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3G、GPRS等无线网络环境的移动办公系统打破传统的国土资源办公模式,利用无线网络传输速度快、安全性高及智能手机携带操作便捷等优点,将智能手机、无线网络、OA系统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国土资源厅办公模式的移动化,使得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随时随地都能无缝接入政务管理系统,处理各类事务,提高了办公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数据信息化和系统化思想的指导下,介绍了基于B/S架构的红线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对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数据库和系统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结合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建筑红线、市政工程红线的定位测量服务工作的需要,采用.NET程序框架、B/S架构、C#语言和Access作为数据库平台,实现了办公流程规范化、网络化。提高了红线办公效率,无缝地将红线数据融入到勘测项目管理系统中,便于信息共享;同时,为部门科学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起到辅助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划国土管理的图文集成管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人们已从以往片面追求大而全的GIS系统,转向建立能业务化运作的图文办公信息系统。为此,需要研究业务数据和图件资料的集成管理模式,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联网图文查询、检索和操作,设计开发友好的可视化用户界面。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了城市规划图土管理局日常业务办公所使用和产生的图、文数据,提出了基于局域模式、分量模式、邦联模式的三级图文数据库集成模式和采用ODBC进行异质图文数据库关联的方法,继而根据用  相似文献   

4.
农经权土地产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本文完成了农经权土地产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数据库整体设计中,选择了C/S系统构架模式,并对实体对象进行了E-R图设计,结合最新建库规范,对系统的数据组织结构进行了设计。基于ArcGIS Engine组件,本文实现了农经权土地产权信息管理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可实现数据的导入、拓扑处理、查询分析和日常办公功能,符合设计目标的要求,应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由于信息安全在政府办公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行业移动办公系统建设面临着比其它行业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本文从管理需求、技术方案、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对移动办公系统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既充分保障信息安全又满足业务需求的移动办公系统解决方案,并分享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移动办公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车载LiDAR测量系统为基础,对车载LiDAR在农村地籍测量中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提出一套国产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在农村地籍测绘应用的业务化技术流程。实验区域的示范应用与数据分析说明,该技术和模式先进可行,为车载Li DAR测量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BDS)的日趋完善和成熟,基于BDS与GPS和GLONASS的多星座动态测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困难区域的动态测量效率和精度。因此,本文探讨了BDS/GPS组合系统,介绍了BDS/GPS及后差分动态测量(PPK)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模型,而且通过在某大学进行的两组动态测量实验中,进行PPK处理得到BDS和GPS的单系统动态测量结果,以及BDS/GPS组合系统的动态测量结果,两组实验数据表明:BDS或GPS单系统与BDS/GPS组合系统相比,BDS/GPS组合系统的动态测量效果优于BDS或GPS任一单系统动态测量的效果,且测量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8.
苏德国  李青元  董春 《测绘科学》2007,32(6):126-127,115
本文基于目前迅速发展的IT技术与成熟的地理信息技术,结合政府办公人员的工作特点,提出了基于G IS功能的地图服务模式,并用C开发了无编程网络地图发布工具,实现了专题地图的网络发布,证明了该技术方法的可行性;通过与基于系统的地图服务模式比较,证实了基于GIS功能的地图服务模式更适合办公人员去使用地图。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湖北省土地规划勘测院档案管理与办公系统中一体化应用需求,运用GIS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阐述构建档案管理与办公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系统总体框架、主要功能以及特色等,使得该系统能够在实现院档案管理和办公系统应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籍测量的特殊性要求其测绘精度高,速度快。从我国政策和现状来看,当前快速的经济建设要求更高效的地籍变更测量模式。然而目前在地籍测量方面最常用的测量模式效率低下,精度损失严重,不能有效反映土地现状,无法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依据。鉴于GPS/INS新型测量模式的独特优势,提出将GPS/INS应用于地籍测量领域。初步设计了GPS/INS进行地籍测量的思路,并结合GPS和INS的优缺点,提出了注意事项。考虑到研究现状,指出了这一设想实现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取代传统的接触式一维测量方法,采用由两台TM5100A电子经纬仪构成的Axyz/MTM工业测量系统,对MOTOMAN-SV3XL型机器人视觉控制实验中所用的格网板进行了无接触式精密检测。由于采用联机测量模式,在测量现场即可实时获取检测点的三维坐标,并依赖于测量软件丰富的计算与分析功能,检测工作简便、准确而高效。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在5m范围内的单点测量精度优于±0.1mm,完全满足高精度检测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范本  刘星  青舟 《四川测绘》2011,(6):256-258,280
施工放样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点位平面位置主要是用全站仪进行放样。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型全站仪即测量机器人更多地被引入到工程放样应用中。机器人虽然能完全达到放样的目的,但是操作人员必须按照固化模式进行操作,并不能发挥机器人的智能性。本文利用测量机器人GeoCOM接口技术和计算机VB编程语言及Excel办公软件,进行在线施工放样软件的研究,在完全满足放样的要求下,充分发挥测量机器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谢智颖  李清泉  彭军还 《测绘工程》2004,13(1):32-34,46
讨论了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的在线实现问题;并基于三层C/S模式,探讨了从客户端、中间层到后端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方法;最后以三角网平差作为实例,详细说明了用.Java语言实现一个网上测量在线数据处理服务系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云计算为基础,开展新一代移动办公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如何将云计算的优点有机的融入国土资源移动办公场景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云计算的概念、特征,阐述了实现基于云计算的国土资源移动办公系统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通过云计算中间件将原有系统进行有机整合的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办公架构模型。对今后基于云计算的国土资源移动办公系统的搭建和使用开展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机构改革的背景下为促进智慧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知识驱动的核心理念.研究并总结了数据建设从简单堆砌走向集智流通,系统架构从紧密耦合走向按需耦合,决策依据从定性规划走向定量规划,交互设计从偏重实现走向体验优先,操作模式从桌面办公走向移动办公,工作模式从局内协同走向城市协同等智慧规划...  相似文献   

16.
网络办公系统在测绘生产中的应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网络办公系统建设的意义、过程及在测绘生产中的应用,根据系统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总结了网络办公系统建立的一些关键技术及测绘工作中对网络办公系统的需求,为行业中其他正在建设或拟定建设的办公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重力卫星研究进展和我国将来卫星重力测量计划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国际已经成功发射的专用地球重力测量卫星CHAMP、GRACE以及即将发射的GOCE、GRACE Follow-On和专用月球重力探测卫星GRAIL的研制机构、轨道参数、关键载荷、跟踪模式、测量原理、科学目标和技术特征;其次,阐述了当前相关学科对地球重力场测量精度的需求;最后,建议我国在将来实施的卫星重力测量计划中首选卫星跟踪卫星高低\低低模式,尽快开展轨道参数优化选取的定量系统研究论证和重力卫星系统的误差分析,依据匹配精度指标先期开展重力卫星各关键载荷的研制以及尽早启动卫星重力测量系统的虚拟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勘单位目前的管理现状,广东省地质测绘院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了相应的信息化办公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真正实现了高效办公、高效审批,标准化流程、规范管理,资源统一化、系统办公,精细化管理、科学决策。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使得地勘单位的办公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办公软件的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信息化办公平台中的工作流系统和知识管理模块成为信息化办公平台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具体的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以及实际运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河道断面机助测量系统是使用电子手簿EFB-S控制激光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和数字测深仪进行极坐标法断面测量的计算机辅助测量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记录、处理到测量成果输出全过程的数字化、电子化。本文从系统组成,硬件结构、软件构成及功能等方面阐述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方法,并结合断面测量的特点,介绍了该系统的野外工作模式和室内数据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