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9年在阿尔泰山勘察中发现数处泥炭丘,主要分布在哈拉斯湖口以东的喀拉库勒盆地及阿勒泰县城东北山地。 喀勒库勒盆地是由几个作北东延伸的小盆地组成,海拔2,100—2,200米,沿湖周围发育有泥炭丘构成的微地貌,在2—3公里范围内成群出现(照片1),多达200余个,泥炭丘高5—6米,直径可达15米,大部分保存完好,几乎全由泥炭组成,褐色或黑褐色,地表以下约1米深呈冻结状,含有少量苔藓植物,5—6米以下为冻土,是构成泥炭丘的核心。在盆地西部的泥炭丘多为单个存在(照片2),亦较稀少,其长轴与盆地方向一致,高度也变小,约2—4米。在盆地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地区是中国泥炭分布集中地区之一。本文选择长白山地区典型的泥炭剖面--大桥剖面,探讨其沉积物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并与该区另一代表剖面--金川泥炭剖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泥炭中常量元素含量最大值出现在195 cm,向上、向下都减少,铁含量与灰分、容重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说明它主要来源于灰分;由于泥炭和砂土的基本性质,如容重、灰分、pH值有很大的区别,泥炭层微量元素大于下部砂土的含量,亚表层微量元素含量最高,这与灰分、纤维含量正好相反,与pH值剖面变化一致;沉积物容重、灰分、pH值、Ca/ Mg以及元素的富集因子、泥炭中总碳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显示很强的一致性,据此反映该区经历了早11880~7600aBP)、中(7 600~480aBP)、晚(2480~0aBP)全新世三个环境阶段,其结论与前人通过孢粉、同位素手段分析得到的金川泥炭剖面环境变迁规律相同,从而说明它们可以作为研究环境变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位于沈阳市东部和西部的2个钻孔剖面均有晚更新世晚期泥炭发育。14C测年结果表明:东部钻孔泥炭层形成于玉木亚间冰期晚期,西部泥炭层形成于玉木亚间冰期结束之后。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东部钻孔剖面中的泥炭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植物花粉为主,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西部钻孔剖面中的泥炭以温带草本被子植物花粉为主,山地针、阔叶植物花粉为辅,指示温干偏湿的气候环境。定量古气候分析结果表明,玉木亚间冰期晚期沈阳地区与现今气候相当;玉木亚间冰期结束之后,沈阳地区的气候比现在稍冷。  相似文献   

4.
对青藏高原东南部青海玉树地区的39个泥炭和含炭砂土样品进行了AMS14C年龄测试,这些样品来自于为研究玉树断裂开挖的2个探槽和2个剖面。通过分析泥炭层及其他含炭地层的宏观岩性及其中样品的AMS14C年龄,将玉树地区的全新世含炭地层的沉积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早全新世,10100~6000a BP,非常适宜泥炭的形成;阶段Ⅱ:中—晚全新世,6000~3500a BP,较不适宜泥炭的稳定形成,沉积物中含炭量相对减少,碎屑增加,颜色变浅;阶段Ⅲ:晚全新世阶段,3500~1500a BP。该阶段的气候总体变的更加干旱和凉爽,基本上不能形成泥炭,碎屑沉积在持续增加;阶段Ⅳ:1500a BP以来:自1500~1100a BP,气候可能更加干冷,沉积物中主要为碎屑沉积;1100a BP以来,受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影响,在本区许多地貌单元近地表形成一层灰黑色的炭质层。这4个阶段与红原泥炭所反映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波动趋势能较一致。气候、地貌和构造因素三者共同控制本区域内泥炭和炭质层的发育和形成。  相似文献   

5.
东北泥炭表土沉积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泥炭表土植硅体分析和气候气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泥炭表土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并将之用于榆树泥炭剖面的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近3 000 a来的古气候参数值,并将之暖—冷—暖—冷—暖—冷—暖7个阶段。计算结果同时显示,温暖湿润的气候往往与稳定的气候系统相一致,而且古年均风速的变化可能预示着古气温、古降水变化等将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野茶坝泥炭的性质及聚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茶坝泥炭产地位于湖北省利川县西北部的齐跃山东南侧,利川断陷盆地的一部分.从地貌部位看,泥炭产地为近北东走向的齐跃山(海拔约1800米)山前残丘间洼地(图1)。基底为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其上覆盖着第四系的堆积物(包括泥炭层),厚度般为4~5米。   相似文献   

7.
西藏南部早第三纪地层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正> 西藏南部的海相下第三系,自1974年文世宣分为下部宗浦群及上部遮普惹组以后,一直沿用至今(表1)。宗浦群系穆恩之等(1973)命名,层型剖面在岗巴县城附近。宗浦群分Ⅰ—Ⅴ段,时代从古新世至始新世中期。遮普惹组原称遮普惹群,为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科考队(1962)命名,层型剖面在定日县贡扎村南约500米遮普惹山北坡(以下简称登山队剖面),剖面自下而上共分8层,下部(层1—6)以页岩为主夹灰岩,上部(层7.8)  相似文献   

8.
张辉  李松  司云云  刘蕊  罗璇  何严华 《贵州地质》2021,38(4):382-386
通过对贵州东南部雷公坪泥炭进行年代学和有机碳同位素测定,雷公坪泥炭剖面底部150 cm处年龄为13 360±40 a BP,在中部70 cm处年龄为4 570±30 a BP,顶部10 cm处年龄为420±30 a BP,建立了雷公坪泥炭沉积的年代学序列,计算出泥炭层堆积速率由上至下分别为2381 cm·ka-1、1446 cm·ka-1、910 cm·ka-1。获得泥炭层泥炭有机碳同位素δ13C分别为-275‰、-288‰、-285‰,结合其他区域气候记录推断,说明研究区泥炭发育于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共分7段,其中须一段与川西小塘子组为同期异相沉积。须一、须三、须五、须七段为含煤泥岩段,须二、须四、须六段为砂岩段。对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进行分析,在须家河组中识别出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及河流下切冲刷面等层序界面,将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须一段、须二段—须三段、须四段—须五段、须六段—须七段。以地层的岩性、岩相变化特征细化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以广泛分布的河道砂岩沉积为特征;湖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以湖滨三角洲相的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互层为特征。对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特征分析表明,层序Ⅲ聚煤最有利,其次为层序Ⅳ,层序Ⅱ最差;在层序Ⅲ内,高位体系域比湖侵体系域更有利于成煤。煤层厚度变化明显受泥炭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的控制,高位体系域早期较高的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较高的泥炭堆积速率保持平衡,有利于厚泥炭(煤)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晚第三纪地层,在贵州仅见于施秉城东约6公里的翁哨,堆积在北西-南东向的小型盆地中,分布面积约0.2方公里。由灰绿色、亚粘土夹数层厚薄不一的褐煤层组成,厚度99—106米,由盆地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现将魏家庸同志所测剖面列述如下: 上覆地层:第四系砾石层不整合 24.砖红色、灰绿色亚粘土。 8米 23.灰绿色粘土夹泥灰岩透镜体。 12米 22.褐煤层。 0.3米 21.灰绿色粘土。 4.3米  相似文献   

11.
广西省第四纪泥炭广泛发育,解放后,特别是1960年前后,对泥炭的普查勘探,作了较多的工作,探明了一定储量,积累了许多资料。兹将近年来对广西省泥炭的特征介绍如下:一、泥炭的形成和分布特点广西泥炭矿点,将近一百个,大多分布于南宁—柳州一线以东地区;以西分布零星。泥炭在地理上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及地貌有密切关系。南宁—柳州一线以东地区;水网纵横,岩溶凹地、河间凹地颇多,第四纪冲积层广布,为形成泥炭层创造了条件。南宁—柳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儋县排浦市东北部海滨,在潮间带海蚀坪及潮上带陡崖上,出露有高约四米的剖面,是1981年同济大学王国忠首次发观的我国更新世近代白云岩,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约32000~35000年,剖面根据岩性可分七层,陆源碎屑主要是石英、长石、岩屑含量很少。碎屑粒度从砾级—粉砂级均有,在各层中有主次不等的分布,填隙物为粉晶白云石(10—30μ),是该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与积累现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研究了三江平原3类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沉积物剖面有机碳的组分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剖面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储碳层和淀积层。储碳层厚度分别约为110、60和15 cm,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80和60 g/kg(干物质重)。泥炭沼泽和腐殖质沼泽储碳层内,有机碳主要组分为分解程度低的轻组碳(约占总有机碳的70%以上),沼泽化草甸的储碳层内轻组碳约为16%。储碳层以下淀积层的有机碳含量都 < 30 g/kg,轻组碳含量很少。3种类型湿地剖面轻组碳与总有机碳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WTBX]P[WT]=0.01)。初步建立了湿地有机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得到3种类型湿地剖面1 m内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62×104、4.90×104和1.44×104 t/km2,2 m内分别为8.16×104、6.81×104和2.24×104 t/km2。  相似文献   

14.
陕西兰田段家坡黄土剖面有机质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质体中有机质具有由顺磁性向逆磁性演变的特征。碳的聚合程度在其转变中起重要作用。黄土剖面的有机质具顺磁性,并与泥炭的自由基浓度相当。不同组分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增大顺序为饱和烃<非烃<干酪根。段家坡剖面S_1—S_5层段磁化率(34-318SI)与有机碳含量(0.04—0.33%)及干酪根的自由基浓度(8.89×10~(16)/mg—2.39×10~(17)/mg)呈同步但不同幅度的变化。它们在古土壤层的含量均高于相邻黄土层。随着埋藏深度和H/C原子比的增加,这种差异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北京温榆河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榆河是北京平原北部一条重要的河流。温榆河两岸地质背景复杂,地质灾害严重。地质调查表明,温榆河的形成与演化与南口—孙河断裂密切相关,受该断裂的严格控制。经钻探发现,温榆河南口至百善一带最早的新生代沉积物产生于早更新世。说明温榆河的形成时间应是早更新世早期。温榆河在温榆河河谷内不断迁移,受断裂控制河床的迁移被限制在南口—孙河断裂的下降盘一侧。在南口至马池口一带因南口—孙河断裂上盘下降,形成了深达数百米的凹陷,沉积了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在凹陷范围内长期存在一个湖泊,温榆河是该湖泊的泄水通道。在昌平区冷泉、辛庄、高里掌和辛力屯一带的广大地区,发现地下几米处见有含螺贝壳的泥炭层,似层状多层、延伸连续,厚度稳定可达数米。经测定,泥炭层底部14C年龄(9930±150)a,顶部泥炭层14C年龄约3 ka。说明该湖泊10 ka前湖水较浅,适合水生植物生长,随后湖水逐渐消退。湖水的完全消失距今不到3 ka的时间。说明温榆河的形成时代虽然很久远,但是河道不断变迁,今天温榆河的面貌还是很年轻的。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我们把陕北陇东黄土区第四纪地层作了时代划分。本文对兰州、陇东、渭北、陕北等八个天然剖面和两个钻井剖面的古地磁测定的年代数据讨论黄河中游黄土形成的年代问题,仅是初步尝试。 一、黄河中游黄土剖面简介 黄河中游的黄土未测古地磁以前的划分情况如下(图1)。 早更新世黄土 色淡肉红,胶结硬,含17—18层密集钙质结核层,结核层厚一般小于1.0米,其间的  相似文献   

17.
浙江长兴长兴组火山岩和放射虫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正> 我国南部长兴阶的层型剖面在浙江长兴煤山葆青采石场。层型剖面经我所二迭—三迭纪地层队研究(1978),厚约40米,岩性大致可分上下二段:上段以灰—浅灰色中层状生物屑灰岩为主,次为含有孔虫微晶灰岩和海绵骨针微晶灰岩,普遍发育水平层理。含胶磷矿、沥青,产古(虫筳)、有孔虫、假蠕孔藻、棘皮类、腕足类、三叶虫、苔藓虫和海绵骨针。厚约  相似文献   

18.
Younger Dryas事件与北黄海泥炭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于海平面变化处于停滞阶段和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泥炭层是古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北黄海4个含泥炭层的沉积剖面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均集中在渤海海峡入口处,水深变化在50~54m。泥炭层的AMS14C年龄在10650~1010014 CaBP,与发生在11000~1000014 CaBP间的末次冰消气候回冷事件——Younger Dryas(YD)事件在年代上非常吻合,表明北黄海泥炭层的形成可能与YD事件的全球效应密切相关,可作为YD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泥炭层在北黄海的集中出现说明,冰后期的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在YD事件期间存在停滞阶段,这一时期海面已经达到渤海海峡外侧,并可能在此徘徊了近千年。此外,泥炭层的大量出现和孢粉记录表明YD事件发生期间约为10600~1020014 CaBP,此时北黄海可能处在寒冷而湿润的环境。这一发现与全球范围内大部分YD事件的海陆记录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不同地区对YD事件的响应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利用单一的干冷模式来分析YD事件在区域上的响应特征和过程。  相似文献   

19.
米仓山推覆构造的结构样式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变形剖面和平衡剖面综合分析方法研究米仓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得出该区构造样式为一大型东西向和北东向叠加的推覆滑脱构造,变形剖面总体格局为推覆—断展复式背斜,次级变形单元具叠瓦扇、逆冲岩席、断展褶皱、层滑褶皱等多种样式。推覆构造演化经历了断展隆起、逆冲推覆、逆掩滑脱和复合叠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20.
根据威宁草海赵家院子沉积柱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以及14C测年分析,探讨了草海地区泥炭沉积速率,晚更新世—全新世古气候演变和沉积物物源环境。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Li、Sc、V、Cr、Ni、Ga、Rb、Sr、Sn、Cs、Ba、Zr、Th、U等14种微量元素在沉积柱上含量变化整体呈现一致性。14C测年显示,赵家院子剖面沉积柱下部泥炭层的年龄大约为33.74±1.79—23.29±0.10kaBP之间,各层的沉积速率自下而上分别是:下部泥炭层148.4mm/ka,上部黑色古土壤层24.3mm/ka,顶部堆积层22.4mm/ka,沉积柱沉积速率由下而上逐渐降低。元素对比值以及多元素之和比值Sr/Ba、Rb/Sr、(CaO+K2O+Na2O)/Al2O3、(Fe2O3+Al2O3)/(MgO+CaO)和CaO/MgO等气候指标显示,从42.37±1.27kaBP到15.6±0.1kaBP时间段内,研究区古气候经历了由温暖较湿润→温暖湿润→温凉干燥→温暖较湿润→温凉湿润的演化。沉积物物源经历了较强烈的化学风化,下部泥炭层风化程度小于上部沉积物的风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