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珲春7.0级深源地震的地下流体动态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相希  安在律  姜炳植 《地震》2001,21(1):107-110
介绍了1999年4月8日珲春7.0级深源地震前延边地区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典型异常,初步分析了深源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2008年3—7月福建地区共发生4次中等地震,福建地下流体氟离子有多孔观测井,在震前或震后出现高值突跳的现象;2008年9-11月福建地下流体氟离子又有多孔观测井出现高值异常。本研究通过实验提出:该氟离子高值异常为非地震前兆异常,建议准备一支氟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备用电极,用于对比观测,以提高氟离子观测数据异常的判别。  相似文献   

3.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下流体远场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的动态观测资料,发现在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新疆北天山地区多个流体监测点的测项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下流体地球化学预测出现高值异常、油气井震前发生井喷、地下流体水动态则出现同震振动效应和震后阶跃变化。最后,对比分析了新疆及邻区7级以上地震和6级强震群对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的影响,并认为强震的地下流体远场效应与震中距离具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中国西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川滇块体内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地下流体在四川地区表现出的远震响应的分区特征.探讨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与区域构造、活动断裂以及断裂带间相互作用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构造的相互联系,分析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表现出的对远震的孕震、震时和震后响应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所包含的远震"孕震响应"、"震时响应"和"震后响应",正是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孕育-发展-发生的全过程中在震源外的远场反映.  相似文献   

5.
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和预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93,7(2):128-135
概述了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分布与地震活动间有成生联系。在中强地震震例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综合异常特征,并对预报判据、指标和综合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震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大陆较多地区地下流体观测井多测项震时和震后均出现了显著变化,反映了大陆不同区域在大地构造上存在关联性。值得指出的是,大陆东部地区这些同震和震后效应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等部分地区一直持续存在,是否表明该地区存在着发生较大地震危险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分别从地震活动动力源、  相似文献   

7.
2001年3月24日在新疆新源发生MS4.7地震,震前北天山地区的地下流体相继出现一些前兆异常,并且以中短期异常为主,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约265 km的乌鲁木齐附近。通过观测事实,分析了本次地震前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研究川西地下流体化学各观测组分的异常特征及其与中强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四川及邻区5.5级以上中强地震前1~2年,均能观测到地下流体化学层次跟踪方法发生异常;在观测台点较多的地区,中强地震前1年时间内,可观测到2个以上台项地下流体化学形态异常及短临异常;地下流体化学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较好;地下流体化学异常台项比在很大程度上受震中附近水化观测台项多少及其台点分布均匀与否的影响,其大小往往不能客观反映川西地下流体化学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北-尚义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及其跟踪预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北-尚义地震前华北北部地区存在为期两年以上的地下流体高值中期异常;近一年来该区地下流体异常此起彼落并与某些中等或中强地震活动遥相呼应;震前两个月距震中100~200km的地区出现典型的地下流体短临异常。两年来跟踪上述异常,不断修正对震情形势的认识,震前半个月做出较为成功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10.
张北—尚义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及跟踪预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用太  王基华 《地震地质》1998,20(2):99-104
张北-尚义地震前华北北部地区存在为期两年以上的地下流体高值中期异常;近一年来该区地下流体异常比起彼浇并与某些中等或中强地震活动遥相呼应;震前两个月距震中100 ̄200km的地区出现典型的地下流体短临异常。两年来跟踪上述异常,不断修正对震情形势的认识,震前半个月做出较为成功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11.
杨章 《内陆地震》1990,4(2):126-133
根据新疆及苏联天山地区的地震目录和古地震研究成果,将整个天山地区的地震韵律划分为地震世、地震亚世、地震期、地震幕、地震阶五级,探讨了各级韵律的特征。估计了我国天山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震活动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南北天山、西昆仑、阿尔泰、阿尔金山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衔接地带。各地震带地震活动水平不尽相同,其中南天山与北天山地震带以及帕米尔一西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水平较高,地震活动呈西强东弱的特点。自2011年以来新疆境内地震活动呈现出5级地震连发,6级地震活动频繁,且各地震带均有分布的特点。利用新疆历史地震目录,分析新疆境内各片区发生地震活动是否具有相关性,并从中获得各片区地震活动相关性的量度,以此可以将这些量度作为新疆境内各片区地震中长期预报的辅助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震自相似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海华  张勇利 《内陆地震》1990,4(4):292-300
依据破裂过程和震源物理参数相似性,给出了自相似震源椭球体三轴之比约为a:b:c=1:0.2:0.2。基于分维理论和方法,讨论了自相似的地震时空分布的分维和强震前的降维现象。由前兆展布范围,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地震空区等可导出近源前兆(红肿)区线性尺度约为震源区的5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文县5.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6月21日文县5.0级地震发生在构造环境复杂的地区,该地区之前已有100多年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该地震的发生说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开始增强。文县5.0级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给研究发震构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1/20万地质图、遥感资料解译、震源机制反演以及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方法依然能够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判定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文中采用遥感资料解译、多种方法反演震源机制、双差法地震精定位的方法联合分析该地震的发震构造。1/20万地质图显示该区域存在多条断裂,遥感资料的解译结果表明石坊-临江断裂为较活动的断裂。2种方法所得震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兼有逆冲,主压应力方向为N60°E。双差法定位结果也支持该地震为走滑兼有逆冲,余震的分布与断裂的逆冲有关。结合多种结果联合分析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石坊-临江断裂,主压构造应力方向为N60°E  相似文献   

15.
地震波拐角频率对地震序列的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皎口、海城、陡和、浑源等地震序列的地震波记录,研究了拐角频率随地震序列进程的变化特征。为了消除地震震级对拐角频率趋势性变化的影响,求得了每个地震的拐角频率与序列中同震级地震拐角频率的比值随地震序列发展而变化的曲线,较好地反映出该比值的发展进程;即在一个前一主一余地震序列中,同震级前震拐角频率高于余震拐角频率;而对震群地震序列则看不出这种变化。利用地震序列外围地区适当范围小震资料的拐角频率作为背景值,其比值曲线同样很好地反映出地震序列发展的规律。本方法可以作为对地震序列发展趋势进行较客观评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郭培兰  陈鑫 《高原地震》2010,22(3):23-29,6
通过对2005年10月27日平果4.4级地震的系统分析,积累该地区的地震地质、地震序列、地震前兆等资料,对地震预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青海省1990年以来年度地震危险区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了青海省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分布、预测面积及地震对应情况,得出预测正确率为52%。将预测基本准确的地震危险区进行归并,得到确定的地震危险区共有5块:祁连地震带、三湖地区、库玛地震带东段甘青川交界地区及共和地区、唐古拉地区、茫崖地区。对历史地震危险区的整理和初步研究,对今后地震趋势预测研究积累一些值得参考的认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China is the country with the challenge of sever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disaster and save lives,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scue work after an earthquake are deployed and l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 the effectiveness of which has been proved. In such work, how to quickly evaluate the seismic intensity in meizoseismal area is a crucial issue at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 earthquake. It is the foundation to estimate the disaster losses and decide the scale of rescue teams and materials. However, at the early period only a few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can be acquired and some of them may even be inaccurate. An evaluation model of seismic intensity in meizoseismal area is investigated and presented by statistic method in this study. After an earthquake there are four authoritative parameters officially released b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generally within ten minutes:earthquake magnitude (MS), focal depth, latitude and longitude position, and the occurrence time. They are good candidate input parameter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We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of 215 historical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China from 1966 to 2013, including:The four parameters and the seismic intensity in meizoseismal area.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find the seismic intensity in meizoseismal area has high correlation with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MS) and the focal depth and then select them as the formal input parameters. Afte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is built to f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ismic intensity in meizoseismal area, earthquake magnitude (MS) and the focal dept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is validated by the Sig value and F value from theoretic perspective. The validation also includ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in real earthquakes occurring from 2014 to 2017. After the earthquakes, the seismic intensities in meizoseismal area have been quickly estimated and used in the command of national earthquake disaster emergency relief. The applications in real earthquakes get good results. Finally,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is analyzed. We respectively verify the influences of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MS) and the focal depth and find the seismic intensity in meizoseismal area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focal depth, when the change of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is up to 0.5, the change of the seismic intensity will reach to 1. However, in order to cause same change of the seismic intensity, the difference of the focal depth will be 10 kilometers. Basically, these changes derived from the model meet the situa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9.
地震应力触发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有限元模型,并针对川滇地区,重点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上地幔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讨论了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应力调整情况。结果表明: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因此,强震活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对判定未来强震危险区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定义了地震活动模糊熵概念,计算了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模糊熵值下降,唐山Ms7.8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模糊熵值较低的地方,这符合大地震前震源区地震活动从无序趋向有序的规律,地震活动模糊熵反模糊因子与震群活动熵统一起来,比震群活动熵更突出地反映地震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