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SHRIMP方法对澜沧江南段临沧花岗岩体和云县忙怀组流纹岩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精确的SHRIMP锆石 U-Pb定年研究. 临沧岩体北段黑云母二长花岗岩(02DX-137)锆石年龄为229.4±3.0 Ma, 南段景洪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0JH-10)锆石年龄为 230.4±3.6 Ma, 两者在误差范围具有一致的年龄, 可能代表了临沧花岗岩体主体的形成年龄. 云县棉花地忙怀组上段的流纹岩样品(02DX-95)给出了231.0±5.0 M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 这些资料为理解滇西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临沧岩体南段黑云母花岗岩中存在1977±44 Ma锆石年龄, 表明区内可能存在着早元古代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2.
对川西南盐边关刀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和元素-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是典型的Ⅰ型花岗岩,形成年龄为(857±13)Ma是由前存年轻(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岛弧低钾拉斑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板内非造山岩浆活动产物.关刀山岩体很可能是Rodinia超级大陆下860~750 Ma超级地幔柱最早的岩浆活动记录.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中生代地壳从挤压转向伸展的时间:花岗岩的证据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采用颗粒级锆石U-Pb定年和角闪石-黑云母的Ar-Ar定年方法, 测得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内刘家洼高Sr/Y花岗岩的结晶锆石年龄为135.4 ± 2.7 Ma, 分流铺高Sr/Y花岗岩的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39.0 ± 1.0和125.3 ± 0.2 Ma. 这些岩体侵位之后, 又有与伸展作用有关的铁镁质岩体和具负Sr和Eu异常的花岗岩类侵入, 其同位素年龄在105~130 Ma之间. 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对比表明, 从早到晚, 岩石的碱性增强, K2O含量升高, FeO/(FeO + MgO)比值增大, Sr/Y比值降低, 表明从早到晚地壳岩浆房深度变浅. 从早白垩世开始的地壳尺度的流变学分层以及地壳岩石的熔融与流动, 促进了地壳伸展作用和深埋岩石剥露. 形成于135 Ma前的高Sr/Y花岗岩, 是加厚地壳开始减薄以及地壳从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合肥盆地形成于大别造山带同造山折返阶段,其演化过程与造山带隆升密切相关.在详细野外考察基础上,本次工作对合肥盆地南缘下侏罗统防虎山组、中侏罗统三尖铺组及造山带南部的宿松杂岩内的云母石英片岩和黑云母花岗片麻岩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定年结果显示,防虎山组砾岩及其中砾石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于2.0~1.8Ga,与宿松杂岩岩石基本一致,并且长石砂岩碎屑锆石年龄中缺失佛子岭群特征的1000~900Ma年龄峰,表明防虎山组物源更可能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古生代岩浆岩以及宿松杂岩构成的混合物源.三尖铺组以印支期和新元古代年龄为主,两个样品的年龄结果集中出现在797和791Ma(新元古代中期)和226Ma(三叠纪),同样缺失佛子岭群碎屑锆石年龄特征.佛子岭群被掩盖的现象存在两种可能的形成机制,一种是大别造山带发生了部分岩石的向北折返,导致部分佛子岭群被宿松杂岩覆盖,其余部分则形成合肥盆地基底;另一种则是俯冲过程中部分宿松杂岩岩石卷入构造加积楔,堆积在佛子岭群之上.  相似文献   

5.
对川西南盐边关刀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和元素-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是典型的Ⅰ型花岗岩,形成年龄为(857±13)Ma,是由前存年轻(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岛弧低钾拉斑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板内非造山岩浆活动产物。关刀山岩体很可能是Rodinia超级大陆下860~750 Ma超级地幔柱最早的岩浆活动记录。  相似文献   

6.
合肥盆地最古老的中生代地层防虎山组下部地层中碎屑锆石SHRIMP U-Pb年龄范围从200 Ma至大约2500 Ma. 它反映了可能为早侏罗世时期的大别造山带源区的复杂性. 此时期大别造山带物质组成主要包括: 三叠纪的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 碎屑锆石年龄234~200 Ma;可能相当于代表中-朝克拉通南缘的秦岭群和二郎坪群的部分岩石, 碎屑锆石年龄481~378 Ma; 原来属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的岩石, 碎屑锆石年龄799~721 Ma; 以及原来可能属扬子克拉通、大约相当于碎屑锆石年龄2000 Ma和2500 Ma的古老变质基底物质.  相似文献   

7.
蚌埠荆山“混合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蚌埠荆山“混合花岗岩”的岩相学特征和岩浆锆石的存在表明该“混合花岗岩”为岩浆成因. 花岗岩中锆石均具有继承锆石核和岩浆锆石振荡环带边. 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 岩浆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显示该花岗岩形成于160.2±1.3 Ma, 并且其形成可能与三叠纪超高压碰撞后岩石圈地幔和/或下地壳的拆沉有关; 大多数继承锆石形成于217.1±6.6 Ma, 这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中超高压变质的峰期年龄相吻合; 部分继承锆石(年龄介于433~722 Ma之间)构成了上交点为850+85/-68 Ma, 下交点为260+100/ -140 Ma的不一致年龄线. 这意味着荆山花岗岩起源于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改造的华南地块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220 Ma±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引起继承锆石Pb丢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和龙地块的构造属性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边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锆石激光剥蚀等离子体分析技术(LA-ICP-MS), 对吉林省东南部原华北地台和龙地块上的百里坪岩体进行了侵位年代测定, 确定岩体形成于285~116 Ma之间的早二叠世~早白垩世, 是由至少4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 这些年代学结果显示, 百里坪岩体并不是太古宙、元古宙或者早古生代形成的, 传统认识上的以百里坪岩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金城洞花岗绿岩带不能成立. 岩石的Sr-Nd同位素特征与兴蒙造山带的显生宙花岗岩相似, 反映其源岩为年轻的新生地壳物质.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模拟结果显示, 岩浆在上升或侵位过程中曾受到部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 从而表明和龙地块的基底地壳物质与北侧的兴蒙造山带相似, 即和龙地块的深部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区内分布的金城洞太古宙杂岩可能仅是残存在地壳浅层次上的外来太古代岩片. 因此, 原定本区北部的富尔河-古洞河断裂不是华北地台与兴蒙造山带之间的界限, 其真实界限应南移50 km以上而位于长白山火山附近.  相似文献   

9.
湘东南中生代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法定年及其成因指示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湘东南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小岩体与铜多金属成矿带在时空上密切共生, 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 4个花岗闪长质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精确限定了带内花岗闪长质岩体的形成年龄在172~181 Ma之间, 这一年龄也代表了带内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的上限年龄. 部分颗粒锆石属残留锆石, 给出了中元古代(1753 Ma左右)年龄信息, 暗示带内花岗闪长质岩浆受到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或前寒武纪岩石是其熔融源区的重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栗木锡多金属矿集区最新发现的大岐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体的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晚期,成岩年龄为(224.8±1.6)Ma.岩体富集SiO2和K2O,贫Na2O和CaO,A/CNK值变化于1.09~1.20之间,均落入强过铝质花岗岩区域,标准矿物刚玉含量为1.4 vol%~2.7 vol%.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呈轻微右倾形,强烈Eu负异常(δEu=0.08~0.17),岩体富集Cs,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Pb,Ce,Hf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亏损Ba,Sr,Ti等元素.锆石饱和温度(711~740℃)略低于S型花岗岩平均值(764℃).岩体的εNd(t)和εHf(t)值均为负值,分别变化于?9.1~?10.1和?3.7~?12.6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9.2~?9.0和?6~?5之间,岩体的TDMC(Nd)和TDMC(Hf)分别变化于1.74~1.82 Ga和1.49~2.04 Ga之间,峰值分别出现在1.73~1.75 Ga和1.5~1.6 Ga之间,表明岩体形成的源区主要为晚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壳源物质.7颗继承锆石给出了(248.6±4.3)Ma的加权平均年龄,说明在栗木地区存在印支早期花岗岩,其εHf(t)值为?6.7~?2.3,与大岐龄岩体相似,暗示在岩体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印支早期岩浆物质的加入.岩体中(945±11)Ma继承锆石εHf(t)值为8.7,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Hf))为1.14 Ga,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岛弧岩浆的特征相似,推断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岩可能参与了岩体的形成,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带及扬子与华夏板块弧陆碰撞带可能向西南延伸至栗木地区.印支晚期后造山背景下,地壳的伸展和减薄导致地幔物质底侵,促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岐岭岩体.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造山带北部的秦岭杂岩中新识别出麻粒岩相岩石,它们由角闪二辉麻粒岩和石榴夕线黑云片麻岩组成,并具有强烈的混合岩化特征.本文选择3个麻粒岩相岩石和1个深熔浅色体样品进行SHRIMP、LA-ICPMS锆石和独居石的U-Pb年代学分析,一个麻粒岩相变泥质岩样品中的锆石给出了加权平均年龄为(430±4)Ma(MSWD=0.88),另一个麻粒岩相变泥质岩的独居石给出了(433±4)Ma(MSWD=0.27)的加权平均年龄,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结合岩相学观察及锆石特征,认为其代表了变泥质岩麻粒岩相变质时代;角闪二辉麻粒岩中的变质锆石分别给出了(424±3)Ma(MSWD=0.45)和(402±3)Ma(MSWD=1.4)的2个加权平均年龄值,结合岩相学特征,认为前者代表麻粒岩相的变质年龄,而后者可能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之后的退变质作用改造的时代;混合岩中浅色体中的锆石给出了(426±2)Ma(MSWD=0.3)加权平均年龄,代表了深熔脉体的结晶年龄.因此,与东秦岭造山带相似,西秦岭造山带北部同样记录了早古生代晚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深熔作用,其形成于商丹洋向北俯冲的岩浆弧背景还是与早古生代的碰撞造山有关仍需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锆石SHRIMP U-Pb定年方法, 获得桐柏-大别山南缘随州黄羊山岩体中钠闪石石英正长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439±6 Ma. 根据锆石形貌特征和高的Th/U比值, 该年龄代表了岩体的结晶年龄. 黄羊山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过碱性石英正长岩、碱性花岗岩和正长岩, 它们具有高的碱性指数(A.I. = (Na + K)/Al, 摩尔比)和Fe/Mg指数[FeOT/(FeOT+MgO)], 低CaO和MgO等特征, 岩石富含Nb, Zr, Ga, Y, Hf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富集、具明显负Eu异常和高的Ga/Al比值, 与非造山环境中的A型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一致. 黄羊山A型花岗岩类为南秦岭-南大别古生代碱性岩带的一部分, 是在古特提斯洋扩张背景下扬子克拉通北缘伸展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北阿尔金巴什考供-斯米尔布拉克杂岩体位于巴什考供盆地北缘, 呈东西向展布, 宽约 2~6 km, 长约30 km, 出露面积约140 km2. 主要由灰黑色石英闪长岩、灰白色花岗岩、粉红色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组成. 围岩为前寒武系片岩、变质泥岩及变质凝灰岩.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石英闪长岩属钙碱性系列, 具有Ⅰ型花岗岩的属性; 而粉红色和灰白色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 具有S型花岗岩的属性. 锆石SHRIMP定年结果表明, 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481.6±5.6) Ma, 而灰白色花岗岩和粉红色花岗岩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 分别为(437.0±3.0)~(433.1±3.4) Ma 和(443±11)~(434.6±1.6) Ma.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认为石英闪长岩可能形成于洋壳俯冲环境, 而灰白色和粉红色花岗岩可能形成于碰撞后环境.  相似文献   

14.
粤西白垩纪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系统的锆石激光探针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揭示, 粤西地区存在白垩纪(约100 Ma)的火山-侵入岩浆活动. 代表性火山岩有马鞍山流纹英安岩和周公顶流纹英安岩, 其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00±1) Ma; 侵入岩包括诗洞杂岩体中的德庆二长花岗岩岩体(99±2 Ma)、杏花花岗闪长岩岩体(100 Ma左右)以及广平杂岩体中的调村花岗闪长岩岩体(104±3 Ma). 诗洞杂岩体主体(461±35 Ma)和广平杂岩体主体(444±6 Ma)是加里东期黑云母花岗岩. 尽管白垩纪火山-侵入岩与加里东期侵入岩形成时代间隔很大, 但它们均具Rb, Th, Ce, Zr, Hf, Sm富集而Ba, Nb, Ta, P, Ti亏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它们的稀土元素组成均表现为很弱的四分组效应, 其Eu亏损程度依次为: 白垩纪火山岩(Eu/Eu*=0.74)、白垩纪侵入岩(Eu/Eu*=0.35~0.58)、加里东期黑云母花岗岩(Eu/Eu*=0.31~0.34). 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 上述火成岩具高(87Sr/86Sr)I值(0.7105~0.7518)、低εNd(t)值(−7.23~−11.39)的特点, 两阶段Nd模式年龄值(T2DM)为1.6~2.0 Ga, 表明它们起源于元古代地壳基底. 粤西地区的白垩纪火山-侵入岩浆活动, 与包括南岭在内的中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在100 Ma时发生的一次重要的岩石圈拉张事件有关. 华南中生代大规模中酸性火山岩浆作用形成的“火山岩线”可南延至南岭西南缘.  相似文献   

15.
运用LA-ICP MS锆石U-Pb定年、角闪石和黑云母40Ar-39Ar定年、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FT)分析等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紫金山侵入岩的热演化历史及其抬升冷却过程.紫金山侵入岩主要由次透辉二长岩和正长岩组成,锆石U-Pb测年给出的岩浆侵位-结晶年龄为136.7 Ma,角闪石和黑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的岩浆结晶-固结年龄集中在133.1~130.4 Ma,表明紫金山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的136.7~130.4 Ma.侵入岩T-t轨迹与磷灰石FT模拟热史路径综合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紫金山侵入岩抬升冷却的三个构造热演化阶段:1) 136~120 Ma侵位岩浆结晶-固结阶段,岩体平均冷却速率高达52 ℃/Ma;2) 120~30 Ma岩体相对缓慢抬升冷却阶段,平均抬升冷却速率为2.5 ℃/Ma;3) 30 Ma以来岩体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平均抬升冷却速率3.6 ℃/Ma,尤以近10 Ma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最为显著,抬升冷却速率接近7 ℃/Ma.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紫金山岩浆活动与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属于相同时期、统一构造作用的产物,早白垩世末期以来由慢到快的差异抬升过程主要受控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古)太平洋体系与其西南部特提斯体系之间相互联合、彼此消长的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微量元素以及锆石Ti含量温度计方法, 对浙西南华夏地块基性-超基性变质岩进行了研究. 由锆石U-Pb定年获得了该地区变质基底岩石的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 原岩形成时的岩浆结晶锆石的U-Pb年龄约为1.85 Ga, e Hf(t)主要集中在-7~-3, 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2.9~3.4 Ga, 指示源区物质可能由太古代地壳物质重熔再循环所形成. 变质新生锆石的U-Pb年龄为260~230 Ma, Ti含量温度计显示其变质结晶温度为610~720℃, 与岩相学观察到的事实一致, 证明华夏地块在印支期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为华南二叠-三叠纪期间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时间约束. 该变质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华南板块之下导致的地壳变形加厚有关. 印支期变质事件的认识对理解华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西藏高喜马拉雅(HHM)定结地区和北喜马拉雅(NHM)的拉轨岗日一带, 发现有大面积分布的花岗质片麻岩, 分别侵入于聂拉穆群的麻粒岩-角闪岩相和拉轨岗日群角闪岩相的变质沉积岩中. 这些花岗质片麻岩原岩主体岩性相当于过铝质的二长花岗岩, 野外地质特征反映为上述基底变质岩深熔的产物. 2个不同产地的花岗质片麻岩中所含的锆石在结晶形态和内部结构上非常相似, 大部分锆石为柱状的自形-半自形透明晶体, 发育有很窄的振荡生长环带, 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 少部分锆石中含有粒度大小不等的残留锆石核, 其幔部仍主要为具振荡生长环带的岩浆锆石. 用SHRIMP方法对锆石进行了U-Pb定年, 获得HHM和NHM花岗质片麻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811.6 ± 2.9)和(1811.7 ± 7.2) Ma, 与广泛分布于小喜马拉雅, 年龄介于1815~2120 Ma之间的花岗质片麻岩的年龄基本一致但略偏新. 两个不同产地花岗质片麻岩锆石核部的残留锆石的年龄>(2493.9 ± 7.0), (2095.8 ± 8.8), (1874 ± 29) Ma, 显示了古元古时的其他可能重要热事件时间和聂拉木群、拉轨岗日群原岩的下限年龄(新于(1874 ± 29) Ma). 这些结果说明, 喜马拉雅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相同的印度结晶基底, 而不支持HHM和NHM是泛非造山事件的增生地体的说法, 同时高喜马拉雅具与小喜马拉雅相同或较年轻的基底也与当今较流行的喜马拉雅造山模式, 如低黏度的中地壳挤出模式和造山通道模式不吻合.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前人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赣中南四个有代表性的早古生代花岗质岩进行了重点解剖,内容包括岩相学特征、锆石U-Pb定年、原位Hf同位素成分测试、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野外观察表明,岩体和围岩成分呈渐变关系,两者的片理产状基本一致,岩体边缘可见不规则状砂质板岩残留体,残留体中的片理产状也与岩体和围岩的相近,具有原地花岗岩化的成因特征.显微镜下观测显示,岩体中石英含量高,含有白云母、矽线石等富铝矿物,应属S型花岗岩类;长石和石英矿物被强烈压扁拉长,呈线状定向排列,反映岩体曾经受到过强烈的挤压剪切作用.四个花岗岩体的主量元素成分显示,A/CNK值在1.03~1.37之间(13组平均值为1.16),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硅-碱图解表明,它们都属于偏碱性花岗岩,源岩主要由砂屑质岩石组成.四个岩体均富集Rb,Th和U,亏损Ba,Sr,Nb和Ti,属于低Ba-Sr花岗岩范畴,它们的微量元素蛛网曲线接近重合,反映同源成因特征.其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铕负异常明显,具有陆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特征.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赣中南四个花岗岩体的结晶年龄基本一致:(436.1±5.7)Ma(贵溪塘湾,N=22),(440.6±4)Ma(宜黄界口,N=32),(435.9±6.2)Ma(黎川,N=21),(441.9±3.1)Ma(金溪,N=27),相当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另有少量捕获锆石,测年值700Ma左右,推测是其基底岩石记录到的华南古陆块裂解信息.锆石Th/U比值大,在0.52~1.54之间,平均值为1.08,具有岩浆结晶锆石的特征.锆石原位Hf同位素成分数据表明,赣中南志留纪花岗岩的εHf(t)值呈现明显负值,表明研究区花岗岩浆基本上来自地壳的部分熔融,没有受到幔源岩浆成分的影响.诸多证据表明,赣中南在早古生代曾经发生过陆块聚合作用.强烈的挤压使地壳缩短变厚,因地温增高以及高产热元素在加厚带的浓聚,遂使地壳逐渐软化并部分熔融,形成铝过饱和花岗岩浆;然后,在后造山伸展-减压背景下上升侵位,形成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19.
柴北缘超高压带东端都兰地区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野马滩东岩体的年龄为(406.6±3.5)Ma,巴立给哈滩西岩体的年龄分别为(407.3±4.3)和(397±6)Ma,水文站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404.5±4.0)和(397.0±3.7)Ma,水文站南岩体的年龄为(380.5±5.0)Ma,察察公麻岩体的年龄分别为(382.5±3.6)和(372.5±2.8)Ma.从年龄上看,这些花岗岩明显地分为两期:早期的为407-397 Ma,晚期的为383-373 Ma.它们主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样品为钙碱性系列,少数样品为钙性或碱钙性系列,其中,早期花岗岩的87Sr/86Sr比值(0.7082-0.7110)和模式年龄(T2DM=1.41-1.90 Ga)高于晚期花岗岩(0.7072-0.7091,T2DM=1.07-1.38 Ga),但晚期花岗岩的εNd(t)值(0.6- -3.0)高于早期花岗岩(-3.2- -9.3),表明早期花岗岩可能起源于早中元古代的大陆壳;而晚期花岗岩起源于晚中元古代玄武质地壳.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可以认为,早期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板块的断离并折返有关,而晚期花岗岩的形成与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限定松辽盆地基底的形成时代,对松辽盆地南部7个基底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7个基底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均呈自形晶,且具有典型的岩浆生长振荡环带.测年结果表明,位于西部斜坡区洮6井(T6-1)石英闪长岩形成于(236±3)Ma;位于东南隆起区北部榆参1#(YC1-1)井下部(2126 m)闪长岩形成于(319±1)Ma,其中有(364±3)Ma的捕获锆石,其上部(1994 m)钾长花岗岩(YC1-2)形成于(361±2)Ma;位于东南隆起区南部十屋断陷内秦2井(Q2-1)、松南121井(SN121)、松南122井(SN122)和松南72井(SN72)基底花岗质岩石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61±5),(165±2),(165±1)和(161±4)Ma.统计结果表明,中侏罗世花岗质岩石构成了基底花岗岩的主体,同时基底中发育有海西期和印支期岩浆活动.这暗示松辽盆地是在中生代中侏罗世造山作用之后发展起来的中生代晚期陆内或陆缘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