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军  王核  慕生禄  王敏  候学文 《地质学报》2017,91(6):1192-1207
南屏雪山早古生代花岗岩体位于西昆仑甜水海地块东段,主要岩性为中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485Ma)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528Ma)。化学组成上,两者均具有高硅、富碱,贫TFe2O3、MgO和CaO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系列;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两者均富Rb、Th、U、K、Pb和轻稀土,贫Ba、Sr、Nb、Ta、Ti和P,Rb/Sr、Rb/Ba、Nb/Ta和Y/Yb比值高,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其Zr、Nb、Ce、Y等高场强元素均较之典型A型花岗岩偏低,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判别表明南屏雪山花岗岩应属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中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均具有较均一的正εHf(t)值(0.9~5.3和1.4~5.6)和中元古代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118~1398Ma和1136~1396Ma),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Hf同位素组分暗示两者可能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推测在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存在双向俯冲,南屏雪山早古生代花岗岩则是在早寒武世-早奥陶世(528~485 Ma)原特提斯洋持续向南的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过程中,诱导幔源岩浆上涌底侵下地壳,诱发区内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至少两次部分熔融(早寒武世和早奥陶世),并经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云伟  王惠初  康健丽  初航  田辉 《地质学报》2017,91(11):2456-2472
辽宁营口虎皮峪地区存在3期古元古代侵入岩浆活动:早期虎皮峪辽吉花岗岩成岩时代为2119±16Ma,富硅、富碱、低铝、低钙及负Eu异常显示其具有类似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低Sr高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很低,与减薄的地壳有关;第二期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成岩时代为1892±16Ma,富硅、富钠、高铝,Na2O/K2O1.35及无Eu异常或正Eu异常显示其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中—高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较高、深度较大,与碰撞后加厚地壳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晚期南台子石英二长岩成岩时代为1850±11Ma,富碱(Na2O+K2O=11.32%~11.93%),里特曼指数δ=4.78~7.20,属碱性岩,低Sr低Yb的特点指示其形成压力中等,深度大概40~50km,是造山作用完成后板内伸展背景下的产物。上述3期岩浆事件对整个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早期辽吉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早期弧后伸展阶段;后松树沟奥长花岗岩则代表古元古代晚期碰撞后地壳加厚阶段的产物;南台子石英二长岩属后造山花岗岩,标志着辽东地区克拉通化的完成,开始进入后造山伸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东乌旗索纳嘎铅锌银矿区赋矿侵入岩为一由中粗粒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组成的杂岩体.三种岩石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依次为(319.6±4.1)Ma、(172.5±1.4)Ma和(165.5±1.8)Ma.三者均以高钾、富碱、贫镁为特征,均属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分异程度较高.岩石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相对富集,均具负铕异常;均富集U、Th,Rb/Sr值大于壳源Rb/Sr值,应属S型花岗岩.根据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中粗粒花岗岩形成于晚石炭世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中侏罗世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产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为同源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富含成矿元素Pb和Zn,而且其成岩年龄与辉钼矿(163.4±2.4) Ma~(166.6±2.4) Ma的Re-Os同位素年龄基本一致,可能为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   

4.
出露于阿尔金造山带帕夏拉依档沟一带的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年龄为455.1±3.6Ma,属中―晚奥陶世。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主量元素具有富硅、富铝、富钾,低钛、贫钙、贫镁的特点,为强过铝质花岗岩系列,具高钾钙碱性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有右倾型特征和明显的负Eu异常,与典型壳源花岗岩配分曲线一致。Ba、Sr、Ti等具负异常,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正异常,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原岩判别图解,推断其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变泥质沉积岩类。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转换的构造环境,属后碰撞花岗岩类,表明在中―晚奥陶世阿中地块和柴达木地块已由挤压碰撞阶段转为伸展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5.
张越  李向民  潘峰  宋忠宝 《地质通报》2018,37(4):724-733
青海省祁连县西出露一个似斑状正长花岗岩体,运用LA-ICP-MS方法,对似斑状正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分析。测年结果显示,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66.6±2.4Ma,表明其形成于燕山期中侏罗世,继承锆石显示前寒武纪源区的时代信息。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特点,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具弱负Eu异常,富集Rb、Th、K,亏损Ba、Nb、P、Ti,Rb/Sr值平均为1.86,反映出壳源特点,为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6.
园包山晚古生代花岗岩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园包山一带,其岩体特征对红石山蛇绿岩带属性及北山北带的构造演化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确定园包山复式岩基中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奥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317.1±3.1、314.8±2.7和313.7±2.3 Ma,均属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园包山花岗岩高硅(SiO_2=67.77%~73.00%)、富钠(K_2O/Na_2O1),A/CNK=0.95~1.13,属偏铝到弱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K),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Ti),具有中等强度的负铕异常(δEu=0.46~0.65),呈现出岛弧环境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其中奥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又有所不同,岩石样品富硅,具非常弱的负铕异常(δEu=0.81~0.99),高Sr/Y和La/Yb,在Sr/Y-Y图上落入埃达克岩区域。上述特征差异暗示两者具有不同的源区。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来看,晚石炭世早期研究区南侧红石山洋向北俯冲启动了这次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具岛弧性质的园包山花岗岩复式岩基,其中具埃达克质特征的奥长花岗岩来源于俯冲的洋板块的部分熔融,暗示红石山洋可能属较为年轻的热洋壳。  相似文献   

7.
北山明舒井岩体为一由辉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构成的岩浆杂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辉长岩442.9±1.2Ma、闪长岩437.0±2.3Ma、花岗岩435.9±2.2Ma的形成年龄。其中,辉长岩为富钙、高铁和镁的钙碱性岩,相对富集LREE和LILE、贫化HFSE,亏损Nb、Ta、Ti、Zr和P,Pb正异常,具中等偏高的(87Sr/86Sr)i(0.705892)、高放射性成因Pb,低εNd(t)(0.1),锆石εHf(t)变化大(-7.1~+8.3)。闪长岩和花岗岩富钠、低钙、铁和镁,为准铝质钙碱性岩;它们富集LREE和LILE、亏损HFSE,Nb、Ta及Sr、P、Ti明显负异常;也显示中等偏高的(87Sr/86Sr)i(0.705951~0.706196)和高放射性成因Pb、低εNd(t)(-0.2~-0.1),但锆石εHf(t)明显偏正(-1.1~+12.0)。不同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相对一致的Sr-Nd-Pb同位素及明显不同的锆石Hf同位素,指示它们形成于板块消减带构造环境,为源自受流体交代和陆壳物质改造的幔源岩浆与新元古代陆壳物质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和分离结晶演化的产物,代表北山南部早古生代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晚期与大洋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构造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8.
二郎坪单元是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中部的一个年轻地体,发育了大量的花岗岩类,是研究北秦岭早古生代大陆地壳增生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北秦岭构造带太平镇北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体和蛮子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太平镇北奥长花岗岩和蛮子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468.8±2.8Ma和462.2±1.9Ma。太平镇北岩体为高硅(71.79%-78.66%)、富钠贫钾(K_(2)O/Na_(2)O=0.27-0.77)的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蛮子营岩体为高硅(72.20%-74.90%)、富钾(K_(2)O/Na_(2)O=0.97-1.36)的高钾钙碱性岩石。两者轻重稀土分异均较明显,均具有富集Rb、Ba、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太平镇北岩体和蛮子营岩体具有类似的锆石εHf(t)值(奥长花岗岩8.2-12.7;黑云母二长花岗岩8.9-13.2)、全岩(87Sr/86Sr)i(奥长花岗岩0.704038-0.705221;二长花岗岩0.703876-0.705371)和全岩εNd(t)值(奥长花岗岩1.49-2.03;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68-1.92)。研究表明,太平镇北岩体岩浆源区为玄武质弧下地壳,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蛮子营岩体岩浆为早期形成的英云闪长岩部分熔融形成。太平镇北岩体和蛮子营岩体均形成于洋内弧的构造环境,从弧玄武岩到富钠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再到富钾的二长花岗岩,代表了地幔物质经过多阶段岩浆演化形成富硅富钾长英质地壳的过程。综上,认为洋内弧的形成和岩浆演化是北秦岭大陆地壳增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章培春  彭勃  赵金忠  王鑫  贺吉  张爱  双龙 《地球科学》2022,47(8):2889-2901
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发育有大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深入讨论岩石成因对该地区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构造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报道了小乌兰沟正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小乌兰沟正长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9.4±0.7 Ma,属早白垩世. 样品主量元素表现为富硅、富钾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A/CNK值介于1.00~1.11之间,属弱过铝质. 微量元素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强烈亏损Ba、Sr、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Eu负异常明显(δEu=0.007~0.009),Zr+Nb+Ce+Y值基本小于350×10-6,含磁铁矿,未见原生白云母和碱性暗色矿物,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 小乌兰沟正长花岗岩εHf(t)值介于+5.5~+8.9之间,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700~947 Ma之间.结合区域研究,小乌兰沟正长花岗岩为上元古界变基性岩与中奥陶统变中性岩在低压、高温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伊春市青岭经营所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和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以轻稀土元素富集且缓向右倾斜、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铕略亏损-弱正异常型式,微量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Ba、K、Sr显示为负异常,高场强元素Hf、Zr为正异常,P、Ti、Nb为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显示S型花岗岩特点。R1-R2图解中样品落入造山晚期,具后碰撞花岗岩特征。中细粒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8±3 Ma,细中粒二长花岗岩两个样品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1±1 Ma、267.3±1.4 Ma,三个样品测年表明花岗岩形成于晚二叠世。该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的确定和成因的探讨对于深入研究伊春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东部央格力雅山岩体岩性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正长花岗岩U-Pb年龄为130.4±1.1Ma,英云闪长岩U-Pb年龄为126.6±3.0Ma、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1.6±1.1Ma和130.7±1.5Ma,显示岩体侵位时间为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体具有富硅、富碱、贫钙的特征,属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Nb)N值在9.14~24.86之间、正Eu异常显著(δEu值为1.03~1.53);微量元素K、La、Sr、Gd等明显富集,Nb、Pr、P、Ti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高场强元素富集。岩石分异指数平均为80.63,岩石成因类型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伸展环境,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福建政和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隰弯弯  陈世忠 《地质学报》2019,93(4):804-815
福建政和地区林屯石英闪长岩和富美花岗岩原定为燕山早期岩体,通过对其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的年龄分别为林屯岩体433±7 Ma,富美岩体369±4 Ma。林屯岩体全岩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Ti、Nb、Ta负异常和Pb正异常,轻稀土富集,重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缓,不具明显的Eu负异常,为I型花岗岩,具有板块边缘幔源岩浆的特征。富美岩体全岩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Ba、Sr、P、Ti负异常和Rb、Pb、Th、U正异常,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具有板内S型花岗岩的特征。两个岩体的同位素测年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证明,这两个岩体为加里东期形成,反映了武夷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构造?岩浆事件,也为武夷山加里东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限提供了精确约束。  相似文献   

13.
达考序列岩体由查肖叉得英云闪长岩、杂乃玛下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抗涌正长花岗岩组成。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为169±4 Ma,形成于中侏罗世,岩石化学成分表现为岩浆向富硅、富碱、富铝方向演化。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型。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Th,而Sr、Nb、Ta略显亏损,εNd(t)变化在-7.6~-8.1之间,(87Sr/86Sr)i值较高,变化于0.70969~0.71104之间。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达考序列岩体形成构造背景为火山弧花岗岩,为壳幔混合产物。  相似文献   

14.
新疆东准噶尔老鸦泉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宇捷  唐红峰  甘林 《矿物学报》2012,32(2):193-199
老鸦泉岩体是贝勒库都克锡矿带内最大的花岗岩体,它主要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组成。通过对2件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其206Pb/238U年龄值分别为301±2 Ma和300±5 Ma,指示该岩体侵位时代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组成表明,老鸦泉碱长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相对富集Rb、K、Th、U、Nd、Hf等元素,而贫Ba、Sr、P、Ti等元素,具强负Eu异常,总体显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老鸦泉岩体的形成与晚石炭世北疆强烈的后碰撞岩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贺根山缝合带呼都格奥长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讨论岩石成因、构造环境、TTG岩浆事件及古亚洲洋俯冲消亡过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呼都格岩体富硅(SiO2=66.27%~71.59%)、高铝(Al2O3=15.23%~15.94%)、富钠(Na2O=4.13%~6.59%)、低钾(K2O=1.72%~2.53%),相对高锶(Sr=196.60×10-6~465.40×10-6)、低钇(Y=5.70×10-6~12.63×10-6),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无明显Eu异常。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呼都格岩体属于以奥长花岗岩为主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石组合。这套TTG组合除Sr、Mg、Ni和Cr含量相对较低之外,与高Si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类似,形成于大洋俯冲带岛弧环境,可能为俯冲洋壳脱水熔融成因。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两组年龄为306.3±1.9Ma和315.5±1.9Ma,表明该岩体侵位于晚石炭世,反映了贺根山缝合带晚石炭世大洋俯冲带TTG岩浆事件。结合其与梅劳特乌拉-高力罕蛇绿岩-TTG岩带前弧玄武岩、高镁安山岩/高镁闪长岩、埃达克岩、TTG、富铌弧玄武岩/辉长岩的岩石构造组合,认为古亚洲洋二连-贺根山洋盆在晚石炭世可能处于洋壳俯冲消减、TTG岩浆活动和新生陆壳生长洋陆转换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中部在三叠纪叠加了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影响,其构造背景存较大争议。笔者对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8.5±2.0)Ma(MSWD=2.8);岩石高Si、富Fe、高K、低Sr和Eu,相对富Nb和富Zr,高10 000×Ga/Al(3.0~3.1);全岩锆饱和温度平均值为805℃;综合判定该套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该岩体的εHf(t)值为+5.28~+8.0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683~832 Ma,指示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扎赉特旗地区的古亚洲洋残余洋盆在二叠纪闭合并进入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本区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王家店花岗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含原生白云母,属铝过饱和系列,ANKC>1.05,Cr、Sr、Zr、Ba、U、Th、Rb、Ta、Hf含量较低;富轻稀土元素,铕异常明显,氧同位素大于10。属S型花岗岩。其锆石一致曲线年龄117Ma。其形成是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引起陆壳富铝质岩石部分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伊吾花岗质杂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分析得到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284.6±1.4Ma和284.0±1.1Ma。结合地质证据,此年龄表明该杂岩体形成于碰撞之后的二叠纪早期挤压-伸展转折阶段。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这两种岩石为同一岩浆演化的产物。与二长花岗岩相比,碱长花岗岩表现为硅、碱的含量较高,而铝的含量较低;富Th、U、Nb、Ta,贫Sr、P、Ti、Sm;DI和Rb/Sr升高,Nb/Ta和Zr/Hf下降,从二长花岗岩到碱长花岗岩表现出连续分异演化的趋势。计算得到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的模式年龄(t_(DM))分别为693Ma和763Ma,ε_(Nd)(t)分别为+4.53和+4.64,(~(87)Sr/~(86)Sr)_i分别为0.703858和0.703855,表现出高ε_(Nd)(t)低(~(87)Sr/~(86)Sr)_i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伊吾岩体的岩浆来自新元古代时从亏损地幔分离出来的初生地壳源区。二长花岗岩岩浆是这种初生地壳岩浆演化的产物,而碱长花岗岩形成于二长花岗岩母岩浆经斜长石、磷灰石、钛铁氧化物、榍石、独居石、褐帘石和锆石等矿物分离结晶后的残留岩浆。  相似文献   

19.
东天山八大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发育闪长质包体.闪长质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在矿物组合上不同,但两者中同类矿物的种属相似.与寄主花岗岩相比,闪长质包体的Fe、Mg、Ti、Ca含量较高,而Na、K、Si的含量较低;富HREE、Sr,贫Ba、Th、Hf、Zr.锆石LA-ICP-MS U-Pb年龄显示闪长质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在形成时间上非常接近(分别为301±1 Ma和298±2 Ma),表明两者均形成于早二叠世.闪长质包体和寄主花岗岩具有正的εNd(t)(+4.15和+3.06)、较低的(87Sr/86Sr)i (0.704 12和 0.704 75)和相近的模式年龄tDM(812 Ma和944 Ma),暗示其母岩浆来自新元古代时从亏损地幔分离出来的初生地壳源区.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八大石闪长质包体属于同源包体,为寄主花岗岩同源母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早期产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出露在北阿尔金的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具有高硅和钠,低铁、镁和钙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3~1.04,属弱过铝质I-S过渡型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钠含量和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表现为I型花岗岩;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集Rb、Th和LREE,亏损Ba、Sr、Ti和Eu特征,铝饱和指数大于1.1,属过铝质S型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4个岩体的年龄分别为432.4±4.9Ma、432.8±4.1Ma、439.6±3.5Ma和437.3±2.4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构造判别图解,揭示这4个岩体均形成于同碰撞构造背景下,表明北阿尔金洋最终关闭以及洋陆转换的时间节点应为445~440Ma。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岩浆起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起源于变杂砂岩部分熔融,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起源于变泥质岩石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但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ε_(Hf)(t)值分别为+0.18~+5.88和-6.47~+4.52,反映二者的岩浆源区也均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上述这些特征与北祁连早古生代同碰撞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进一步支持二者曾作为统一的整体经历了洋盆裂解-扩张-俯冲-闭合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