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最近北京市地震局在北京地区开展的一次地震社会心理调查表明,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防震减灾意识尚待加强。这次调查的统计,对于完善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996年“7.28”前后开展的宣传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震前和震时,震区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工农商学兵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时,遇变不惊,处惊不乱,反应快速,按照既定的地震防灾方案、应急预案进行防震救灾实践,取得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情况,指出这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综合防御体系,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社会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从地震宏观异常、人的感觉和行为反应、人员伤亡、政府决策能力、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的社会救助、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地震谣传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因素在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今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启迪。  相似文献   

4.
2008年8月25日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了6.8级地震之后,10月6日当雄县发生了6.6级地震。对比分析了这2次地震的震害特征,探讨了两地灾害损失不同的主要原因,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2018年台湾海峡MS6.2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作为主要调查内容,选取了福建省东山县普通群众作为调查对象,从震时人的感觉、灾时应急避险情况、社会心理、防震减灾及地震预警知识普及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东山县居民地震应急避险情况及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程度等,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提升社会公众抵御地震灾害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1年1月26日,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刊第2期发表了《印度7.9级地震及地震工作概述》(一)一文,综述了这次地震的破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抗震救灾和国际救援及印度的地震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对这次地震的受灾区域、地震发生的背景、灾害分布和成因、历史地震、国际救援行动、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及结合我国防震减灾的现状得到的教训和启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宁洱6.4级地震震后社会影响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社会学和地震科学相结合是探索防震减灾、地震应急、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和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的最好方法,同时阐述了研究地震社会学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阐明我们不但要运用地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震社会学的规律,而且还要运用地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震对策问题,让社会科学来为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服务,以此来不断推动地震社会学的发展和地震灾区社会调查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后各级政府发挥、运用防震减灾中的职能的情况,用实例说明在我国地震工作方针和防震减灾政策指引下,各级政府发挥防震减灾职能的举措和成效,指出这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9.
张艳凤 《高原地震》2007,19(1):27-30
县级地震工作机构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通过对云南省县级地震工作机构现状的调查,归纳了云南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发展过程及其作用,探讨了进一步推进工作的思路与措施,并对云南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介绍了永登5.8级地震引起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和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同时,就这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重建家园的经济预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估算。可供从事地震社会学的同行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县发生了6.6级地震。震后,各级政府和地震部门迅速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周密安排和部署地震应急处置与救灾行动。简要介绍了当雄6.6级地震的应急行动和灾害特征,提出了减轻地震灾害、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地震防灾减灾能力是国家的重点需求,针对当前城市抗震应急存在的灵活性差问题,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将GIS系统应用至城市抗震救灾应急响应中,建立的GIS系统利用地震灾害评估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地震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模块构成城市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框架,完成城市GIS系统的应用分析。地震灾害评估模块中计算震害总体损失、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实现地震灾害评估信息数据的精确性采集;数据库管理模块中的抗灾救灾应急响应数据库主要利用矢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其他专题数据构成,完成一致性访问各种类型数据,提高城市抗震救灾应急响应灵活性;在响应与决策模块中利用核心服务器实现数据信息的上传下达,实现快速救援响应。研究中对这套GIS系统与当前方法做对比,进行抗震救灾过程灵活性、救援数据精准性的比较实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研究成果提供的救援数据精确性强,且运行过程中灵活系数等部分指标高于当前研究。  相似文献   

13.
With urban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becoming deeper, the work of protection against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reduction would be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some ideas are suggested about establishing th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mergency decisions on protection against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citie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mainly includes a subsystem for rapid evaluation of damage loss from earthquake (which includes input of seismic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intensity, evaluation of seismic fragility on all social factors and etc.) and a subsystem for the decisive information of seismic emergency (which mainly includes project of disaster relief, project of personnel evacuation, dangerous degree warning for the dangerous articles-storing place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against them, assistant decision on fire due to earthquake, location of head-quarter for providing disaster relief, and etc.). It is thought that the data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about all kinds of buildings (including lifeline engineering)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work as establishing this system.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初评估方法在盈江5.8级及缅甸7.2级地震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西  郭君  陈坤华  卢永坤  张彦琪  庞卫东 《地震研究》2012,35(1):104-109,157
在“3·10”盈江5.8级及“3·24”缅甸7.2级地震发生后,对比基于GIS的地震灾害损失初评估方法,在震后1小时内给出的云南灾区范围、灾区人口、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失去住所人数的初评估结果与地震现场评估结果,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基于GIS的初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期望通过实际地震的检验,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完善该方法,使之能更好为震后的科学决策和快速应急响应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警系统与智能应急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基于实时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地震预警和地震应急控制系统是近年来国际上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防震减灾手段,它不仅可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降低重大工程次生灾害的发生,而且还可为震后紧急救援和抢修提供依据。对地震预警的基本思想以及地震预警和应急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建设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与地震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后,丰富的地震灾情信息和准确的地震烈度图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地震灾情信息获取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通过构建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将互联网上非结构化的灾情信息转化成结构化的灾情信息。并将网络地震灾情信息与地震烈度相结合,进行地震烈度判定,从而对地震应急期的烈度快速评定结果进行修正拟合。  相似文献   

17.
陶君丽  陈苏诞  吴东 《山西地震》2005,(1):21-22,2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致灾形态愈发复杂多样,城市的承灾能力亦显脆弱。回顾了2002年9月3日发生在山西太原郝庄ML5.0地震的应急工作,剖析了这次震感十分强烈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发生后政府及社会的应急措施及经验教训,分析了太原市这座地震重点防御城市的承灾能力。认为,这次地震的应急工作是高效、有序的,但亦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提高地震安全,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信息社会服务是不可缺少的途径。地震信息主要包括法规建设、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资料,服务内容包括法规宣传和普及、地震灾害影响服务、工程建设监管服务和防灾避震服务等。通过地震信息社会服务,可以增强社会防灾意识,提高建设工程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