的走时差与震中距无关,只与震源深度和区域地壳模型有关.根据该方程,提出用sPn与Pn的走时差来测定地震深度.2008年8月30日和8月31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和会理交界处分别发生了Ms6.1、Ms5.6两次地震.但是,在四川省地震台网地震目录中缺少8月30...  相似文献   

11.
据美联社东京1978年10月31日电,日本科学技术厅的一位官员于10月31日说,日本政府根据一些专家关于可能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的警告,已开始一项三年规划以发展一个早期地震监视系统。日本地震专家们一直认为,这个国家在未来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一次震级为里氏8级的毁灭性地震。该官员说,将以一笔三百多万美元的筹划投资来研制一套新的地震监视装置,并对这个国家三个主要地震发生区的海洋地壳进行观  相似文献   

12.
据合众国际社东京1980年8月31日电:东京郊区叶村镇动物园的中岛忠夫根据他将近一年的观测记录认为某些动物预报地震的本领可与气象学家竞争,尤其是鱼似乎具有临震预报的本领。中岛的日记中曾记载,1979年10月28日早上6点,一只雉处于狂暴状态,毁坏自己的羽毛,老鼠也乱窜乱跑。8小时后,东京则发生了一次日本烈度表的3级地震;1980年4月22日上午,乌鸦相互疯狂地殴斗,下午东京就发生了一次2级地震;6月14日,一条鲶鱼跳出池塘而枯死。鲶鱼在日本被誉为“地震预报之王”。而这一次又被东京附近发生的一次3级地震所验证;蚂蚁也被列为可相信的预报地震的动物,4月24日,蚂蚁成群搬家,果然  相似文献   

13.
日本《读买新闻》1980年5月27日刊登了题为《注视根室近海——地震预知连络会确认色丹地震前兆》的报道,摘译如下:日本地震预知连络会于1980年5月26日在东京都文京区汤岛会馆召开了第50次例会,会长萩原尊礼(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报告了日本列岛各地的地震、地壳活动的近况。会上讨论了1980年2月23日在北海道根室  相似文献   

14.
1969年7月的18日13时24分50秒,渤海发生了一次7.4级地震,震源深度35km,从地壳厚度分布来看,震中区地壳厚度为29km。所以渤海地震很可能是一次地幔地震。本文从地震活动性、宏观特征分析开始,结合地壳厚度、居里等温面起伏以及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和岩石实验材料,对这次地震的深部构造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玉树固定地震台站和7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对2010年4月14日发生MS7.1级地震的玉树地震震源区下方地壳及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进行了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方存在明显的双地壳结构;主震所在的金沙江缝合带可能错断了地壳和岩石圈;错断的地壳在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下,发生了叠置,导致金沙江缝合带下方呈现双地壳结构;根据发生在金沙江缝合带上的历史地震进一步推断,印度板块对金沙江缝合带这种深大走滑断裂的向北推挤,为断裂带上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闭锁条件,这可能是巴颜喀拉地块周边地震孕育的一种典型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模式;在玉树地震主震区所在深度附近,发现局部存在高速夹层,这种局部高速结构,可能是积累引力,孕育地震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2013年前郭地区发生的5.8级震群,联合使用固定台和流动台台站资料,整理了2013年10月31日至2015年2月28日期间发生在前郭震群地区的地震序列目录,严格筛选出404次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应用基于MATLAB的Z-MAP软件分析了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1.4,选取震级大于1.4的地震系统地分析了b值随深度的变化,发现研究区b值随深度变化有减小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地壳的浅部(0~4km)b值较大,在4~8 km范围内b值逐渐减小,且在8 km深度b值最小,8~10 km深度处b值进一步升高。b值随深度的这种复杂变化,表明本区域的地壳结构相对较复杂,结构分层比较明显,这种现象的物理机制可以从介质的应力状态及介质性质得到较好的解释,地震较易发生在地壳介质相对均匀,围岩压力较高的深度处,推测研究区域中强震多发生在4 km以下。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6月3日18时11分00秒,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37.99°N,103.56°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9 km,宏观震中位于阿拉善左旗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乌尼格图嘎查,未造成明显地表破坏。根据内蒙古地震台网测定,截止2017年6月20日,阿拉善左旗5.0级地震共发生余震92次,最大余震为6月3日18时54分M_L3.1地震。余震的震级主要集中分布在M_L0.0  相似文献   

18.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19.
用PTD方法测定巴林左旗5.9级地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震源深度是描述震源的最基本参数之一, 给出了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具体位置, 对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化学条件, 以及地震能量集结、 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都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PTD方法, 对2003年8月16日发生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5.9级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测定, 测定震源深度为20 km, 与东北地震构造区地震平均深度11±5 km相比偏深。 文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了对测定结果产生误差的各种因素, 给出了减小误差的应对措施; 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地震区周围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进行了探讨, 给出了具体的P波二层均匀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根据 WWSSN 的长周期远震体波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技术确定了1966至1980年期间发生在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个主要浅源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同时得到了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深度.部分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明显地偏离双力偶模型,偏离的程度似乎与震源机制参数有关.所分析的地震具有较浅的震源深度,均分布在上部地壳范围内.由最佳双力偶模型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与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移动与欧亚板块相碰撞,以及西藏高原向东移动的假设相一致.尺度关系分析表明,板内地震的应力降系统地高于缝合线附近地震的应力降.地震过程持续时间随着地震的规模而增长,但对于相同规模的地震,缝合线附近地震的持续时间长于板内地震.以上结果反映了大陆内部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的特征,并暗示缝合线附近地震具有与板内地震不同的发震环境和震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