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翁少林  陈晓发 《华南地震》2006,26(3):103-108
地震数据资源信息检索的不便和交流的缺乏,使研究者不能充分得到地震资料,影响了对地震科学的研究,所以有必要加快地震数据网络间的共享,建立专门的地震数据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以东南及沿海地震数据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为例,从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具体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系统,实现地震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简讯     
中国开通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网站中国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网站2006年9月28日在北京开通。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表示,这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地震科学数据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能力。陈建民说,这一网站是中国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成果之一,目前可共享的核心地震科学数据已达500G以上。网  相似文献   

3.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功能模块之一,其特有的运作模式对完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方式、提升信息服务的用户体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多个专业数据共享分中心的数据资源,通过对比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相对于传统服务方式在到达率、时效性、互动性、推广度和定制化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探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提供共享信息推送、数据申请和意见反馈等服务的可行性,为进一步优化地震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基于Oracle的地震数据共享方案设计及数据库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面向地震系统工作机制,讨论存数据生产、处理以及保存为不同单位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在不影响数据的产出与处理过程而进行数据完整准确保存的动态汇聚方法,以及作为数据共享支撑的基于 Oracle的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全数据"作为设计理念,提出建立地震废墟救援数据库群组,并基于Web搭建地震废墟救援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地震废墟救援数据的收集、遴选、整理及共享。基于此数据库群组,积累地震现场数据,作为地震废墟救援领域研究的科学依据,并且通过数据库管理平台为地震救援队员的日常学习与训练提供专业性救援知识、技术服务和科学指导,进一步提升我国地震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路鹏  苗良田  李志雄  莫纪宏  陈华静  王松 《地震》2007,27(3):125-130
为了解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规范科学数据汇交、 共享、 管理, 笔者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现状调查。 在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对我国科学数据资源现状、 科学数据共享机制、 制约科学数据共享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指出了在我国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应强化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介绍上海市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服务内容,详细讨论强震、测震、空间信息、地震地质背景等4类数据的共享方式、内容以及平台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地震科学数据具有类型广、种类多、数据格式不一致以及年代长等特点,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在如何对这些分散的海量地震数据整合应用服务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研究并建立基于Web的地震科学数据可视化发布系统。深度挖掘并探索地震科学数据的普及性和社会应用潜力,实现了地震科学数据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引言在 Internet中 ,WEB服务由于其友好的界面和丰富的资源而成为 Internet不可缺少的部分 ,地震信息网也不例外。同时 ,河北省地震信息网的各类地震数据均已上网 ,从而可以将地震数据发布到 WEB页上 ,实现地震数据的 WEB共享。但由于现在数据传送的方式还是以文件传送为主 ,各类用户将自己提供的数据文件上载到服务器上自己的用户目录下 ,供其他用户使用 ,大量的数据分布到不同的目录下 ,使用和管理起来非常不方便 ,因此 ,需要编制一个程序来自动处理这些数据文件 ,将其分门别类放置到专门的共享目录下 ,这样就可以实现 WEB共享数据…  相似文献   

9.
文中论述了山西省地震局前兆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建立的原则和具体过程及数据的入库等。认为,前兆数据库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前兆观测项目产出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对地震科学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地震数据信息交换、管理和服务水平 ,1997年中国地震局决定在首都圈地区率先进行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并作为全国地震信息网络系统的示范工程。河北省地震信息网络作为首都圈地震信息网络系统的一部分 ,是我国首批进行建设并较早投入运行的区域地震信息网络之一。该网络系统实现了区域地震行业信息网的基本功能 ,能够提供 WEB,E- mail,ftp,Proxy和拔号访问等各种通用的 Intranet服务 ,开展了多种地震数据信息共享 ,进行了分布式数据库等各种应用研究。本系列文章讨论了该网络系统的总体构成、技术特点 ,总结了项目实施经验 ,介绍了应用研究的一些技术成果 ,通过分析系统运行效益说明地震信息网络建设与应用是实现地震数据信息共享与服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归纳地震科学数据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按其科学性质和可共享性进行了初步分级分类。结果可作为开展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防震减灾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地震科技进步,而制定好地震科技发展规划是推动地震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本文建议了地震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应考虑的5个原则,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地震科技发展战略的构想,从11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地震科技项目建议,同时,对其中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场的选择提出了原则建议,进而从科学意义与必要性、已具备的条件、科学目标、监测与研究内容和运行机制与模式等5个方面论述了祁连山大震机理与预报科学实验场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推进地震数据共享,构建了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目的是为安徽省防震减灾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数据服务,增强地震部门社会服务功能。平台提供的多元化的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将进一步提升野外站整体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地震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地震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信息组织及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地震系统青年科技人才外流的实际情况,在对人才外流对地震科技工作的影响和人才外流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吸引人才、稳定地震科技队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和数据共享,需要把在模拟地震台网时期产出的纸介质观测报告实现电子化,本文简要叙述了数据的录入与初步验证工作情况,介绍了数据验证及格式转换程序的实现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索了网络化环境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地震科技信息资源集成整合以及共建共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震台站的数据共享和安全访问是基于IPv4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由于IPv4的地址局限,缺乏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措施,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建立在私有IP地址的行业局域网,只能实现基于台网级的数据共享访问。下一代互联网IPv6协议取代IPv4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实现台站级数据访问为目标,构建在IPv6网络环境下地震观测网络系统的安全组网模型,同时针对现有观测系统的特点,探讨IPv4地震观测系统过渡到IPv6的系统模型,为下一步IPv6技术在地震行业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