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活化构造包括一大类大陆系列的断块构造和断块-褶皱构造,它们均在含花岗岩壳的固结基底上演化。 文献中有许多术语表示这种构造:活化构造,构造-岩浆活化构造,复活构造,地洼区,二次造山区,后地台造山区,等等 二十年代初,苏联V.A.奥勃鲁契夫最早提出这类构造,认为它们是特殊类型的山脉构造,后米他又称它们为复活山脉(阿尔泰、东萨彦岭、西萨彦岭、贝加尔区,外贝加尔区、蒙古、天山等)。它们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出现在准平原化了的(古生代、里菲纪和  相似文献   

2.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新划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是造山带中最重要的两个结构特征。秦岭构造格架是东西向与南北向构造共存的造山带。笔者以秦岭最新的实际资料按板块构造学说和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观点编出新的地质构造图,提出秦岭是四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关系组合而成的拼贴叠置堆垛体,不存在自北而南或自南而北按时代形成的碰撞增生构造带。  相似文献   

3.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立强  邓军  翟裕生 《地学前缘》2000,7(1):178-178
初步尝试进行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探索性研究 ,确立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的理论格架与方法体系 ,并将之应用于成矿学理论研究与找矿实践 ,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探索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初步探索提出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理论格架与方法体系 ,突出构造和流体在成矿中的关键作用 ,强调多种组成和多重作用过程耦合和套合的整体性及综合效应。提出将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作为一个整体 ,从流体与岩石构造环境相互作用及构造流体演化的角度探讨成矿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动力学特征 ,实现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定量化 …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四纪的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早、中更新世之间(0.73MaB.P.)我国存在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由此第四纪便分属两个构造期:喜马拉雅期(23.3—0.73MaB.P.)和新构造期(0.73Ma以来)。在这两个时期内,具有截然不同的构造应力场、不同的形成机制、不同的构造变形方式、方向、不同的扩张或缩短速度、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不同方向和不同位置的火山喷发带,并且也造成完全不同的构造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5.
北大港——白东构造带成因的实验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砂箱模拟实验已经被证明是研究盆地内部伸展构造的有效工具。用砂箱实验模拟了黄骅盆地内北大港--白东构造带的成因,认为北大港-白东构造带是盆地在以沧东断理解为主边界断层的伸展过程中,上盘变形受到新港-海河断裂带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中尺度-显微构造分析及PTt研究,建立它们的结构和构造随变质作用(前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峰期、前角闪岩相和角闪岩相)有序演化的PTt-D轨迹。这一演化主要包括:在岩石的矿物结构方面从石榴石静态重结晶结构到柯石英假像及放射状张裂隙构造;在岩石组构方面从L>S到L-S和S>L榴辉岩;以及在中尺度构造方面发育的D1和D2变形构造。该PTt-D轨迹同时可以提供有关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模式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邓军  吕古贤  杨立强  郭涛  方云  舒斌 《地球学报》1998,19(3):244-250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是成矿作用动力学的关键和核心,它决定着矿床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转换表现为不同层次的构造叠加作用和韧-脆性变形的转换,以及同一构造层次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应力的转换。成矿界面是物理化学条件突变的空间和场所,是成矿流体停积而发生矿质沉淀、富集、成矿之所在,主要表现为岩性、温度、压力、pH、Eh等方面的突变性,其力学性质及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是控制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组构,甚至矿石成分的重要因素。它们与构造应力作用大多有相关性,而与构造-流体的脉动性及空间分布关系尤为密切。作者在矿石构造多呈张裂状态,而矿脉、矿体及蚀变带多表现为压剪变形性质的地区详细填图成果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流体脉动规律与界面成矿机制,提出剪压变形构造岩相向剪张变形构造岩相转换而发生金属硫化物成矿作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试论“威宁—紫云”北西向构造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程国繁  徐安全 《贵州地质》1998,15(4):311-320
在贵州西部威宁,赫章,六盘水,关岭,紫云,望谟一带,发育一条长逾380kgm,宽15-30km的NW向构造带,即省内著名的“紫云-垭都”深断裂带。该构造带的生成和发展对贵州西部地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沉积格局2和热液菱铁矿,铅锌矿等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陆造山带中的隆—滑构造:一种前造山期伸展构造形式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大陆造山带中局部隆-分层滑脱构造系是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构造形式。它是在前造山期伸展构造作用体制下形成的,其结构由内核、外壳及接合面三部分组成。由于经与后造山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构造有菜貌相似的特点,因而很容易误将其归属为变核杂岩构造。由于隆-滑构造有其一的形成时间和独特的组合样式及构造特征,在造山带构造变形演化序列中应占重要的地位,因而,这类构造的识别和确立对造山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综合研究表明,W-Sb-Au型金矿床的赋矿层位形成于地壳强烈活动期(地槽期、地洼期)。富含钙泥质,凝灰质的砂板岩系是该类金矿床的有利控矿围岩。层间断层在其成矿过程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断层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构造地球化学反应导致金的聚集成矿,伴随地壳演化而发生的构造成矿演化促使金等矿化元素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中甸——丽江地区新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中甸-丽江地区新构造活动异常活跃,新构造保存较全。通过对晚新生代地层,新构造地貌及第四系内褶皱和断层的综合分析,阐述了区内新构造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地洼盆地砂岩铜矿床的 构造-流体-成矿体系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地洼盆地构造演化、流体演化和砂岩铜矿成矿作用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盆地早中期的裂陷、坳陷作用及热构造活动导致了富铜矿源层的形成、大气降水的深循环和水/岩相互作用、并形成中高温、压、高盐度的热卤水含铜流体。在构造-流体-砂岩铜矿成矿体系的演化中,构造演化制约了含铜流体的演化和砂岩铜矿的成矿作用,而主要发生于盆地演化的晚期。  相似文献   

13.
在简述福建省崇安-石城构造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不同性质的构造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与金、银等多金属成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崇安-石城构造带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等多阶段活动与成矿。在燕山期的不同阶段构造属性不同,对应不同的成矿特征,在压扭性的构造岩中以金矿化为主,而在拉张性的构造岩中则以银矿化为主。  相似文献   

14.
龙口-莱州断裂带中段韧-脆性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步总结了龙口-莱州断裂带中段的地质特征,论述了断裂构造岩的分类特征及其复合关系,概括了韧-脆性剪切带内的韧性变形构造,矿物塑性变形和岩石变形组构等构造变形特征,划分了韧-脆断裂带的活动期次,探讨了断裂带的演化特点。通过岩组分析,差应力值估算及温压条件判断,笔者还对断裂带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5.
矿井构造的构造—地层分析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造-地层分析方法适用于含煤地层岩性变化大的矿区或井田的构造研究。煤层的厚度、煤系中的砂体、泥质岩特征及分布与小型地质构造的发育具有密切关系。查明一些特殊沉积体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将有助于矿井小构造的分析、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16.
滇西耿马盆地位于三江褶皱系保山褶皱带的耿马—澜沧复背斜,面积195km2,接受广泛的河湖相沉积,为典型的第三系小型陆相盆地。盆地内沉积受构造控制明显,沿边界断层主要发育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沉积,远离断层发育深湖相或半深湖相沉积。耿马盆地的构造样式与沉积展布在滇西具有极好的代表性,故从构造-沉积相互作用角度对其分析,对于指导滇西其他第三系盆地的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构造解析和流变学理论及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上,对海南省昌江-邦溪地区海西构造2层变形构造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海西构造先后经历了顺层固太流变和逆冲推覆剪切两个重要构造变形阶段,其成因机制分别与晚海西期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诱导的伸展构造和印支期压缩体制下的对冲式推覆作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进先 《江西地质》1995,9(1):16-20
通过波阳县侯岗,莲山地区的1:5万区调及有关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构造属于一个新生代早期发生的重力滑动系统。文中着重描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9.
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造山带南缘构造地层概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造山带南缘,有三套较典型的构造地层单位,即前震旦纪念青唐古夺群、白垩纪桑日岩群和日喀则群。它们分别为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念青唐古拉岩群)、岩石地层单位(日喀则群)和构造岩石地层-岩石地层单位(桑日岩群),可统称为构造地层单位,桑日岩群具有从非史密斯型向史密斯型地层过渡的特征,其形成与构造--火山混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地洼盆地砂岩铜矿床的构造-流体-成矿体系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地洼盆地构造演化、流体演化和砂岩铜矿成矿作用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盆地早中期的裂陷、坳陷作用及热构造活动导致了富铜矿源层的形成、大气降水的深循环和水/岩相互作用、并形成中高温、压、高盐度的热卤水含铜流体。在构造-流体-砂岩铜矿成矿体系的演化中,构造演化制约了含铜流体的演化和砂岩铜矿的成矿作用,而主要发生于盆地演化的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