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用华北地区多时相、多波段陆地卫星图像,研究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孕育过程中,电磁波辐射反映的构造活动信息的类型、时间、空间特征,探讨构造活动信息的属性,形成机理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在椭球面上利用GPS速度场计算地壳应变率张量的公式,利用华北地区GPS监测网1992年、1995年和1996年观测数据所得的速度场在椭球面上进行了应变率计算,得到了其最大剪切应变率、主应变率的图像;并利用1966年以来25次大于5.0级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由Kostrov公式计算了地震应变率,对两种数据所得的应变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探讨了华北地区现今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地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地壳形变的GPS及地震矩张量反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给出了在椭球面上利用GPS速度场计算地壳应变率张量的公式,利用华北地区GPS监测网1992年、1995年和1996年观测数据所得的速度场在椭球面上进行了应变率计算,得到了其最大剪切变态为率、主应变率的图像;并利用1966年以来25次大于5.0级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由Kostrov公式计算了地震应变率,对两种数据所得的应变率地比较分析;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探讨了华北地区现今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地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黄泛平原是我国东部地震高发区之一,涉及地震Ⅶ级烈度区带48万km2,Ⅷ级烈度区带4.5万km2,历史地震统计资料表明,华北地区自1812年以来即进入地震活跃期,地震活动呈现出向华北南部黄泛区集中的趋势。京九铁路进入黄泛区以后,在山东聊城斜穿聊兰发震断裂带达200余km,在河南台前,横跨地上悬河——黄河现代河道,历史上该地曾有地震引发黄河决溢泛滥的记录,因此,地震活动及其诱发的黄河水患,是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所以该地应以防御震害及水患为目的,加强防御体系的建设,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针对渤海周边地区及营口-潍坊断裂带,收集并统一处理该地区1999年以来的GPS数据,依据最新的观测成果跟踪该区域地壳运动的动态变化;采用块体运动方程计算营口-潍坊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并分析该断裂带的活动性质。结果表明,1999-2010年营口-潍坊断裂带为右旋,2011-2013年为左旋,日本3·11地震使北北东向营口-潍坊断裂带改变了走滑活动性质,反映了3·11地震使华北东部区域应力场有明显地变化,也表明华北地区的构造活动受印度-欧亚碰撞带和太平洋-欧亚板块俯冲带的活动程度制约。日本3·11大地震使本区拉张显著,应变能有一定卸载性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营潍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与规律及区域动力学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1999~2007年GNSS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多核函数及应变场的无偏算法,在形变场连续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华北地区现今形变场的非线性空间变化结果,局部区域超8 mm/a,其他部位隆升一般在6 mm/a以内;华北平原存在着一个巨型沉降“漏斗”,漏斗中心的数值近60 mm/a.就构造活动而言,结果基本揭示了华北地区现今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方法、构造地质、地震地质等多种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武汉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文中编制了断裂构造系列等密度图,指出了断裂构造的网络特征,进而对隐伏断裂进行了讨论,首次提出了汉阳——梁子湖北西向隐伏断裂的概念,最后对断裂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渭河盆地现今地壳水平形变特征及区域构造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渭河盆地地质构造的特点,建立了二维有限元模型,并基于渭河盆地2001~2007年GPS观测成果,数值模拟获得了渭河盆地现今地壳应力应变场特征,结合区域近期地震活动性特点,探讨了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渭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仍以NNW-SSE向拉张应力为主;盆地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与盆地现代小地震条带有很好的空间对应关系;泾阳-咸阳-西安-临潼-三原地区属于渭河盆地内地壳薄弱带,易于盆地伸展和地震孕育。  相似文献   

9.
利用GPS资料反演华北块体运动的负位错模型参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华北地区 (北纬 36°~ 4 2° ,东经 112°~ 12 0°) 1995~ 1999三期GPS观测所获得的测站点的速度数据 ,通过引入板内块体相对运动模型 ,反演了该地区三条主要断裂带的负位错模型参数 ,从而区分研究区域各个活动断层运动闭锁强弱 ,并且据此推断它们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10.
GPS观测研究青藏东北缘的水平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利用位移场计算主应变、面膨胀、最大剪应变的公式,通过2次重复GPS观测结果,计算了新青藏高原东北缘在1999~2001年间的水平主应变、面膨胀、最大剪应变等水平变形特征量的分布,并分析了在观测后发生的德令哈6.6级地震活动与变形场特征量之间的分布关系。采用力学理论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局部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古浪地区1927年曾发生过8级地震,现今中强地震活动仍很频繁。本文根据卫星影像和航空像片的判读结果及野外调查,介绍了古浪地区的构造地貌和主要线性构造的基本特点。并初步探计了本区中强地震(M≥4级)的构造环境,指出了本区中强地震的发生与深部构造特征及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关系,并指出了本区大多数地震震中受网络状线性构造“结点”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浅论京九铁路河北段沿线地区活动构造卫星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京九铁路河北段地处冀中平原,沿线地区是新生代强烈拗陷区,活动构造发育,本文应用TM图像对全区的活动构造进行了系统解译,文中重点研究了活动构造的区域分布特征。探讨了区内活动断裂对水系地貌及地震震源深度的控制。对活动断裂的深部变化,运用地震层析(CT)资料加以推断和论证。指出了河北平原是重要的活动构造单元,该构造单元内地壳厚度薄,大地热流值高,今后工业布局必须考虑活动构造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与地震有关的活动断裂带红外辐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与地震有关的活动断裂带红外辐射变化信息,以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Ms7.1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热红外波段遥感数据研究了地震前后发震构造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亮温演化特征,分析了地震发生当月每10 d亮温变化情况,并与2011年同期该断裂带的亮温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地震前一个月内,断裂带附近亮温值偏高,亮温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断裂带北端,与野外考察获得的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带位置相吻合;震后7~16d,断裂带附近出现了明显的亮温增高现象,结合地震发生时水汽及CO变化情况,认为这一亮温增高现象与震后地下气体的大量释放有关;2011年5月断裂带附近的亮温高值可能与同年6月发生的Ms5.3级囊谦地震有关.因此认为,断裂带亮温的显著变化对断裂活动有一定指示作用,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研究主要断裂带红外辐射特征,对地震构造带活动性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震活动断层与地震灾害的关系密切,活动断层决定着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位置和震级的大小.因此,加强活动断层调查和研究工作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之一.机载LiDAR作为一种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高精度DEM的测量方式,不但可以在宏观上获取大范围研究区域的构造地貌分布特征、确定活动断层的位置和走向,还可以用来识别微构造地貌、进行精细地貌构造特征研究.本文通过对秦岭北缘和华山山前断裂带机载LiDAR测量数据获取方案的制订、数据处理和成果应用等情况的详细介绍、分析与总结,充分展示了机载LiDAR技术在地震活断层和微地貌研究工作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优势,为地震活动断层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高效测绘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开展武汉地区第四纪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对于武汉的城市建设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对武汉地区第四纪与新构造的基本特征作了概括的论述。主要内容是:武汉地区青山沉积层的形成和构造及其地质特征,它不是河流沉积而是风成沉积;概述了武汉地区下更新世到现代地层的主要特征;研究了武汉地区第四纪断层及断层带的活动,初步分析了武汉地区地壳稳定性及新构造运动,探完了武汉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与地震活动,历史上武汉地区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是必须注意目前地震发展趋势和邻区地震对武汉的威胁性。 文章不但概述了武汉地区第四纪与新构造运动研究的现状,而且还涉及到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新趋向。  相似文献   

16.
滇西实验场区地壳密度时变特征与强震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力与水准资料分析研究了滇西背景单层密度变化图像和1985~1992年单层密度时变特征,结果显示其与断裂活动、地震活动明显相关,特别是1996年丽江地震的孕育可能与洱源至剑川或鹤庆的串珠状低波数时变异常带及背景地壳密度变化梯级带有关。基于此,结合已有地震前兆或孕育模式,从地壳运动角度初步提出了地壳内部密度时变的强震前兆模式或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并结合 GPS测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地壳水平应变场的方法 ,并介绍了在获取应变参数基础上求定剪应变和面膨胀的基本公式。结合华北地区实际的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了华北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GPS形变资料确定地壳形变的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并结合 GPS测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地壳水平应变场的方法 ,并介绍了在获取应变参数基础上求定剪应变和面膨胀的基本公式。结合华北地区实际的 GPS形变观测资料确定了华北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相关数据、模型和软件分别利用重力场、重力垂线偏差与构造应力场的内在关系式对华北地区陆地构造应力值进行了计算,通过对相关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并得出了华北地区重力总水平梯度、构造应力场和研究方法本身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16个历史地震区(M≥8级10个区,M≥7级6个区)的128幅400多张陆地卫星MSS和TM图像,对活动断裂和线性构造进行了目视解译,结合其它资料分析了强震区活动断裂的影像特征和地震震中分布与断裂的关系;计算了线性体空间频率与地震关系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探讨了利用遥感信息评估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强震区断裂的影像特征包括色调、规模、连续性、密度、展布方向、影像的变形错位和错切改造、组合模式等。各震区活动断裂的上述特征都比较清楚。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也有不同的影像特征。 在回归分析中,用线性影像空间频率(单位面积内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