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徐公愉 《吉林地质》1995,14(4):16-29
本文以远东中俄边界地区广泛发育的火成岩的研究为基础,对火成活动在地体构造学业伦历史中的构造背景、不同阶段的发育特点、形成的岩石组合和动力学机制6等作了探讨。得出地体构造从早及晚由挤压向伸展和走滑构造背景演化,相应发育一系有成因特征的火成岩。为古亚洲洋东段的构造演化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
王铠元 《矿产与地质》1992,6(6):425-430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通称西南三江,位居青藏高原东部,地质极复杂。现从本区断裂构造总格局探讨地体构造。确定地体构造的基本原则:(1)两个地体之间以断裂为边界;(2)两个相邻地体在发展演化上有本质差异;(3)两个相邻或全区的地体群可以是“远源的”、“近源的”或“准原地的”,甚至是“原地的”;(4)地体本身或相互之间的构成较为复杂。按上述原则,三江地区可划分6个较大的,8个中小规模的地体。即较大地体为腾冲-波密地体、唐古拉-昌都地体、杂多-吉塘地体、保山-掸邦地体、玉树-稻城地体和兰坪-江城地体;中小地体为石鼓-苍山-哀牢山、嘉玉桥-高黎贡、崇山-临沧、察隅-槟榔江、巴塘-义敦、宁蒗-宾川、柯街-耿马和扬子西缘等。  相似文献   

3.
乌苏里地区构造新探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乌苏里地区中苏合作对比研究,对该区的构造有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若干地体的拼贴奠定了东北亚大陆边缘的构造格局,地体的拼贴在时空上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一规律解释了地槽学说对该区构造解释中的疑难问题。通过那丹哈达-比金地体外来岩块的地层对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层序,在利恢复地体漂泊的历史。通过对比还发现苏联远东溪海地区和中国延吉地区可能同是不凯地体二叠纪的活动大陆边缘,三叠纪也经历了共同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4.
云南澜沧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很发育.可划分为老厂、孟连一澜沧、孟梭及竹塘一澜沧等四个带。推覆构造由推覆体、飞来峰、构造窗、逆冲断层及原地系统等组成,推覆体变形弱、褶皱不发育,符合冲断式推覆模式,具有双重逆冲构造结构.宏观与微观构造都表明形成于较浅的构造层次。推覆构造的形成演化与澜沧裂谷的发展有关,可划分为三期。逆冲推覆的区域应力来自地体向东的碰撞拼接,是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汇聚的重要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5.
地体构造对金区域成矿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体构造学是板块构造的发展和初充,几乎所有的地台(克拉通),造山带,大陆板块皆是由独立的地体所构成。相邻地体可由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上的不同及边界断裂来鉴别。近二十年来,对于金等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发现华北地台(NCP)和中国东部造山带中金矿的分布与地体构造密切相关。富金地体与盆金地体有明显不同,它们在基底的组成,岩浆作用,交代蚀变作用,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方面形成明显的对照。富金地体经常位于地台的边缘与造山带相邻以及位于A型或B型储冲带的上盘,在结晶基底中常有两绿岩带,多时期花岗岩和富挥发分,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富Au的煌斑岩广泛分布。贫金地体常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6.
矿物包裹体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以海南二甲金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构造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包裹体的形态特征、均一温度、氢、氧同位素及包裹体气液成分的变化规律与构造形变的关系,认识到可从包裹体研究认识构造岩流体的演变规律,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构造活动中的地球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7.
成矿构造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翟裕生 《地质论评》2002,48(2):140-146
地质构造对矿床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有重要作用,本文扼要论述了矿田构造、大型构造和全球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简史。成矿构造研究由单个构造控矿→综合构造控矿→构造成矿→构造成矿动力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文中提出:①成矿构造研究与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是探索成矿规律的重要方法;②构造-流体-矿床(体)是一个自然系统;③伸展、挤压、走滑等不同构造体制十产生不同成矿系统;④将构造成矿与构造破矿研究相结合,将矿床的形成、破坏或保存、产出现状等作为一个演化过程加以研究,以便更有成效地指导勘查工作;⑤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对典型矿田的构造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北部和中部美国山脉及加勒比海和南美安第斯山脉间目前已发现了至少70个构造地层地体。这些地体的构造演化和在时空上的成因已引起了争论(例Howell等,1985;Debiche等,1987;Wilson等,即出版)。这个争论是在用古地磁和古生物地层资料企图来确定这些地体的构造演化时的产生。区域地体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地体的演化史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且都是根据亲自实践的各种准确资料。在解译“交通塞”构造时就产生了一些争议,其中一些地体肯定在运动方向上产生过间歇性的反转,在同一板块上,其它的地体也跟着反转。其中一些资料明显可见是不可靠的,但我们解决这些争论必须依据一些必不可少的可靠资料。我们已形成了一个体  相似文献   

9.
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是室内模拟自然界地质构造变形过程、成因机制以及动力学过程的一种高效方法。影响岩石变形的速度和力的作用方式等是影响伸展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和构造形态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为探究砂箱物理模拟实验中拉伸速度和拉伸方式(力的作用方式)对伸展构造变形特征的影响,笔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高(0.01 mm/s)、中(0.001 mm/s)、低(0.000 5 mm/s)3种不同拉伸速度与单向拉伸、双向拉伸2种不同拉伸方式相结合,设计6组实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拉伸速度对砂体的最终形态无显著影响,但对断层的发育过程有一定的影响,而拉伸方式对断层的发育过程和最终形态的影响均较为显著,且断层形成前砂体速度会增大到一定高值,并于断层形成后快速减小。(2)单向拉伸模型砂体最终均形成一个不对称的地堑,双向拉伸模型砂体最终均形成一个典型的地堑。(3)不对称地堑通常形成于相对拉伸或差异拉伸的环境中,相对拉伸侧发育形成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而相对固定侧发育一条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且先存构造的位置往往决定了后期构造发育的初始位置。这一认识为伸展构造砂箱物理模拟实验中的模型设置和参数选取奠定了...  相似文献   

10.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新划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是造山带中最重要的两个结构特征。秦岭构造格架是东西向与南北向构造共存的造山带。笔者以秦岭最新的实际资料按板块构造学说和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观点编出新的地质构造图,提出秦岭是四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关系组合而成的拼贴叠置堆垛体,不存在自北而南或自南而北按时代形成的碰撞增生构造带。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由于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人,使花岗岩构造和定位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花岗岩定位过程中的流变学行为,岩浆上升的驱动机制,花岗岩的空间,花岗岩构造型式和定位机制等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突破性。花岗质岩石定位过程中的流变性质不再被认为是类似于牛顿流体,运动遵循流体定律的液体,而是一个由岩浆作用(牛顿流体)到固态作用的连续力学介质,尤其强调了花岗质岩石定位过程中的假塑性体(宾厄姆体)性质。在花岗质岩浆上升定位过程的研究中,不仅肯定了浮力的重要作用,而且特别强调了构造通道、构造空间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的重要地位。气球状膨胀作用、岩墙扩展作用和构造泵吸作用是3种花岗岩体的重要定位机制,无一不与构造作用有关。花岗岩体构造型式的研究已成为研究花岗岩体定位机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黔西南右江区金矿床控矿构造样式及成矿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罗孝桓 《贵州地质》1997,14(4):312-320
对黔西南烂泥沟,丫他,百地等几个金矿床控矿断裂构造的观察研究发现,它们同处于应变椭球体的长轴方位,其与同级褶皱,横张断裂、“X”剪切断裂系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之产物。因而具有相似的构造组合样式,但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后期构造的改造或叠加。种种迹象表明,控矿构造的多期活动性,成矿作用的叠加性,以及构造-成矿作用的同时性,是这些矿床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晚古生代聚煤前的区域构造格架为三个地体:闽西北地体、闽西南地体及闽东地体。聚煤期构造特征(早古生代晚期):加旦东运动沿政和——大埔深大断裂产生了海沟岛弧系俯冲;同时,沿温州——德化深大断裂产生海沟山弧俯冲,海沟岛弧系在晚古生代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中、西部条带,海沟山弧系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东部条带。聚煤后的构造特征(中生代),由于印支运动产生新古太平洋板块,并在这时产生了二叠系含煤地层滑脱断层的雏形;燕山运动早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盖层逆冲推覆构造,燕山运动晚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基底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4.
纬向构造带产生的特定纬度带,是其构造“发生床”,在这些带上产生的构造形体(包括阶段性的全部建造和改造)是其构造“成生体”。纬向构造带有长期活动、多阶段发展的特点,其不同阶段促成不同的构造成生体。阿祁昆地区弯转多姿的构造带是秦昆系的古老成生体迁移扭变的结果,扭变的主因是青藏地块的右旋转动。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庇山-温泉街一带的推覆构造、滑覆构造、断块构造的特征及成因机制,指出温泉街推覆体下、河西陈及湾子街-庙下滑覆体下是找煤的有利块段。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东部地区以图们江构造带为界,其东西两区在生物地层、沉积建造和构造样式等诸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石炭、二叠系的差异最为明显,三叠系的差异性明显变小。延边西部及吉林中部地区属于吉中地体,而延边东部地区则属于珲春地体,两者拼合的时间为T1-2,图们江构造带是主拼合带。  相似文献   

17.
伸展构造及其反转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刘和甫 《地学前缘》1995,2(1):113-124
伸展构造的演化主要发生在三个阶段:大陆裂谷阶段、大陆初始漂移和主要漂移阶段。伸展构造发育在不同构造层次:(1)在上地壳中,伸展构造呈现为位于拆离带之上脆性岩块的伸展,其周边为铲式断层、坡坪式断层或多米诺式断层所限;(2)在中地壳中,伸展构造呈现为变质透镜体,被不连续的韧性剪切带所分隔;(3)在下地壳中,伸展构造呈现为扩展变平的韧性流动和岩浆侵位。反转的伸展断层系常表现为冲断层、断弯背斜、生长断展褶皱、顶部塌陷地堑区的突隆构造和半地堑区的鱼叉构造等。  相似文献   

18.
吉黑东部中生代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中生代存在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即由南北陆块碰撞(华北古板块与张广才-佳木斯地块)所形成的近东西走向的构造(古洞河-富尔河碰撞带)和东部地体向陆缘增生挤压所产生的南北走向的褶皱-推覆构造。前者由早期构造杂岩带及叠加于其上的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所代表,后者是在印支期的褶皱和糜棱岩化带之上发育的推覆构造。两种碰撞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为晚中生代(J3-K)。  相似文献   

19.
东秦岭基底组成与构造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基本地质组成上,东秦岭构造基底可划分为华北,北秦岭、佛坪、白水江,汉南和武当六大地体,不同地体的基底组成有明显差异,它们先后于中-晚元古在不同时间段,通过不同的方式而拼合为统一的华夏泛大陆,从而完成东秦岭从原始地壳生长到典型板块构造体制上的转换,是全球Rodinia事件在本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构造-地层地体分析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分析方法。近年来许多人用新的研究成果支持了这种分析方法,本文从地体的概念出发,从大量实际资料入手,将现今的洋底高原与陆缘山系中的外来地块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地体的生-迁移-拼合-碰撞-碰撞后运移的演化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