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煤成气运聚机理及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留地区是渤海湾盆地典型的煤成气区之一,随着勘探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区煤成气运聚成藏过程的精细刻画仍需完善。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分析文留地区煤成气成藏时间,基于断层活动特征明确研究区输导体系演化特征,根据断—盖组合关系及烃类流体包裹体丰度(GOI)测试结果分析气藏保存条件,最终明确文留地区煤成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文东断层为研究区气源断层,其输导供烃条件可用断层输导效率系数(FTEC)进行量化表征,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优越的气源供给条件;文留地区煤成气来源于临近的洼陷带,煤成气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沿文东断层垂向运移至石炭—二叠系和沙四段储层聚集成藏,东营末构造抬升期气藏受构造运动影响而发生少量天然气散失。   相似文献   

2.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付广  薛永超  付晓飞 《沉积学报》2001,19(4):617-621,636
通过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分布特征研究,提出了深层天然气成藏的 4种控制因素,即气源条件、盖层条件、断裂和不整合面,并对它们在气藏形成中所起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4种模式。即天然气沿不整合面短距离运移基岩风化壳成藏模式,天然气沿裂缝运移源岩区内火山岩成藏模式,天然气沿不整合面或砂体和断层长距离运移古隆起之上各种类型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地层超覆圈闭成藏模式。最后指出了该区深层有利钻探靶区。  相似文献   

3.
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裂解气资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海相地层时代老,演化程度偏高,高过成熟干酪根热降解生气潜力有限。针对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提出了有机质接力成气机理,具体包含3方面涵义,生气母质的转换、生气时机的接替和气源灶的变迁。源内分散液态烃型气源灶继承了原生气源灶的特征,而源外分散和聚集型液态烃气源灶与原生气源灶相比,则发生了空间上的迁移。上述三部分液态烃在高—过成熟阶段均可裂解成气,但后者通常埋藏较前者浅,裂解成气的时机晚于前者,有利于晚期成藏。通过不同有机质丰度、不同岩性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建立了不同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排油率图版,为源内、源外分散液态烃分配比例和数量研究提供了依据;从3个方面,生烃潜力评价指标S1、热成因沥青和储层的荧光特征,论证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地层中分散可溶有机质的数量、分布、裂解程度,肯定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接力成气的现实性;并用正演研究思路计算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成气数量。有机质接力成气机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找气的潜力和希望。  相似文献   

4.
琼东南盆地崖 13-1气田气源区圈定与成藏运聚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琼东南盆地崖 13 -1气田成藏运聚模式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应用生烃动力学、碳同位素动力学及流体包裹体方法对该气田有效气源区、气藏充注时间和运聚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崖 13 -1气藏成藏时间较晚,天然气主成藏期出现在 2 Ma以后;有效气源区是崖南凹陷斜坡带崖城组,现埋深范围 4 000~ 5 500 m; 天然气为累积聚集气,目前天然气仍在有效的充注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崖 13 1气田天然气成藏运聚模式.此研究方法及建立起的成藏模式对于莺-琼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祁连山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较为复杂,急需对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次重点对青海木里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系 列钻井揭示的地质资料及各种样品分析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以油型热解成因气为主,少部分在浅部混有部分微生物成因气及煤成气,这些油型热解成因 气源主要由下部或更深部上三叠统或二叠系提供;当气源岩生成烃类气体后运移至浅部直接或间接由断裂连同泥岩、油页岩等封堵形成浅部气体聚集;浅部气体聚集体局部加入微生物成因气 或煤成气,经过不晚于中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岛状永久冻土作用,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与水结合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当它们处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之外便在更浅部以异常高压气层或游离( 吸附)气存在。由于气源类型与供应条件、运移与聚集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范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在不同位置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影响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在横向平面上和 纵向剖面上分布与产出的不均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油气勘探工作进一步加深,克拉苏构造带已成为库车坳陷内成藏特征研究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对于克拉苏构造带的成藏研究仍以传统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为主,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难度更高的勘探工作。为探明克拉苏构造带的控藏因素,以油气分布门限控藏理论与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工区内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古隆起分布特征等资料,建立了克拉苏构造带成藏功能要素联合控藏模型。研究发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内控藏功能要素"C,D,M,S"在横向上的叠加与在纵向上的有序组合以及烃源灶的生排烃高峰时期共同控制区域内构造气藏的发育,同时根据成藏要素综合叠加得出了克拉苏构造带构造气藏成藏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部斜坡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台缘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藏和台内岩溶风化壳大型油气藏。利用有机地化指标与构造沉积演化紧密结合对有效烃源岩及成藏过程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但随着勘探的纵深发展,流体分布复杂的问题日趋突出,通过天然气组分以及相关同位素等分析化验数据,进行塔中北部斜坡带奥陶系油气成藏研究,建立了"三期成藏、两期调整,早期成油、晚期注气,复式聚集、普遍含油"成藏模式,明确了塔中天然气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强调晚期气侵是形成塔中大型天然气田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等热点问题,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概念,综述分析其主要构成要素——气源、水合物稳定带、储集层、水源、运聚通道、时间等的内涵,总结归纳了地质构造条件、沉积条件和地理气候环境变化等三大影响水合物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昆仑山垭口盆地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实例分析探讨了"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认为基于地质背景研究分析诸多静态成藏要素,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耦合匹配是解剖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过程和评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潜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临清坳陷东部煤成气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清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的重要勘探研究区,其煤成气藏潜力大,但研究程度较低。从多角度入手,通过解剖典型的煤成气探井,分析研究了临清坳陷东部煤成气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该区煤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暗色泥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易于生气(油);油气运移以近源输导为主;煤成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圈闭的赋存条件、油气输导、生储盖组合以及优质烃源岩分布等4个方面;成藏模式主要划分为源内成藏和源外成藏两种模式,其中源内成藏模式是今后该区勘探的主体,源外成藏的I型为进一步攻克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国家重点基础项目(2001CB209100)关于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气源灶有效性、成藏过程有效性以及要素组合有效性是高效气藏形成的核心研究内容。在两年多研究中,提出了“有机质接力成气演化模式”、“高效气源灶概念与评价方法”、“高效成藏过程的评价指标”、“叠合盆地深层优质储层形成的机理与模式”以及“高效气藏形成的三大要素组合”等认识上的进展。这些进展,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而且对指导高效气藏的勘探、拓展天然气勘探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探区泊尔江海子—三眼井断裂带南北两侧石炭—二叠系的烃源岩、储集层、源储关系、气水分布、油气运移及产能等成藏条件与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分析断裂带南、北天然气甲烷含量和密度特征的差异,认为断裂带以北天然气部分来自于南部。划分了3种不整合面运移通道类型,并通过分析断层特征,明确了南部生成的天然气可以通过不整合面和断层运移至断裂带以北。结合生储盖组合、运移输导等特征,确定了断裂带以南的伊陕斜坡区煤系气源岩与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的成藏组合特点为源储紧邻、广覆式分布,断裂带以北的继承性隆起区,虽本地气源条件较差,但与断裂带以南的源岩区构成侧接式组合。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准连续—非连续成藏过渡带上,依此建立了“源储紧邻、物性控藏”和“双源供气、圈闭控藏”南北两种不同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油气地质新理论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玉柱 《地质学报》2010,84(9):1231-1274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石油天然气勘查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并自主创新建立了七大油气地质理论,即:构造体系控油理论、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叠合盆地成油理论、前陆盆地成藏理论、天然气成藏理论及火山岩成藏理论等。笔者总结并概要论述上述油气地质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参数显示出煤成气的特征为高一较高的甲烷化系数、低一较低的C2 组分含量、低凝析油含量、烃类组分均相对富同位素^13C、轻烃(C6~C7)中高环烷烃含量等,其源岩无疑是石炭-二叠系(C2b-P1s)海陆交互相腐殖型母质为主的煤系气源岩。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中的甲烷化系数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变化趋势与气层组的热演化程度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反映出上古生界低渗透储层天然气的“广覆式生(供)气、持续运聚成藏”特征,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与气源岩的大量生、排烃时期(J2-K1)相匹配。局部地区的石千峰组发育晚期(K1抬升后)形成的天然气藏。气源岩母质的非均质性、成熟度的差异、运移与成藏特征等多因素叠加作用是引起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在总体上的规律性与局部的复杂性共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南2构造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依构造带东段的依奇克里克背斜南部。通过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储集层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K-Ar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及其与天然气藏成藏过程关系的研究,确定了依南2侏罗系气藏的形成期次和过程,建立了气藏的成藏模式。依南2气藏的形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天然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期有机包裹体形成和后期气藏形成两个阶段。天然气注入开始于吉迪克末期-康村期,该阶段是包裹体形成的主要时期。康村中期以后可能是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气源岩天然气进入储集层的排烃方式是直接排气,进入储集层形成气藏。天然气运移距离短,散失少;并有良好的煤系泥岩作为盖层,保存条件好;因而形成了依南2侏罗系气藏,原生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储集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区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理想场所,资源潜力巨大。文章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结合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背景,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温压稳定条件、气源形成条件、构造输导条件和沉积储集条件4方面,系统分析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探讨了南海北部陆坡中部神狐海域、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和南海北部陆坡东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类型与成因模式。结果认为,南海北部陆坡中部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而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主要发育渗漏型水合物,南海北部陆坡东北部海域则发育兼具扩散型与渗漏型特征的复合型水合物。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资源的成藏在时空上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生成藏。存在泄漏共生、封盖共生和遮盖侧储三种基本的共生成藏模式。泄漏共生模式是先期形成了传统油气藏,而后由于发生油气泄漏并在其上方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其特征是在水合物的下方生、储、盖齐备;封盖共生模式则是先在上部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同时作为下部传统油气藏的盖层,其特征是水合物之下的传统油气藏具备生、储成藏条件,但缺乏盖层成藏要素;遮盖侧储模式是由于水合物矿藏的遮盖作用,迫使在下部形成的烃类物质向上运移时改道,在旁侧具成藏条件的邻区成藏。实际的地质成藏可能会出现这些基本模式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7.
贵州赤水及邻区裂缝性气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结合”为基础,建立了本研究区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模式。该模式对本区二,三纱裂缝性气藏的构造发展与演化配置关系,构造裂缝与油气成藏关系,储集体成藏机理与成藏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三分析”,归纳出十基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西沙海域南部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三个主要地震识别标志:(1)似海底反射现象明显,表现为强振幅强连续反射、与海底反射极性相反、与海底近平行及有穿层现象等四个特征;(2)具有空白反射带,且与似海底反射伴生;(3)随偏移距增加,振幅明显增强。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平面上具有分块展布的特点,单块内水合物中部富集、向周缘丰度减小。估算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约为120m。通过地质类比研究认为,西沙海域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主要受气源条件、温度-压力条件和构造-沉积条件三个因素共同控制。据此建立了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川西平落坝构造侏罗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西平落坝构造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山前的一个潜伏构造。该区中、上侏罗统为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三角洲~湖泊过渡相沉积,气源主要来自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属于典型的“次生气藏”。通过对该区气源、储集、圈闭、运聚、保存等成藏条件的详细研究,认为①该区中、上休罗统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古构造优先捕集,为天然气早期富集成藏并继承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相控下的优质砂体为天然气聚集提供储存空间;③断层为烃源气体跨层运移提供输导通道;④裂缝发育系统决定产层的高产等成为该区天然气捕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煤成气是临清坳陷东部勘探的重要领域,但是由于勘探程度整体较低、成藏条件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制约了研究区煤成气勘探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系统分析源岩、储层、盖层、圈闭等煤成气成藏条件,提出了临清坳陷东部煤成气三元控藏的新认识,即"二次生烃是根本、近源输导是基础、有效保存是关键",三者的有机耦合控制了煤成气的富集成藏。建立了洼陷带、斜坡带、凸起带三类成藏模式,明确了临清坳陷东部煤成气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转变了以往主探凸起带的部署思路,下一步主要围绕有利二次生烃中心,在近源的斜坡带、洼陷带主探自生自储型和上古生下古储类型煤成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