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活动断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而断层活动并非都一定发震,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段和强度,因此把活动断层分成地震破裂段进行研究,分析断层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不均匀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氦同位素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氦同位素研究在地球物质的循环、地震预报,环境监测、年代学、矿床成因、地质流体及大地构造等方面的进展。近来不断发现具有接近于幔源氦同位素比值的地质注以体、天然气及火成岩等,它们起源于地壳深部及地幔,对应的构造活动(包括地震)可能涉及到幔源深度。异常的氦同位素组成还可用于监测核试验、环境污染等新领域。并概念了我国氦同位素的研究在天然气的起源、火山喷气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中南部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可能是一种新的铅锌矿床类型,该类铅锌矿床明显特征是规模大、品位富、伴生有用元素多,暗示其成矿环境较为特殊。从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以及峨眉山玄武岩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研究进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矿床成矿时代与西南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成矿时代相近,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成矿流体存在均一化过程,区域大规模流体运移在该区铅锌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床可能为“均一化成矿流体贯入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不断加强对构造活动性的仪器观测和历史记录。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根据地质,地貌的记录鉴别和研究古地震上,重要的是识别断层地貌特片,例如,断层陡坎,它可能是某一区域构造活动类型及其活动时间的明显标志。  相似文献   

5.
季宏兵  文锦明 《矿物学报》1997,17(4):412-421
本文通过对巴西典型金-矽卡岩矿床的解剖,探讨了成矿流体来源,组成演化,以及流体和岩石之间的质量转移程度和机理的信息,揭示金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演化的规律,研究认为,成矿作用两阶段的成矿流体分别为变质流体和大气降水,它们在开放系统中水岩质量比分别为0.02,2.11,并且获得矽卡岩可能是由围岩转向岩体的变质流体变代形成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地气找矿:一种寻找隐伏矿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老矿区确定具有经济价值新矿体的位置已经愈来愈困难,该文评述了在过去十年中发展起来的的一种新的找矿技术,这种技术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即使有年轻建造覆盖的时候,也具有指示更大深度矿床的能力,找寻铜,锌,铅,镍贱金属矿床和贵金属矿是一件乏味的,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甚至在地质条件有利地区也是如此。除非减少采矿活动,否则就要确定亲折矿石储量,这些即可能是已经开采的同类型的矿床,也可能是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寻找因  相似文献   

7.
秦岭横亘中国大陆的中部。区内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变质作用强烈,成矿作用极其优越。矿产种类繁多,在中国地质领域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区内特大型矿床的成矿机理进行了全面地探讨,预测了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巴颜喀喇断块边界断裂强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翔  邓起东 《地质学报》2013,87(1):9-19
断裂带上的地震活动,尤其是现代强震活动,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对象也从一条断裂带上的强震活动,发展到多条断裂带所构成的空间内的强震活动和断块的强震活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巴颜喀喇断块的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巴颜喀喇断块整体运动的角度出发,根据断块周边各条断裂带上1900年以来的历史强震记录(Ms≥7)和现代强震活动,分析了断块的地震活动及其准周期性、震源机制、最大震级以及边界走滑断裂与强震活动的关系,主要的认识有:①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呈现出3个地震系列,即:1923~1937年叠溪—花石峡地震系列、1947~1976年达日—炉霍地震系列和1997年开始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②地震系列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每一次地震系列持续时间有较大的差异,达日—炉霍地震系列与前后两次地震系列差别较大,而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尚未结束;③经过2次8级和8级以上大地震之后,昆仑汶川地震系列虽然尚未结束,今后还可能发生较大地震,但是巴颜喀喇断块很可能已经历了本地震系列的大释放阶段,在该地震系列时间范围内大释放阶段之后的地震震级将小于大释放阶段的震级;④走滑断裂是控制巴颜喀喇断块运动的主要边界断裂,走滑型强震是地震系列的主体;⑤印度板块向北存在一个强烈的推挤过程,是使这些边界断裂带从孕震到真正发生强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地震勘探在山东蓬家夼金矿深部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石油地震与金属矿地震不同点的基础上,简介了地震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在山东蓬家夼金矿的实际应用,得到了理想的效果,为隐伏矿床的精确定位预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地球物理资料。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地震滑坡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地震滑坡是大陆内部山区大地震活动中最为常见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危害性极大,常会对人类活动造成特别严重的损害,分析研究地震滑坡对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防震减灾工作极为重要。通过系统总结和梳理国内外地震滑坡的研究现状,对地震滑坡的发育规律、动力机理以及"3S"技术在地震滑坡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诞生及发展给石油科学的研究方法注入新生力量,该方法能应用于油气勘探及开发的各个阶段,对储层横向预测及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译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神经网络方法在石油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力压裂技术是开采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油气、干热岩等资源的一项关键技术,随着中国页岩气主产区四川盆地及周缘规模化工业开采活动的不断推进,水力压裂等工作量激增,关于水力压裂是否诱发地震的问题受到各界高度关注。综述了国际水力压裂诱发地震风险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国际上采取的有效风险防控措施,研究表明,水力压裂通过高压注入流体使岩石产生裂缝,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微震活动发生;水力压裂诱发地震活动机理研究取得进展,为风险防控提供基础;水力压裂对三级以上地震活动影响有限,自然地震较少的地区人为地震活动记录也较少;水力压裂诱发微地震可能有助于释放累积的地应力或能量,降低大震风险;目前国际上水力压裂对地震的影响尚未量化。国际上已实施了应对水力压裂诱发地震风险的工程措施、法律制度、管理措施、技术研发等系列有效防控措施。对中国页岩油气、干热岩等资源开发提出建议:加强断裂构造调查评价,将水力压裂控制在距断层一定距离以内;加强微震监测,开展水力压裂地震危害评估;加强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公众科普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3.
热液脉动与岩浆涌动的控制机理,是基础地质理论所涉及的两个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对当今流行的构造控制机理提出了质疑,其后“间歇喷泉”原理和“吹气球”机制,分别对热液的脉动和岩浆的通过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波 《地学前缘》2016,23(3):156-169
近期,中国数字地名库被公布,基于该库,本文对研究时段内5 825起煤矿灾害进行了空间定位,并将这些灾害与中国大陆同期发生的全部天然地震活动按照时空顺序进行了“回放”,揭示出48.7%的煤矿灾害不是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典型的丛集特征,同时,部分煤矿灾害伴随周边地震活动。在深入研究中,发现更多的煤矿灾害都有微地震伴随,且地震在前,灾害在后的例子较多。在目前所认识的各致灾要素中,能够引发各种不同类型的灾害集中连续发生的,只有地应力扰动。大量伴随煤矿灾害的微地震有可能成为煤矿灾害前后构造应力场发生扰动(并致灾)的地球物理证据。为获得呈丛集发生的灾害比例、伴随灾害的地震数量、丛集序列一般持续的时间等重要信息,本文开展了时空丛集程度的定量研究。研究显示,在 100英里阀值约束下,至少38.5%的灾害呈丛集发生(总数7 368),其中,有372次灾害伴随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灾害序列持续 2天的最多,1天的次之, 3天的再次,……,最长达11天。丛集序列持续的时间潜在地反映“应力扰动”持续的时间,那些持续1~2天的丛集序列与5级以下地震对应良好,可能和局部应力扰动有关;而那些持续时间长的丛集序列与宏观地震对应良好,可能与宏观灾害性地震引发的大范围应力扰动有关。本文将各距离阀值下完整的丛集序列追踪整理出来,供读者查询。最后,文章对丛集现象的机理进行了一般分析,并结合具体地质模型讨论了采掘活动与地震活动对矿区地应力的影响关系,分析了5种可能的影响情况。相关内容仅为推测,不做立论。该现象尚未被人们认识,对于地震研究和煤矿应力灾害研究,可能具有更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扼要介绍了卫星高光谱红外大气遥感的原理,气体组分探测技术、反演技术和研究应用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研究应用。遥感气体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方面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间接观测和直接观测2个方面:1利用卫星红外遥感间接监测地震断裂带脱气;2利用卫星探测大气成分的传感器直接监测地震前后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分析地下气体逸散引起的物理化学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取地震气体地球化学信息。介绍了典型震例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可能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金宝山铂族元素矿床铂族元素的热液活动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金宝山铂族元素矿床是典型的岩浆型矿床,但矿体中广泛发育热液脉状矿石,脉体有较高的铂族元素含量,特别是硫化物细脉为铂族元素的重要载体,反映铂族元素的热液活动。根据岩体主要蚀变类型,区分出岩浆晚期高温流体活动阶段、岩浆期后蛇纹石化阶段和低温碳酸盐化阶段。各阶段热液性质、流体来源及铂族元素热液活动性分析表明,蛇蚊石化阶段铂族元素热液活动最强烈,主要表现为就地改造;热液活动未造成矿体形态、产状的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上海地区地震概述及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上海地区的地震情况对认识上海的地震强度和活动规律裨益较多,本文在分析历次地震对上海的影响后认为,地震损失轻微,最大地震烈度仅五工强,时间分配上有强弱,多寡的间隔。由地震活动推断上海及长江口地区可能存在的断裂构造,可供今后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最强烈的青藏高原东缘为例,阐述了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1)活动断裂对地形地貌和岩体结构的影响;(2)断裂剧烈活动(地震)诱发地质灾害;(3)断裂蠕滑作用对斜坡应力场和稳定性的影响;(4)断裂活动是地质灾害链的源头,为地质灾害提供物源。上述表现形式及灾害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是活动构造区地质灾害防治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根据青藏高原东缘典型地质灾害案例研究提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是未来地质灾害研究方向,将为活动构造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幔流体作为一种重要成矿介质在某些矿床形成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根据目前地幔流体研究的某些成果,介绍了地幔流体可能与成矿的方式和成矿机制,并举例说明地幔流体与超大型,大型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采掘活动引发的地震是地壳浅层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一种反作用现象。这类地震具有震源浅、震中烈度偏高和与采矿活动相伴随等特点,对地面和井下破坏较强烈,是矿山特别是煤矿的一大自然灾害。研究其发生机理、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对矿山建设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