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柑桔果树(下面通称柑桔)是亚热带、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冬季低温是柑桔地理分布的限制因子。目前,柑桔的分布北限已达45°N(苏联克拉斯诺达尔),南限达41°S(新西兰北岛),南北跨86个纬度,最低的在海平面以下200米(以色列德格尼亚),最高处达2,600米(中国四川省巴塘县),在这个广大的空间内,都有柑桔果树的栽培或分布。据1979—1980年度统计,美国(1,496万吨)、巴西(966万吨)、日本(431万吨)三国所产柑桔约占全球一半。柑桔产量在各大洲的分布,以拉丁美洲最多,占30%;北美洲其次,为27%;亚洲第三,占22%;欧洲第四,占12%;非洲和大洋洲较少,各占8%和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9—1980年度统计,我国(包括台湾省)的柑桔产量为138.5万吨,居世界第九位,而目前我国柑桔的栽培面积,仅次于美国和巴  相似文献   

2.
右江河谷盆地,地处低纬(23-24°N),属南亚热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对双季稻生产很有利,是百色地区双季稻的主要产区。历年种植面积二十六万亩上下,占全地区双季稻面积的40%。单产早稻高于晚稻,近年来早稻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比晚稻高200多斤。早稻产量的高低对全年粮食产量是举足轻重的。也就是说,抓好早稻生产是抓好粮食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甘肃陇南白龙江、白水江海拔800-1000m以下的河谷地带,是我国柑桔种植区的西北边缘,在中国柑桔生态区划中为次适宜和可能种植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柑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里种植柑桔的越冬气象条件虽然优于东部北亚热带桔区,但是低温冻害仍然是制约柑桔种植区域生产发展以及柑桔产量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之一,柑桔产量常因低温冻害而波动不稳。因此,在陇南发展柑桔生产首先必须考虑防御柑桔低温冻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柑桔产区,常年柑桔产量在100—130万担之间,1972年高达141.3万担,居全国第二位。但本省地处我国柑桔栽培的北沿地带,柑桔冻害对柑桔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据文字记载和调查,自清初到解放的三百多年中,曾发生过较大的冻害十余次,解放后至今的三十年中,也发生过大小冻害五次,如1954—1955年和1976—1977年冬季的冻害,给我省柑桔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关于柑桔冻害的农业气象指标,国内外曾有过一些报导。如Robert.P.认为,-11℃时柑桔地上部冻死,-9℃时柑桔的  相似文献   

5.
杭建淳 《气象》1982,8(11):32-34
位于新安江水库周围的淳安,建德两县,地处浙西北天目山余脉的丘陵地区,属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是种植柑桔的北缘。这两县自七十年来开始引种柑桔,主要品种为温州密桔和少量本地早、椪柑(冇柑)。但是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表明,现有的绝大多数桔园在寒冷年分(如1977年)都难免遭受冻害。 为了充分利用库区周围的丰富气候资源,寻找有利于发展柑桔生产的小气候环境,我们于1979—80、1980—81年两个冬季,在新安江水库附近选择了部分桔园进行了小气候考察,着重分析了地形及水域的小气候效应,以及桔园有利地形的选择。现将调查及分析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4.7%。1970~1980年全年平均亩产85.8斤,最高152斤,最低55斤,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索稳产高产途径,我们对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农业气象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防御对策,为本县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柑桔冻害区划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寿波 《气象》1981,7(3):24-25
柑桔是典型的亚热带多年生作物,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在我国北亚热带地区的严寒冬季,柑桔常遭受冻害;在中亚热带地区也偶有冻害发生,这对发展柑桔生产影响较大。 我国亚热带区域幅员辽阔,在同一个省内,有北、中亚热带气候交错的就有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等省。在一个省范围内,由于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及水域分布的不同,柑桔的越冬条件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因此,进行省级的柑桔冻害区划,对因地制宜地发展柑桔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所谓省级的柑桔冻害区划,就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内找出柑桔基本无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地区。这一工作,无论对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或是因地制宜地采取防冻措施,都是必要的。 浙江省位于我国柑桔栽培的北缘地带,柑桔冻害发生比较频繁。据历史记载,自清初至今曾发生过较严重的冻害十余次。建国以来曾发生过较重的冻害两次(1954—1955、1976—1977年),损失都比较严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棉花是礼泉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7%左右。三十多年来产量一直徘徊在30——40斤(平均36.1斤),产量低而不稳,务棉投资越来越大,但增产幅度不大,仅有两年亩产超过60斤,最低亩产仅7斤。三十三年中亩产30斤以下有13年占39%,40——50斤有9年占27.2%。棉花产量为什么低而不稳呢?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 1.生产概况建德柑桔生产始于1959年,至1985年,已有39个乡(镇),8个国营桔园,共260多个生产单位,种植面积达43900多亩,1985年产桔4570余吨,县府“七五”规划,达到人均一担桔县。 2.气候概况建德地处浙江西部,属于浙江柑桔生产的次适宜区。主要气象要素,与我省柑桔传统产区黄岩县比较,既相似,又差异显著(见表1)。  相似文献   

10.
旱原地区冬小麦亩产的年际变化很大,以蒲城为例,从1953年到1980年,最高亩产318斤(1975年),最低亩产仅109.6斤(1958年),多年平均亩产大约190斤左右。造成产量200斤左右的波动,除去生产技术水平及品种等因素外,在气象条件方面,降水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一、旱原冬麦生育期的气候背景。渭北旱原东起韩城西至宝鸡,北起洛川以南,南到乾县、三原以北,蒲城位于旱原的中间地带,因此,不妨以蒲城为例  相似文献   

11.
2009/2010年冬季中国气温异常及其对海表温度的遥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1958/1959~2009/2010年冬季全球海表温度(HadISST)和中国160站地面月平均温度等资料,利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分析了中国地区2009/2010年冬季气温异常型态与SST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El Niño型和热带大西洋“三极型”对2009/2010年冬季中国地区西南暖东北冷的异常型态(简称LN型)影响显著。 为了验证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利用MPI(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全球大气环流模式ECHAM5进行气温异常型态对关键海盆SST变化响应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气温异常对热带太平洋El Niño模态强迫的增暖响应在0.5℃左右;对热带大西洋“三极型”强迫的增暖响应在0.6℃左右,增暖中心的云贵高原一带最大增温幅度达到1℃。对El Niño模态、热带大西洋“三极型”的强迫,东北绝大部分地区表现出冷的响应,气温异常下降分别在0.6℃和0.45℃左右,中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型态是热带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和热带太平洋El Niño模共同强迫的结果。这两种海温异常型态使中高纬度地区西风加强,阻挡了来至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向南方输送,导致西南地区较常年偏暖,而东北偏冷。同时,西太平洋地区出现的海平面气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可能削弱了东亚冬季风。  相似文献   

12.
花生、油菜、油茶是赣南三种最主要的食用油作物。近年来,花生果、油菜籽、油茶籽的全区总产分别约8万吨、4万吨、3.9万吨。其亩产则分别为160公斤、50分斤、10公左右。它们的共同点是:与全国高产地区相比,单产太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气象条件方面进行仔细分析,可得到这样的认识:赣南油料三支花,一支独秀是油茶。赣南最适宜发展油茶生产,我们必须而且可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赣南油茶生产。1从三种油料作物本身所要求的基本气象条件与赣南实际上存在的气象条件看,赣南最适宜种植油茶。1.1花生本身要求的基本气象条件9项,…  相似文献   

13.
广西菠萝栽培面积达十五万亩,结果面积约九万亩,平均单产国营农场可达两千多 斤。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的强弱影响很大,冬季不同程度的降温直接危害菠萝的生长发育,使菠萝产量很不稳定(详见图一),因此,探讨菠萝的寒害指标,对菠萝的防寒越冬,种植布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柑桔是常绿果树,果品品质优良,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发展柑桔生产,无论对支援四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柳州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区柑桔栽培的老产区,分布广,面积大,产量高。从多年的生产情况来看,因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产量有大小年,波动很大。为找出影响产量波动关键的气象因子,以利扬长避短,加速我地区柑桔生产的发展。本文根据地区园艺场(位于柳州沙圹)提供的柑桔产量材料,结合我站的气象资料,进行初步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前后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我国南方逐日降水资料及逐月温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并计算极端降水的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重现值,讨论了气候变暖前后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的突变发生在1991年前后,且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冬季的极端降水强度普遍有所增加。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前后的环流场特征,发现东亚热带冬季风异常与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异常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东亚热带冬季风偏强(弱),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北方的冷空气向南输送。此外,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地面气温升高,海陆热力差异减小,东亚热带冬季风减弱,有利于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大陆东南部输送,并在东南部形成异常的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形成强降水。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与中低纬度异常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连起 《气象》1987,13(1):38-38
无棣县是金丝小枣的主要产地。现有枣粮间作面积21.6万亩,枣树330万株,其中结果树140万株,年产干枣1600多万斤。据建国后30多年的产量调查,单株干枣产量平均为6斤左右,历年单产最低值是1.2斤(1961年),最高值是13.5斤(1982年)。为探索其长期低产的原因,我们着重进行了气候因子方面的调查研究。调查了1959—1985年,全县历年金丝小枣的单产量;历年枣树年生长期间的光照、积温、降水以及枣树开花座果期(20天)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表略)。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影响小枣产量最显著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丽水地区在1980年以前,柑桔面积仅1万亩,自1980年被列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之一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6.5万亩,但投产面积的平均亩产还不足500公斤。如何充分利用本地有利气候条件,采取科学管理措施,获得大面积高产、稳产是本地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我们于1985—87年开展了对柑桔果实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钦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水、温资源丰富是水稻的良好适生地。水稻在钦州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 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水稻产量呈上升趋势,亩产由解放初期400多斤提高到1000多斤,亩产逐年递增15斤左右。但是年际产量不够稳定。造成年际产量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社会因素、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我县人民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向荒山进军,柑桔生产发展很快。从全县的柑桔收购量来看,1974年为文化革命前的(1965年)24.4倍。今后,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柑桔生产必将有更大的发展。为了帮助有关领导和生产单位掌握我县冬季  相似文献   

20.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后期亚洲夏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月平均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58-1996),基于一个新的冬季热带西太平区域环流指数,研究了冬季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极端异常及其随时间的演变。研究发现,冬季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异常与北半球亚洲大陆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有紧密的联系。随着季节发展,冬季出现在热带西太平洋的一个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向西扩展,其东西方向的轴线逐渐被拉长。因此,位于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南部的异常东风(西风)连续向西伸展到印度半岛,导致南亚夏季风减弱(增强)。同时,随着季节发展,源于热带西太平洋的气压异常逐渐移近并最终占据亚洲大陆,进而影响夏季亚洲大陆热低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