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软层次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复杂的灾害风险系统中,风险并非简单相加,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是单一灾种简单相加得到的综合风险,缺乏可靠性。因此,此研究基于灾害风险系统理论,引入模糊信息粒化方法和模糊转化函数,利用模糊近似推理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软层次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的优势:1)不仅考虑了灾害风险系统中的确定性,而且还包括了随机不确定性和模糊不确定性;2)利用模糊信息粒化方法不仅减少了数据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了一些主观信息,使得评估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更有利于风险管理者和决策者为减少损失规避风险提供依据;3)通过模糊转化函数将不同灾种得到的不同量纲的量转化同一量纲的量,以便于综合分析和模糊近似推理,获得多灾种综合风险。以云南省丽江地区(市)的地震-洪水灾害为例,验证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软层次模型的实用性,并将其结果与世界银行灾害管理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灾害和风险研究中心所建议的风险评估模型(HMU-CHRR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了本研究所建模型在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实践主要对深基坑工程建设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的有关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首先对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明确深基坑工程建设中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分析了深基坑工程中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设计坑支护结构以及深基坑支护系统分类和深基坑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深基坑工程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损失一直是灾害风险评估上的难题.本研究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经典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利用历史灾情和孕灾环境解决风险评价中致灾因子破坏力与灾害发生的可能,并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研究.主要改进在于:确定灾害损失率和环境参数以建立地震灾害可能损失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基坑深度不断加大,而要想保证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只有通过对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保障深基坑工程的安全。论文提出了基于多种属性和模糊特性的深基坑支护优化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岩土工程基础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基坑支护问题,本文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岩土工程基础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问题展开了探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采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还要加强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查,以便结合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支护方案的合理制定,并通过科学施工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6.
岩土工程边坡失稳容易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对岩土工程边坡治理成了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将详细分析预应力锚索技术在岩土工程边坡治理中应用的优势,探讨岩土工程边坡锚固技术作用机理,并就具体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与防灾减灾各方面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山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为定性的分析。因此,选取武都区汉王镇嘴子沟为研究对象,利用单沟危险度及易损度作为基础评价指标,进行不同降雨频率单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单沟危险度采用Flo-2d数值模型软件进行模拟,并利用GIS技术进行危险区划;易损度通过遥感解译技术和承灾体经济价值归一化处理相结合,得到各类承灾体易损度。通过危险度与易损度耦合,得到研究区风险等级,并进行风险区划;同时基于人员损失评估模型和财产损失评估模型,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10a一遇损失价值1 043.51万元;20 a一遇损失价值963.36万元;50 a一遇损失价值1 356.91万元;100 a一遇损失价值1 322.44万元。通过对嘴子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获得了该泥石流沟在不同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灾害损失价值,为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入能够优化处理小样本和体现风险评估模糊不确定性的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模糊风险计算模型,应用1949~2000年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记录数据对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给出了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灾害的超越概率曲线并进行计算,结果与2001~2005年期间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的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吻合。该方法简单易行,分析结果意义清楚,对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风沙灾害是威胁沙漠铁路安全运营的主要因素,科学合理的防沙工程可减小风沙危害和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关于铁路防沙工程的评价方法还不多见。为了对防沙工程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在分析铁路防沙工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工程设计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利用提取的主影响因子建立铁路防沙工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指数标度法与区间标度法结合,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子的权重。方案评价时先确定单个评判对象对评语集的隶属程度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矩阵计算评价值来实现方案评价。以敦格铁路某段的防沙工程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适用于铁路防沙工程的方案评价,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深基坑工程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影响,总结了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特点和现实条件,并就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常见的支护选型和施工工艺应用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仕超  尚慧  余端  魏朝富 《地理研究》2011,30(11):2099-2108
以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建设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为目标,以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永胜等两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标准化柑橘园)为例,从工程、生物技术方面探讨了改土和配套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表明:以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建设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必须立足库区复杂多样的立地条件和生态一经济功能差异,配套服务早、中、晚熟不同柑橘品种产...  相似文献   

12.
深层地震勘探在深埋特长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高坪一吉心段大水井隧道的工程地质勘察为例,讨论了深层地震勘探在深埋特长隧道勘察中的应用。利用深层地震反射波法可以有效地探测覆盖层、各风化层以及不同基岩界面的埋藏深度,根据波速判断隧道围岩类别、探测不良地质现象(喀斯特、断层、节理裂隙等)等。因此,深层地震勘探可为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苏州市晚第四纪古地理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0余项工程中代表性钻孔岩芯分析,参照2000多个工程钻孔资料,对比了苏州市50m以浅晚第四纪各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并依地基工程要求,对沉积层进行了合理划分。阐述了本区4万年来古地理的环境变迁,绘制多时段的古地理图,摸清了本区各土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结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天然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图"和"桩基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图",论述了天然地基和不同桩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方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水资源系统中广泛存在着不确定性,其对系统的影响很大,甚至带来灾害性风险(如洪水、干旱),是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水资源系统研究遇到的难点问题之一。从分析总结水资源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包括随机性、模糊性、灰色性及未确知性)及研究方法,提出水资源不确定性系统的概念。从不确定性因素的数学处理方法入手,介绍基于概率统计学(处理随机性)的风险计算模型,提出基于模糊隶属度(处理模糊性)、基于灰数(处理灰性)和基于未确知数(处理未确知性)的风险计算模型。为水资源系统风险规划与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广州金沙洲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地面沉降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和地质钻探的成果,综合研究广州市金沙洲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地面沉降地带的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岩土体类型、第四系厚度、地层与岩石等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研究区内地面沉降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地面沉降形成的内在因素,开挖基坑、桩基础施工及抽排地下水是地面沉降形成的外在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学校地面沉降是因软土层在抽排地下水及地面附加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排水固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贾惠兰  鲁春霞 《中国沙漠》1998,18(3):255-262
以陕-甘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为例,根据黄土地区特征,经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分析,采用类比分析和事故树结构函数计算法,进行了黄土区输气管道工程环境风险因素识别和环境风险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了不同区段环境风险指数和相对排序;提出了黄土区输气管道环境风险的管理措施与对策,为管道安全施工和运营提供了环境保护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thod and results of a probabilistic risk analysis that was used to provide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a complex and high-stakes design decision for a subsea oil project. Geologic properties were specified as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a small number of exploration and appraisal wells. Th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was coupled to a wellbore fluid dynamics model to simulate operational outcomes for potential well kill operations. Conventional probabilistic sampling and a more efficient experimental design approach were both employed. The key results are cumulative density functions for critical bases of design that are used for risk analysis and final equipment selection. The analysis reinforc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n this case the subsurface disciplines and well engineering, to achieve efficient risk-based designs.  相似文献   

18.
Construction of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permafrost engineering in China.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ransmission lin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at would b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practices.Russia has the longest history of transmission line construction in permafrost areas,with transmission lines(mainly 220 kV and 500 kV) spanning approximately 100,000 km.However,all countries suffer from permafrost-related tower foundation stability problems caused by freezing-thawing hazards such as frost heave and thaw settlement,frost lifting,and harmful cryogenic phenomena.As point-line transmission line constructions,the lines,poles and towers should be reasonably selected and installed with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frozen soil characteristics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reezing-thawing disasters.Reinforced concrete pile foundation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and construction in winter is also a universal practice.Moreover,facilitating engineering measures like thermosyphons are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freezing-thawing hazards and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ower foundations.  相似文献   

19.
风沙土是形成于干旱区、半干旱区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土。由于风沙土赋存环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的特殊性,沙漠地区的工程建筑要经受更为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考验,常常引起不良的工程地质现象,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运行。沙漠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为盐害、沙害及地基不均匀沉降。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的原因及条件,并提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