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炳乾 《内陆地震》1992,6(2):131-137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陆主要强震区强震活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青藏强震区、南北强震带和北疆强震区强震活动的相互关联程度较强;华北强震区的强震活动与其他强震区的关系较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相关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的活动特征,从强震的空间分布格局、板块边界动力学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方面讨论了两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区强震活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近期安达曼弧段强震活跃态势将会对大陆西部未来1年及稍长时段的强震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利水电工程强震监测和强震监测仪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强震监测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国内外强震监测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强震安全监测的进展与现状,介绍了强震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特性及目前国内强震仪研制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成果.介绍了水电工程领域强震监测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展望了强震监测工作在我国水电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远东地区的强震系列可以分为板间强震系列与板内强震系列。研究了它们的分类、特征及其适用的公式,得出远东地区板间强震系列与板内强震系列的相关性十分明显、板内强震系列常发生在板间强震系列之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川滇地区成组强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绍先  曹刻  和宏伟  徐彦 《地震研究》2003,26(Z1):55-61
研究了川滇地区强震成组活动的基本特征, 指出成组强震活动是该区地震活动高潮期中最重要的活动特征.成组强震活动期间的强震月均频度、月均应变释放分别为其它时间的15.67、21.19倍,组内强震最大间距平均为665km,可见川滇地区强震具有成组孕育相继发生的活动特征,因此抓住成组强震的预报问题是把握地震活动高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志刚  马宏生  李志雄  张国民 《地震》2009,29(4):98-106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 以中国大陆1901年以来7级及其以上强震年频次为样本, 采用最优分割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状态分为三种时段: 少发段、 平均段和频发段。 中国大陆强震时间活动呈现非稳态现象, 强震频发段间存在短期的地震平静, 由强震平均段到频发段过渡期间同样存在强震少发段, 而少发段也有7级以上强震发生。 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 研究不同强震丛发时段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强震丛发时段的主体活动地区。 研究结果表明, 1901年以来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总体来讲, 1955年前后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1955年之前强震活动主体区域为中国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的三条边界; 1955年之后强震活动主体区域为华北地区、 巴颜喀拉地块区及南北地震带南段地区。 不同相邻强震丛发时段的主体活动地区有一定的交替性, 少发时段或增多时段的强震往往是上一个丛发时段的主体区内强震活动的延续, 或者发生在下一个强震主体活动区内或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研究了四川≥6.5级强震活动情况.总结了强震活动时间上的起伏变化及空间分布的某些特点,探讨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四川所处的强震活动背景及危险性.通过对强震活动背景、主要带、段及相关区域强震趋势分析,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四川仍可能处于强震的弱活动时期,即一般情况下,发生≥6.5级强震可能性较小或发震的频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895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和大于7级的强震资料,讨论了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轮回特性,指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高潮的到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经历强震活动的平静、增强及出现强震高潮三个幕。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活动的频度和能量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中强震的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区的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大陆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及判断未来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地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东北深震的相关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川滇及其邻区强震连续活动的地域图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侧重分析了川滇及共邻区强度连续活动的不同地域分布图象,根据强震间的构造成因联系,将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主震-晚期强震和先期强震-后期强震。后一类又可分为两个亚类,由前兆性中强震条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和相关构造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从整体连续强震活动图象变化特征上反映出强震及其晚期强震活动的可预测性,因而可供强震中期预报参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强震记录的积累,利用强震记录进行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研究成为必然。使用滇西南地区2007—2011年间强震台网记录到的强震动记录数据,研究使用水平/垂直谱比法(H/V)处理强震数据时的几个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在使用H/V谱比法进行场地地震效应研究时,强震记录和地脉动记录存在较大的不同;使用强震记录可以获得更多的震源和台站场地参数信息,但这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强震数据使用时的难度。比较国内外学者使用强震数据进行场地地震效应的研究成果,分析在使用强震数据时存在的问题,最终给出使用强震记录研究场地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围绕东昆仑断裂带强震构造背景及巴颜喀拉断块动力学环境,分析了1900年以来断块边界强震活动及强震周期性特征,探讨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国内外强震地面断裂的研究现状,系统总结整理了我国历史强震地面断裂的有关资料,对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340次6级以上强震的地面断裂作了统计分析,绘制了强震地面断裂的震级频度曲线。指出了我国当前定数评估强震地面断裂影响的不足,探索了强震地面断裂影响的概率评估方法,建议并讨论了需要考虑场地强震地面断裂影响的概率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黄海及沿岸强震(M≥6)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划分出了强震活动区及一些离散发生的强震。渤海的强震往往参与河北、山东、辽宁沿岸的强震分期、分区活动,且以强度高为特征;南黄海强震区自成体系,存在多期活动,与沿岸强震关系不大,以频度高为特点;北黄海内呈弱活动区的状态;朝鲜半岛强震独立成区,未向黄海内部延伸。文中给出分区的构造解释,并提出海域强震存在时空差异,在沿岸及海洋的防震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云南地区6.7级以上强震第Ⅲ,Ⅳ活跃期和平静期间地震前一年的b值空间扫描图象,发现在强震频繁发生的云南地区,当某一个异常区发生强震时,与此同时出现的其他异常区的若干年后仍可能发生强震,这些相对于已发生的强震为中短期场兆的异常可能为未来强震的中长期源兆。对低b值异常而言,b值较低的异常区发生强震较早,对高b值异常则动态变化的异常区发生强震较早,异常幅度和异常区大小相对稳定的异常区发生强震较晚。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东部及邻近地区是我国西部的强震活动地带,鉴于该区突出的地质结构条件,强震前直接前震较少,强震来得突然,因此该区的强震难于预测预报。但为了监视该区震情,我们对该区的强震在地震活动性上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通过对八十多年的资料分析,我们初步发现本区强震活动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强震前中强地震异常活动清楚并有相关地震与之配合,如果再加之小震的空区、条带及低b值的异常等均可进一步作为未来强震发生的判别条件,这对我省的震情监视及预测预报上将提供有用的资料,也供同行分析本区强震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日本强震布设的经验,在地震震级越小时,要得到对应烈度,要求观测记录强震台站布置网格间距越小。根据上海市地貌类型及地层特点,基于现有强震台分布,提出新增强震台站布设构想,为今后上海市强震观测点合理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重点追踪了云南地区中强震的动态图像 ,发现在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 1~ 4a出现中强震的有序迁移 ,有序迁移的中强震预示了活跃期强震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 ,80 %的强震发生在这些中强震 15 0km范围内。有序迁移结束后 2d至 11个月发生活跃期的首次强震 ,其中 75 %在 3个月内。文中介绍了强震的等间距迁移、强震活跃期后期中强震的有序迁移 ,巨震前后大震的有序迁移和中等地震的定向迁移与部分震例 ,但地震活动有序迁移图像的机理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及邻区强震迁移规律与喜马拉雅弧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林  高旭 《地震》2000,20(3):37-42
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研究了中国西部及邻区强震活动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控制着中国西部强震活动。 喜马拉雅东部弧顶(缅甸弧顶) 、西部弧顶(兴都库什弧顶) 及喜马拉雅弧中段的强震活动与内陆的强震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与内陆强震活跃期、平静期的存在及强震迁移规律都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强震观测发展的历史,着重介绍我国强震观测台网和强震数据处理分析工作的现状,还简单地叙述了中国在强震观测领域中的国际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震能量、振幅与周期的关系,由震源性质决定,因而其相关程度可作为强震类型划分的指标.初步将强震划分为主余震、双主震和强震群型3类.同类型强震在震源性质定量指标上有相似性,且有一定重复性.它们可为后续强震预测提供依据.从1988~1997 年50多例CDSN宽频带(BPZ波)强震记录中,分析得出的后续强震预测参考指标,对分型预测法应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